教学合一

陶行知

现在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情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方法为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的人,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了书以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以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是个教校。这都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与学分离了。然而教学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世界上的先生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把活泼的小孩子变做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学校好像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他们把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了学生身上。不像从前那样拿学生来配书本,他们拿书本来配学生了。而且不限于书本,凡是学生需要的,他们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先生固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先生即使尽心竭力,愿将自己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能完全明了吗?既不能完全明了,那他们传给学生的还是有限的;其余的还得待学生自己去寻求。然而学生惯于事事要先生传授了,怎么能自己去寻求呢?所以拿现成的材料教学生,总之不是妥当的办法。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这就说到第三种先生了。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先生一方面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先生不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学生,却把怎样找出这个解决方法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学生,让他们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出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学生有了这种经验理想,才可以随时随地探求知识;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才可以取之无穷,用之不竭。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要学生能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只知拿学生来凑他们的教法,配他们的教材。结果是先生收效很少,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那时候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乐于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联络,并须和自己的学问联络。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先生不是知识的贩子,贩了一些知识就可以终身发卖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们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未必去温习,不用说研究新的学问,追求新的进步了。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怎么能有进步呢?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然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因为时常研究学问,自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能使学生多得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发见,也是做先生的一件乐事。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经验之谈。先生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依样画葫芦,怎能不觉得十分枯燥呢?所以,要想享受教育英才的快乐,须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以上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和第二个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个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自己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和方法找出那无价的新理了。

(一)本篇主要的意思,自然是就先生方面说的,先生必须做到教与学合一。如果就学生方面说,学生并不着重在接受一套现成材料,最要紧的是自己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来。养成了这种习惯,就随时随地可以探求知识了。

(二)试考察学校的实际情形,教与学是否合一?如果不怎么合一,学生该自己补救,随时随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