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答:1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
- 秋叶 林公子
- 3906字
- 2021-04-05 00:02:27
1.5 关于各种质疑声音,我们怎么看
分答火了以后,各种评论声音都有。
分答在名人离开后会很难维持运营吗
有人认为,分答爆红得益于很多明星、大V的加入。比如王思聪,这位“国民老公”在分答上一共回答了32个问题,共计赚了20多万元,帮分答赚够了眼球。而汪峰、章子怡、柳岩、黄健翔、窦文涛这样的文体名人的入驻给分答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免费流量。
分答平台打着“知识变现、知识问答、知识共享”的口号,但很多提问都是与明星私生活相关,甚至有些是听人唱唱歌、读读诗而已。这种知识服务不是知识经济,而是粉丝经济,是利用网红的个人影响力来创造收入来源。一旦明星、名人的新鲜感过去,在平台上的活跃度就会大幅下降,那么普通人也就会离开分答平台,分答也就难以为继。
我们对这个观点是不认同的。在第六章中,我们也会用数据告诉大家,为什么是专业答主更适合分答平台,而不是明星和名人。引入明星答主当然是成功地推广分答平台的爆款策略,但显然不是分答的运营策略。
分答的运营策略一定是更紧密地引入专业领域的优质答主,这一点分答的姬十三有清醒的认识。他在一次采访中坦承:“明星确实提高了团队的虚荣指数。但是,如果剔除这些明星,分答的数据反而变得更好看,专业人士更能代表分答的价值。”
事实上,分答的“找人”栏目已经悄悄从最开始的收入排名变成了才华排名,现在又变成了专业方向排名,这也说明了分答运营团队努力的方向,说明了分答运营团队对明星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明星、大V之后,分答正在重点引入一批法律、医学、心理等垂直领域的答主,给用户提供专业方面的知识服务,而只有垂直领域的答主才能构建起分答服务的坚实基础。
通过明星拉升平台的知名度,通过优质、专业的答主培养重度知识服务消费者,正如本书后文的分析,分答抓住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可以产生持续化提问的动力。
我们认为,分答从娱乐化话题抓眼球切入,用专业化内容抓刚需留存,这是非常聪明的运营策略。
对分答是否要搞粉丝经济,姬十三的观点也很有趣:“干吗要分那么清呢?知识经济和粉丝经济并不对立,粉丝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放大通路。知识经济+粉丝经济就是‘分答’。分答的未来就是要向粉丝经济方向发展,打造成为知识经济的‘网红’。”
分答很难产生有质量的回复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音回复的时间太短,很难把问题说清楚,因而难以产生高互动和高质量的内容。等用户认清了这一点,分答迟早会昙花一现。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首先是忽略了分答一分钟语音回复除了有知识服务的价值之外,还有情感交流的价值。
对于很多认同答主的提问者而言,能够占用答主至少一分钟的时间(有的答主还会录制多遍),享受语音回复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另外,很多答主为了做到在一分钟内提供优质回答,往往会提前写稿,多次录音,以确保回答问题的质量。像很多人只看到协和医院的医生张羽在分答上共计回答了两百多个问题,就赚了十几万元,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张羽查阅了很多资料,积累了6万字的文字材料,她的很多回答偷听的人多,也和她回复问题的质量有关。
而且很多答主在回复中提供了进一步找到优质资料的线索,可以帮助别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他们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领域的大门,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服务。
比如分答优质答主黄执中(口语传播学讲师),回答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何才能好好地赞赏别人,又不显得谄媚,或是油嘴滑舌?
来,我教你。赞赏别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要能够给出机会,好让别人自己去赞赏他自己。
比如说,当朋友完成了一个项目,你与其夸他“哇!你好厉害啊”“好能干啊”,还不如说:“咦?我听说很多人搞这个项目都失败了,你是怎么成功的啊?”或者说:“咦?这个项目听起来好像很不容易,是不是啊?能不能介绍一下里头最难的是什么?”
要知道,你夸朋友“好厉害,好能干”,他顶多说几句“哎呀,不敢当”或者是“没有啦,过奖过奖”之类的话。但用我这种方法说完,你的朋友就可以接着这个话题顺理成章地多谈谈自己是如何克服外在的困难完成任务的。
最后,他会觉得有好消息跟你说真是愉快啊。
虽然只有一分钟,但回答的内容有理念、有实例、有步骤,信息量其实很大,还可以反复听,感受黄老师讲话的语气变化对交流的影响,现在你们还觉得黄老师的这段一分钟的回复没有质量吗?
事实上,付费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每个分答答主的一种约束,如果一个分答答主轻慢地对待提问者的问题,那么对他个人的口碑和声誉也可能是一种伤害。
本书作者就遇到过粉丝提问叶璇在分答回答问题的奇怪玩法,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她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但是看到这样的粉丝提问,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警醒。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如果我们不注意个人回复的质量,就是在为贪小钱而透支个人品牌,这样的事情不能做。
分答很难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社区吗
还有人认为果壳网能够积累上百万的用户,是因为有一个具备高黏度的知识社区。但是分答很难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社区,利用偷听的交易传播很难成为社交关系,反而有可能是对社交关系的透支。
像偷听机制一样,它可以成为产品的一个付费功能,但并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平台。
分答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成社区呢?作为一种知识付费服务的产品,分答可以成为社区,也可以成为有收费能力的工具。姬十三认为,分答的运营逻辑是从交易到社区,不像知乎,是先做社区再导流做交易。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这就好比支付宝,一开始就定位做支付工具,慢慢地,衍生出很多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在分答开放之后,罗振宇也玩起了分答,玩了四五天后,和姬十三见了一面。见面后,罗振宇对姬十三反复建议,分答一定要工具化运营。
罗振宇建议分答与罗辑思维公众号合作,可以用分答与用户互动。罗辑思维把分答当作运营社群的工具来用,让运营方与社群里的用户建立新连接关系,又能知识变现,又能积累粉丝,工具化运营恰好是各取所需。
无独有偶,秋叶大叔运营分答也是把分答作为自己的微信菜单项,引导读者通过分答和自己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加强和粉丝的连接。我们也是把分答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并不希望在分答里维护一个活跃的社区。
这种社区运营功能我们在微信群、QQ群里实现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一个分答社区呢?
姬十三也认为,分答一类是偏内容层面的回答,比如生活、职场话题等,一类是专业的咨询服务,还有一类是分答被作为公众号工具成为沟通渠道,再有一类就是明星八卦,能起到吸引新用户关注的作用。可见分答也在寻找更多的适用场景,当把自己当作基础设施工具嵌进海量的公众号中,分答就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这也将是分答能提供给用户的价值。
分答会昙花一现吗
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能长盛不衰,分答也不例外。但我们判断一个产品是否会昙花一现,首先得考虑它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坚定地认为,尊重知识产权,为有价值的知识服务付费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趋势。
从知识服务领域分析,无非是知识分享、知识出版、知识培训、知识产权、知识工具平台五个领域的服务。
在知识出版领域,目前国内做得非常成功的团队是罗辑思维;在知识培训领域,本文作者秋叶大叔的职场新人技能培训也算是在一个细分市场成功的实例。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分享领域,从果壳到在行再到分答,姬十三的团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姬十三创办的松鼠科学会更像是一个科普俱乐部,果壳网是一个内容社区,而在行和分答则是提供服务的平台。无论是分答上的“答主”,还是在行上的“行家”,姬十三都把他们称为“知识服务者”。
作为一名知识服务者,如何利用自己的专长赚取回报,在互联网上一直是一个难题。靠专业写作,流量有限,很难通过广告变现。对大部分知识工作者而言,赞赏收入也是杯水车薪。
过去有付费文字的问答产品,但文字产品很容易被截屏或者复制,也很难设置偷听这样的付费传播机制,但音频能突破文字的限制。语音使对话更亲密,更定向,更像服务。
文字不太像内容服务,更偏向于内容分享层面。姬十三说:“比如我回答你的问题,我会说‘你好’,就变成我对你的服务了,因此语音使人的付费意愿提高了。这个事情就不像原来的文字问答社区,而更像是知识服务了。”
说到语音内容产品的创业,过去都是做喜马拉雅、蜻蜓这样的节目内容平台,特点是内容要栏目化,运营要品牌化,等于是把传统的电台搬到互联网上竞争。但分答创造了一种新的声音媒体,不是先做内容栏目,而是让有影响力的人通过粉丝提问创造微语音内容,然后借助名人的影响力传播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是一个有趣的模式,它抓住了移动端碎片化阅读的趋势,能让专业工作者和读者建立直接沟通的方式,还能持续扩散个人品牌的影响力,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玩法。
我们认为这种玩法是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分答答主,秋叶老师个人的分答收入在前两周是不高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运营,活跃度也不高。6月,秋叶老师将分答账号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秋叶大叔”、微信服务号“秋夜青语”绑定,加上屡次被分答官方推荐,秋叶老师的分答基本上每晚睡后收入可达500元。这个收入对很多城市工薪阶层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认真运营一段时间后,秋叶老师的分答账号积累了一定忠实的订阅者。所以,即便分答遭遇了长时间的宕机,在回归之后,秋叶老师的日收入又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达到每天300~500元。
我们认为用心持续运营的知识工作者,会发现分答这样的碎片化知识分享工具,会成为自己碎片化时间非常好的变现工具。作为本书作者,我是非常支持分答这样的工具不断完善并发展壮大下去的,我看好分答的发展。
无独有偶,很多分答答主也有和作者一样的看法。在本书第七章,你们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答主对分答的看法。
当然,一个产品诞生的那一刻,它提供的价值是否被用户认可,切中的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还是臆想,最终都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