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活——越玩越出色(4)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
- 刘称莲
- 3733字
- 2017-07-07 18:27:08
2003年,一场可怕的瘟疫——“非典”席卷全国,北京更是重疫区。女儿的学校4月份就开始停课了,一直到6月底才复课,由于没有出入证,孩子们只能在清华校园里活动。为了陪她,我也被迫给自己放假,关在清华校园里两个月没有出门。对于在疾病阴云笼罩下的成年人来说,“非典”是可怕的灾难;但是对孩子们来说,那场瘟疫则是福星,因为他们可以几个月不用早早起床去学校,也不用被家长逼着去上课外班,在家里听完老师在电视上的讲课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就可以尽情疯玩。因为“非典”夺去不少人的生命,大家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人、事、物,而看淡了功名利禄,随之也看淡了孩子的成绩,只要孩子高兴,就允许他们去玩。
于是,女儿和她的小朋友就经常活跃在清华大学的西大操场上、工字厅外的草坪上、礼堂前的小广场上……打羽毛球、追逐打闹、滑轮滑,孩子们度过了异常快乐的两个多月。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天晚饭后,我们都会约上几家人一起去运动。家长在空地上打球,孩子们则滑轮滑。清华的老礼堂前有个很大的草坪,围着草坪的则是光滑的水泥路,每天晚上,孩子们就会组成一个轮滑队,绕着礼堂转圈。人多的时候,能有十几个孩子,轮滑鞋在柏油路上“唰唰”的摩擦声、孩子们叽叽喳喳你追我赶的吵闹声,在星空下、月光里,承载着无忧无虑的欢乐在清华园里弥漫。有时候,孩子们也会脱掉轮滑鞋,“抢”来家长们的球拍,打一会儿球;或者,他们也会玩会儿双杠、单杠,在上面翻跟头;跳皮筋则是女孩子们经常做的运动之一。
两个月过后,家长们都发现,孩子们不仅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每天都精神饱满,这也是让我非常感慨的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在那些日子里,孩子们虽然玩的时间很多,几乎每天都做运动,但却没有耽误功课,相反,为了晚上能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都会尽快把作业写完,因此学习起来比平时的效率还要高。
非常遗憾的是,“非典”过后,孩子复课了,家长也重新忙了起来,晚饭后再要约别的小朋友一起出去运动就很难了。就算是在周末,孩子的时间也重新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挤占,他们很难再聚到一起。为了陪伴女儿,我和先生便会在晚上和周末陪着女儿去运动。晚上我们依然会在清华园里滑旱冰、打羽毛球或者玩单双杠,周末则会带她去爬山等。虽然这些活动依然可以锻炼女儿的身体和意志,但是没有小伙伴的陪伴,她的兴致没有以前那么高涨了。
有些体育运动还可以锻炼孩子与人协作的能力。许多团队作战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手球等体育项目,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才会明白,只有团队作战才能打赢对方,而只有成员间很好地合作,团队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好。女孩组队玩的跳大绳、跳皮筋等活动,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间互相协作的意识。
从情绪方面来说,运动也是非常好的心情调节方式。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一天或者一周以后,身心都会有疲惫的感觉,这跟我们长时间工作会觉得累是一样的道理。每天运动一会儿,出一身透汗,顿时觉得压力被释放出来,再洗个热水澡,就会神清气爽,重回精神饱满的状态。
运动还可以促进睡眠,提高学习效率。周末带孩子出去做运动,还可以起到“换脑子”的作用,让孩子轻松地投入下一周的学习中。
呼朋唤友好人缘
现在的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限。很多家庭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只有两个孩子,城市里的楼房住宅结构又很独特。如果是独生子女,回到家关起门来,孩子们面对的就只有父母,而父母的娇宠是无论如何代替不了同伴之间平等的关系的。
在一个端午节的下午,我接到女儿从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好朋友端端过生日,邀请她去家里吃饭,晚上才能回家。因为那天不是周末,第二天还要上学,也因为过节,我也准备在家里做些好吃的,再加上端端家离我家还有一段距离,我再去接女儿不太方便,于是我拒绝了女儿的请求,要求她回家。听电话里的声音,女儿不太高兴,但还是答应回家。
女儿回家后没一会儿,端端就打来了电话,央求我把女儿送到她家。我告诉端端,我的饭马上也做好了。端端求我:“阿姨,您就让李若辰来吧,没有她我觉得没有意思。”听端端说得那么恳切,我就决定把女儿送过去。这时,女儿的情绪也很高涨,欢天喜地地去了端端家。
小学的时候,女儿的人缘就非常好。同学们有什么活动都爱叫上她,一方面是因为玩的时候她总有许多好点子,另一方面,大部分时候她都能响应同学的号召,因为我们总是鼓励她跟同学一起玩。
我和先生是半路“漂”到北京的,初到北京那几年一个亲戚都没有,朋友也并不多,所以女儿打交道的小朋友主要是学校里的同学。为了不让女儿感到孤单,我们总是找机会让她和同学多接触。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每天下午接到女儿以后,都会叫几个小朋友到北大西门内办公楼前的草坪上玩个够。所以,那时候女儿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小朋友,偶尔周末也会相约出去玩,这样过了非常快乐的三年。
上小学以后,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很忙,周末要被父母带着去上各种课外班。我就利用接孩子的时候,跟班里的家长聊天,了解哪个孩子比较闲,便索要家长的电话相约一起出去游玩。
其实女儿挺幸运的,总是在不同的时间碰到脾气相投的好朋友。
一年级的时候,女儿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玩一会儿才回家,上面写到的端端,她的父母也允许她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操场玩一会儿。于是,女儿和端端成了好朋友,玩双杠、爬杆,玩得不亦乐乎。这俩“发小”,直到现在上了大学依然联系非常紧密,成了很要好的闺蜜。
二年级的时候,有个叫美琦的小女孩,每周总有一天不上课外班,我们两家人便经常一起相约去游玩。那时候清华的工字厅、北京动物园、香山等地方,都留下了我们两家人的身影。两年后,美琦因为父母工作关系转学了,两家相约出游的机会就变少了,但是两个孩子的友谊却没有因此而中断。
美琦走后,班里又从国外回来一个叫依欢的同学。因为是从国外回来的,依欢的父母并不太认同国内的那些课外班,主张让孩子自由成长。于是,女儿又和依欢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常常在大人的带领下去滑冰、游泳、爬山、旅游。寒暑假,我和依欢的妈妈会带着两个姑娘去远途旅游,如东北的冰雪之旅和海南岛的春体验等。
后来,班里其他孩子也加入到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三五家的集体出游也是常有的。我们曾经组织过四个家庭一起去云南过春节,也组织过七个家庭去庐山过暑假,也有过三个家庭一起去山西蟒河的经历,星期天的郊游更是非常频繁。几个家庭一起出去旅游,孩子因为有同龄的伙伴,会玩得很高兴。在彻底放松的玩耍中,孩子的友谊变得更加牢固。小学时候跟女儿一起玩的孩子,大多成了她的“铁哥们儿”,至今一直保持着联系。如今独门独户的楼房里出来的孩子,能够成为“铁哥们儿”是非常难得的。
那时候,我们家住得离学校近,女儿便时常会在放学后把同学领回家,一起在我们家写作业,有时小朋友也会在我们家吃过晚饭后才回家。有几个小朋友因为经常在我家吃饭,特别喜欢我做的山西风味的面条,来了会直接提要求:“阿姨,咱们今天吃面条吧!”看到孩子在一起玩得高兴,学习效率也高,我便很乐意服务。孩子经常在一起,我也收获了友情,和好几位家长成了亲密朋友。
由于为女儿提供了跟各类小朋友接触的机会,女儿的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也逐渐建立起来。低年级的时候,若周末有活动,都由我来联系家长、确定游玩的内容和地点,后来就变成了女儿直接给同学打电话,组织同学进行活动。在学校里,女儿也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类活动,被老师称为“好帮手”。
“缺少同伴比考试不及格更加可怕”,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讲过,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孩子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与人交往的能力更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作为家长,我们更多地看到,在社会上“混”得比较好的人,往往是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却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甚至是极其关键的一个部分。
现在的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限。很多家庭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只有两个孩子,城市里的楼房住宅结构又很独特。如果是独生子女,回到家关起门来,孩子面对的就只有父母,而父母的娇宠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同伴之间平等的关系的。这是因为,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更加平等,而且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在与各种性格的小朋友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也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培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德,学会辨别好坏、美丑等,形成基本的个性特征。
我一直非常庆幸,我们为女儿选择了清华附小,并在她小学期间住在了清华大学的校园里。这为女儿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为清华附小里的孩子绝大多数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的子弟,许多都住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联系起来很方便。否则,偌大的北京城,孩子要想聚在一起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说到这里,我觉得:划片,让孩子就近入学,非常有助于孩子相互之间的交往,基于这一方面考虑,划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不过,只要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伙伴,还是不难实现的。北京就出现了几个独生子女家庭组成的“联合家庭”——几个家庭联合,这个星期孩子到这家去生活,下个星期到另外一家去生活;还有些家庭在假期的时候带上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去旅行。这些活动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因独生子女产生的孩子缺少伙伴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多和小伙伴玩,可以克服孩子自私、孤僻等诸多毛病,还可以趁早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