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灵的合一
- 神性的温柔:泰戈尔探讨人、灵性与生命
- (印)泰戈尔
- 2531字
- 2017-07-25 14:47:53
当人不用再为生存奔忙,有了探索自我的闲暇,他一定能意识到真实人性与无限的人性世界之间的连接。人的宗教最早建立在宇宙的权力之上,然后逐渐提升层次,最后扎根于真实人性。
无限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把事物的边界扩大至谁也不确定的边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有限的空间,这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结论,但我们不会因此难过。即使一条直线不断延伸到最后不得不再回到起点,我们也不会在心里觉得不满足,更不会因此看轻宇宙。印度教经书把宇宙比喻为一颗蛋,在人类的认知中,宇宙是圆的。经书还认为时间并非连续的,而是运行到终点后展开下一次的循环。也就是说,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里,无限是由反复循环的有限所构成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无限可以理解为万物归一。它并非机械地把各个东西集合在一起,而是秉持着一种内在的完整,是超越个体存在的。就好比莲花,我们惊叹于整朵花的美,而不是花的各个部分。所以群体不是数的叠加,而是一种和谐。这种认识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到什么是无限,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满足当中。心思愚钝的人为了实现欲望,只会占有和紧抓不放,会盲目追求数量上的增加,但财富的积累带不来心灵的满足。其实当我们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起更深厚的连接,有了一体感,内心的满足就会出现,也自然能体会到无限了。
无限与永恒,称之为一。
“不生不灭者,超脱宇宙之疆”,此即谓之“人”。
瑜伽这个词原意为实现合一,清楚地展现了印度宗教秉承的理念。合而为一的宗旨不是拥有,而是身在其间。拥有真理意味着人与真理各有各的所在,而身在真理之中指人与真理合而为一。有些宗教会向追随者保证,只要足够虔诚,神就会给以奖赏。这种奖赏具有功利性,它使追随者为了某种目的走上一条道路。印度也有类似的宗教,但只有进入更高境界的宗教才会把与圣主,即人的最高境界,合而为一视为追求的神圣目标。
通过人的心智很难达到与神圣的至上境界合一,因为心智在人体里本就斤斤计较。它在人的理性范围内主导意识,使之与外部世界持续互动。瑜伽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跨越心智的藩篱,使我们的内心获得自由的愉悦。通过自由,我们才得以触及真理,触及终点,达到极乐。
在普照大地的光芒下,人的视野扩至广阔无边,内心的神圣感促使他对着太阳膜拜,又献上祭品朝着火源敬拜。人渐渐体悟到生命的无限,于是他说:“一切存在皆源于火并在火中循环。”他对这样的理解充满信心,觉得自己仿佛参透了生命的奥秘——主宰着他的存在、思想以及行动。他又进一步探索到,无限能给人带来愉悦,这愉悦就近似于爱。就这样,他展开了宗教探索之路。因为一束光,他从自然的“天”开始,接下来是生命中自我创造的力量,最后止步在“人”上,永恒的爱之所在。这个“人”不生不灭,他集合了每个人人性中的不朽。经典中对他的描述是:“这是天赐之人,世界之工,存于所有的伟大灵魂中。去认识他,死亡便不再令你悲伤。”
“了解他,必能穿越死亡的阻碍。”做到这点,与时间长短无关,而在于对真理的实践。
真理存在于世间万事当中,也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们与真理的融合,绝不会是简单的接触。我们必须放弃内心的自私小我,成为“世界之工”,也就是要为所有人做出贡献。我虽然用了“所有人”一词,但并非指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因为再小的善都具有积极的普世价值,都是伟大的。为了跟“伟大的灵魂”融合,我们必须具备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的心灵。就好比佛陀的四无量心:
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
宛如母亲守护独子,对所有生物心存大爱。
在汝之上、汝之下、汝之四方,对世界一切充满怜悯与大爱,不阻碍、不伤害、无敌意。
行住坐与卧,无有疲倦时,善安住此念,此即谓梵住。
佛陀所说的“无量”,同样不在于从事多么繁杂的工作,而是心怀仁慈与爱。当你拥有宽容、无私与爱的时候,虽然自然界中的物质不会发生变化,但在别人身上可以感觉到无穷无尽的情感,这就是无量。佛陀认为涅槃是无量的最高境界,想了解涅槃的本质,我们须先了解怎样才能涅槃。它不只是摒弃邪恶之念,而且要扫清所有善意之路的障碍。这意味着自我要在真理(就是爱)中升华,并最终向需要的人洒下爱之甘霖。
有人请教佛陀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佛陀严肃回答道:这个问题既不重要,也与无量毫不相干。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需要人类去追求,也许可以放到哲学或科学的领域去探讨,但它与人所遵循的内在法则没什么关系。爱存在于人性之中,它等着被行动表达,只要有行动,就会有回报。而听到这番话的人,是单单因为话语才明白这些道理的吗?并不是,他们是从他的教化与行动中直接悟得这一终极真理的。
所有伟大的宗教的源头都有一位奠基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宣示真理——不是关乎浩瀚宇宙的自然法则,而是关乎人性的最高道德。他们使宗教脱离怪力乱神,将其带进人的内心。宗教提升了全人类的幸福,而不再是少数人的心灵寄托。这些人如使者临世,告诉世人:唯有心灵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才能实现救赎。无论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教义,也许甚至还带着时代的局限,但他们教诲的内涵却适用于全人类,即存在于亲人、爱人、友人之间的无限性。只有深沉地去爱全人类,我们的心灵才会圆满。
有人在古印度的树荫下问了这个问题:“我们献上祭品敬拜的神究竟是谁?”
如今,我们依然得重新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之前,我们应该带着爱,带着智慧,带着感情,也带着理性,带着创造的喜悦以及不可避免的痛苦,先弄明白什么是人在牺牲中欣赏,勿贪求,因为贪婪会使你陷入妄想脱离真理,而原本的你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人”。
贪婪让人转向物质享受,从而离象征无限的真理越来越远。如果我们用源源不绝的财富去填补心灵的空虚,智慧越来越缺乏团结和再创新的能力,最后使整个人生都一片废墟。因为真正的悲剧并非是物质的缺乏,而是心灵的蒙昧混沌。人带着创造性行动时,会将周围环境视为自我的延伸,对它们充满善意与爱。但是如果他生出野心与贪婪,那么行为就会变得自私无情。争名夺利的世界不但影响人的内在本质,还一味地主张宇宙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在这样的世界生存人类是无法获得真实自由的,它就像个迷雾重重的城池将人囚禁。也许我们的世界的确是个有限的物质世界,有自己的边界,就像一颗有坚硬外壳的果实。但在这种有限当中,人类正为了存于理想人格中的自由而努力追寻,即使实现它的可能非常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