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答:1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
- 秋叶 林公子
- 5491字
- 2021-04-05 00:02:26
1.4 为什么分答能够超越其他同类产品
一夜之间,知识值钱了。知识经济的各类平台开始层出不穷。
2016年2月,知识问答类的付费H5应用“大弓”最初上线了一个“快消息”版本,告诉你可以“付8元钱给小明提个问题”。
4月1日,愚人节当天,免费知识问答社区知乎上线了“值乎”,花5元钱可以看到小红写的“高效开会的秘诀是:××××××”的“××××××”隐藏部分。而后,在第三届“知乎盐Club”社区的交流盛会上,知乎发布了一款新产品——“知乎Live”,是一种一对多的群组付费分享和问答产品。
5月15日,果壳网旗下的在行推出新产品“分答”,同样是一款付费问答的产品,不同的是,回答者一律真人语音回复,你付1元钱就可以偷听小聪语音回答的“最喜欢的投资领域有哪些”。
6月初,罗辑思维旗下的产品“得到”爆发,将《李翔商业内参》等内容打包标价一年199元出售,短短一周时间就卖了5万份。截至2016年11月初,“内参”订阅量已超8万份。罗辑思维又顺势推出了王煜全的《前哨》、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打造出一个内容经济分享的平台。
分答、值乎、对答、业问、大弓……谁能笑到最后
分答爆红之后,一时间,互联网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分答的模仿者。
知乎的值乎,开始迭代更新,跟进分答模式。
对答的机制和分答一样,但是你可以选择和一群人众筹一个问题问答主,对想偷听的问题你可以免费听一半再决定是否要听下去。
国内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脉脉推出业问,一个匿名的职场版的分答。
……
分答能够超越同类产品,率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从而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原因主要有:
一、分答的产品设计极有特色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把分答的语音功能变成文字,你会觉得它和知乎4月1日推出的“值乎”基本相似。同样是个人提问,专家或网红回答,不同的是值乎这款产品用的是“刮开看”的设计,并且一样需要付费。
而分答这款产品在值乎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最大的创新就是“偷听”功能。偷听这项功能设计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能让回答者赚到钱,还能让提问者躺着也赚钱,所以在分答,你可以看出提问和问答同样重要。如果你的提问足够好,就会引起众人的好奇而偷听,这时甚至比回答更有力量。
分答借助于微信高频社交的属性,给偷听增加了一种社交的“窥私欲”,同时还有一种对比产生的“满足感”,你用1元钱听到了价值4999元钱的内容,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超棒?这种快感远远超出了回答内容本身的快乐。
我们就拿3万人偷听的“啪啪啪,最常用什么样的姿势”这个问题来说,王思聪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平淡无奇,但是由于王思聪“专门”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声音的专有属性,所以它拥有了偷听的社交炫耀分享的价值。
总体来说,分答这款产品有以下几个好处:产品轻,易用性较强,使用者容易上手;付费提问和偷听分成功能激发了提问者和回答者双方分享问题和答案的动力;有趣或有料的回答本身成为传播的优质内容,让分答不断刷爆朋友圈。
分答真正做到了:产品就是内容,用户就是渠道。
二、分答团队的运营能力极其强大
姬十三和他的团队一直相信产品驱动的力量,而分答的迭代速度更是令人赞叹。产品每天迭代两次,刚开始即使受到HTML5的框架约束,仍有层出不穷的功能推出,比如排行榜、才华榜、限时免费偷听、请朋友免费听。前期分答没有投过任何广告也能火,是因为好产品本身就自带传播能力。
分答早期聚焦在创业圈子里,后来各路明星的入驻,尤其是王思聪的加入,成为分答的另一个引爆点。通过名人入驻的时间,可以看出分答团队的运营能力之强。随着名人的不断入驻,分答明显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当明星越来越多,邀请其他明星成功入驻的概率就会变大。
这就是所谓的好运营会胜过好广告和好营销。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出发,分答正在努力推进的另外一件事,也许将再次为分答带来一波持续的流量以及持续引爆朋友圈的能量。
这件事就是分答正在尝试接入微信公众号。分答正在开发一个接入公众号的工具,这些公众号可以直接接入分答,面向粉丝收费回答问题,这直接解决了很多公众号的变现问题。如果成功,分答将获得数十万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为其带来的巨大流量。
5月底,分答与罗辑思维公众号合作试水。罗辑思维公众号内接入了分答功能,而分答帮助罗辑思维在公众号内部建立了专属的问答社区。
短短两周,罗辑思维公众号累计收到了超过20万个问题。罗辑思维团队每日挑选出优质的问题进行回答,单个问题最高获得过近万个偷听,这创造了与用户之间全新的沟通方式,也让用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分答·专业工具版”目前已向已经开通公众号的机构和个人申请入驻。很有可能在未来,分答这种连接方式会如同即时通信和语音通话般成为许多产品的标准配置。
除了罗辑思维,汽车之家、36氪、世纪佳缘等知名公司都已入驻分答,后台各项功能将陆续启用。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许多公司与用户联系的重要窗口,甚至是主要产品。利用工具化的分答,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建立一个“问答专区”,这不仅解决了公众号的单向传递性,还解决了公众号的变现方式,同时分答又能获得巨大的流量,两者互惠互利,做到了双赢。
最后,在分答这款产品上,我们看到了产品设计、功能迭代、产品运营、战略合作等,却很少看到广告。分答的走红,意味着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即将到来。
分答,即使不是计划内的产物,它的诞生与走红也充满了偶然中的必然。
那么分答能笑到最后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分答的孵化和发展的过程。
有影响力的优质行家是平台的竞争核心
2015年3月,果壳推出“在行”后,大概有100家创业公司复制行家模式。复制的逻辑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有流量,我们做行家平台比在行能更快获得收入;另一种是我们更专业,我们能做定位更精准的垂直行家平台。
秋叶老师在入驻在行后,接到了不下三十家这样的平台邀约,对此,秋叶老师的回复一律是拒绝。
为什么拒绝?因为在知识服务市场,真正稀缺的不是平台,而是优质、有影响力、有能力、有意愿在互联网知识分享平台运营的行家。
对于知识服务这个市场,根本不是平台的竞争,因为基础的功能大家很快都可以在体验上做到接近,很快就会出现同质化的服务模式。
但哪个平台先卡位获得优质的专家资源,哪个平台就能更容易形成造血自循环。在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产生之前,知识服务领域是很难容纳下多个成熟的平台的。
以秋叶大叔为例,既然认为在行的功能和体验还不错,就在在行上构建了自己的行家平台,决定先做出口碑和影响力再说。即便有一天在行不行了,秋叶老师要入驻新的行家平台,他依然是稀缺资源。
所以,对于知识服务平台而言,竞争的核心不是技术,也不是商业模式——这都是非常容易复制的门槛,关键是吸引用户流量的优质资源更愿意去哪个平台入驻。
果壳网为在行和分答代言
这个逻辑在在行这样的行家平台上成立,在分答这样的问答平台上也成立。
在行也好,分答也好,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不同领域的专业答主,其实不是靠金钱。因为对于大部分成名的专业答主而言,在行和分答的收入都不太可能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答主之所以愿意入驻在行或者分答,是因为姬十三的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多年累积的人气和信任感。
果壳网知名度非常高,在科普领域培养了大量的知名专栏作家,这些人天然就是行家和答主。更重要的是,这些行家都知道姬十三在推动中国科普事业方面的努力,果壳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科普平台,其实一直是不赚钱的。
所以,当果壳孵化出在行平台,真心喜欢果壳的人都愿意优先考虑在在行发展,而在行平台快速积累了上万的优质行家,又自然成为优质分答答主的资源库。
这一系列水到渠成的运营,构建了在行和分答对同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门槛。恰恰是在行积累的第一批行家激活了分答,他们作为最先吃螃蟹的人,起到了示范效应,引爆了第一轮传播,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人试水分答。
比如大弓,大弓也是一个提问平台,只不过它是文字提问,可以文字回复,也支持语音回复,虽然产品功能也不错,但是显然不如分答的影响大。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运营方面大弓完全依赖程序员的个人资源,而果壳网的能量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在运营上大弓就输了太多。而在行的行家是分答的天然代言人,其他的平台输了这一手的积累。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大弓只能是提问者打赏答主,而不能让别人的偷看、偷听获得收益,普通人参与传播的动力机制就弱了。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弓这种文字回复的方式,但我必须承认语音回复模式更符合大部分人的期待,而且偷看文字远远不如偷听语音有吸引力。要我说,人喜欢偷看的是图片,而不是文字。当然大弓最新的版本也开始支持图片回复和转发朋友圈,不过缺乏明星用户的积累,大弓是很难广泛传播的。
即便后续的平台可以开出比分答更优惠的分成模式,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支持分答。就我个人而言,让姬十三的团队赚到足够的商业回报,能够让果壳网这样的科普平台在中国顺利发展壮大,是我个人非常希望看到的事情。
我们不缺钱,但我们这些人对果壳有一份感情。
专业服务领域,给分答带来机会和挑战
我认为对于那些缺乏优质答主资源的平台,它们是很难战胜分答的。从目前看来,能在优质答主资源积累上和分答较劲的,还是知乎。
除了在行团队开发的分答,知乎也推出了“值乎”和“知乎Live”,知乎Live一次90分钟的分享能带来平均万元的收益。
10月14日,果壳网宣布与语音直播平台“红豆Live”达成深度合作,首批将有13位果壳达人及8档主题栏目入驻红豆Live。这是果壳在分答取得成功后,第一次涉足“个人知识Live”的业务。此前,知乎的“知乎Live”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和果壳深度合作之前,红豆Live的入驻大V主要来自微博,内容偏轻、偏娱乐化。对于此次合作,红豆Live方面表示,果壳网聚集了众多拥有高质量的知识储备且具备很强内容创作能力的科学知识类达人。这类大V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把专业内容变得有趣,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倾听及付费的欲望。
看来分答和值乎、果壳和知乎之间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在专业服务领域,我们认为可能会出现某种挑战分答的细分产品,但这样的产品必须依托有稳定流量的业内平台。
比如,在医疗领域的丁香园,整合了文字付费问答服务的大弓,推出了自己的“来问医生”的问答服务平台。借助丁香园的流量和公信力,而且考虑到了医疗行业很多专业术语用文字表达更容易看明白(听不懂专业术语),我个人认为大弓可以在医疗领域有很好的机会。
比如,“好大夫在线”这样的医疗问诊平台,早就在医疗健康领域打通了网络问诊到线下治疗的导流通道。这些平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愿意推出类似分答这样的平台,也是有机会的。道理和分答一样,他们拥有足够多的优质答主资源。
同样,在心理咨询、K12教育、法律咨询等专业领域,一些大平台也是有机会推出自己的分答平台的,例如股票社区雪球也推出了付费问答。
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是分答商业化合作的机会,与其等这些潜在竞争对手们推出自己的分答平台,倒不如提前沟通合作的可能,让分答平台直接为这些平台所用,无非是在偷听机制方面,为平台创造更合理的商业回报的可能性。
分答宕机48天
我们都知道在分答一路高歌之际,2016年8月10日,就在白岩松入驻分答这一天,分答在下午两点多突然宕机。一开始分答方面解释为技术升级,后来在一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的情况下停摆48天。直到9月27日晚上,分答才悄悄恢复运营。
按理说一般的网站遭遇这样一场接近关停的重大事件,早就没有翻身的可能了。尽管分答的用户活跃度也有明显的下降,但其生命力仍旧相当旺盛,并在逐渐恢复。
在栏目上,分答删除了之前的“名人”“兴趣”“机构”等板块,仅剩余三个类目,分别是“职场”“健康”和“科普”。重新上线后的分答还与在行相互绑定,推出了“行家答主支持线下一对一约见”的功能。很显然,分答淡化了之前的明星推广模式,更加聚焦于专业化知识问答和咨询服务的定位。
本书作者秋叶作为职场领域达人,在分答宕机之前平均每天有400~500元的收入,最低一天也会有200元的收入。9月底分答刚刚回归时,秋叶老师的分答提问量虽不及以前,每天仍会有十几个提问。但其收入确实有明显下降,一开始每天只有100~200元,问题被偷听的次数非常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答用户活跃度的下降。
但在分答回归一周左右,活跃度逐渐恢复。10月11日,分答重新上线两周后,策划了一场全面免费偷听的活动。从10月11日22点至10月12日24点,分答包场限时免费听。他们的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1.其间,你可以免费偷听全场问答;
2.偷听费用由分答买单,答主和提问者的收益正常结算;
3.本活动目的是为回馈分答用户,对频次过快、数量超常等极端行为和账号,分答保留处理权,包括但不限于不结算收益、封号等。
据说这个投入1000万元的营销策划带来的人气远远超过了分答的预估,几乎所有在行的行家都得到了分答运营团队的通知,很多行家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发布了这个消息。当活动开始后,全场的火爆程度超出大众甚至分答团队的预期,竟然让分答系统再次崩溃。
尽管整个活动期间,因为“拥堵”造成的分答系统瘫痪给大家的使用体验很差,但这场活动带来的流量也是超乎想象的。在活动结束后,分答官方给出数据称,活动期间超过15万个问题被偷听,光顾用户人均偷听居然超过20条。而这次活动中还有日掘金近10万元的答主,“抢钱”榜Top10的答主有:董藩、褚明宇、杨红旭、协和张羽、恶喵的奶爸、科学家种太阳、许岑、顾中一、何凯文、崔玉涛。这些人都不是明星或网红,都是在某个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积累的答主。
这次运营恰恰说明了,分答和在行结合的模式为分答的持续运营奠定了极好的专业资源人脉。分答有能力激活自己的行家资源,辐射到自己的运营过程中,我们认为这种潜在的能力才是分答未来能赢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