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诞生 【“诞生”原来专指帝王出生】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诞”这个字怎么会跟出生、降生扯上关系呢?《说文解字》:“诞,词诞也。”也就是说,“诞”的本义是说大话,言辞虚妄不实,引申而有欺诈、说谎、虚伪、荒唐、放荡等诸多义项。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由“诞”字组成的词汇都由此生发、繁衍而来,比如诞妄、荒诞、怪诞、放诞、狂诞等等,都包含有“诞”的这一核心义项。

但是另一组词汇,比如诞生、圣诞、诞辰等等,却迥异于“诞”的本义。说大话当然惹人厌恶,因此“诞”的本义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字眼;但这组词汇却充满了对生命降临的礼赞,因此要在诞辰这一天进行纪念,组成这一组词汇的“诞”字又成了一个褒义的字眼。

这就是汉语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反义同字或反义同词。一个字或词既表示它的正面义项,又同时可以表示它的反面义项。我常常举的例子是“祥”这个字和“冤家”这个词:“祥”既表示吉祥,又表示不祥;“冤家”既表示仇恨之人,又表示最爱之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诚如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所说:“造字之初,每字恒寓正反二义,所谓相反相成之理。”

“诞”这个字也是如此:说大话是贬义,但它的反面义项“大”则是赞美之辞,而且专用于帝王,这正是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释诂》中的释义:“诞,大也。”《尚书》中屡屡出现这样的用例,比如《君奭(shì)》篇中形容周武王“诞将天威”,大大地奉行上天之威。《多方》篇中总结商代亡国的教训,其中有“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意思是上天用五年的时间等待、宽暇商的子孙悔改,让商王继续做万民的主宰。虽然也有“有夏诞厥逸”之语,斥责夏桀大肆享乐,但夏桀身为帝王,也可称“诞”。

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诞”是发语词,明清之际学者王夫之继承了这个观点,在《经传释词》一书中也认为将“诞”释为“大”乃是误虚为实,即“诞”本是虚词,句首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或句中间的助词。不过由上述“诞”的用例可知,“诞”正因为可以释义为“大”,所以才专用于帝王的行为,即使并不一定非要生硬地释义为“大”,但仍然是由“大”的义项引申而来。

至于“诞”作为出生、降生的义项,仍然是由此而来。这一义项的最初源头乃《诗经·大雅·生民》一诗,此诗歌颂周人的始祖后稷,“诞”字总共出现了八次。首先记录了后稷的诞生:“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chè)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yīn)祀,居然生子。”

台湾学者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及至满了十月怀胎之时,这个头生的婴儿,好像小羊生产那样的容易,便顺利而降生了。母体没有一点的破裂,没有一点的苦痛,这是显现了上帝的神灵。上帝的心,很是安宁。由于上帝大大的乐意接受她的诚心的祷祀,所以她就安然的生了个儿子。”

这几句诗中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很有意思,《毛传》注解说:“诞,大;弥,终;达,生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传说姜嫄践巨人之足迹,十月而生后稷,是为头生子。郑玄注解说:“达,羊子也。大矣后稷之在其母,终人道十月而生。生如达之生,言易也。”“达”的繁体字“逹”通“羍”,《说文解字》:“羍,小羊也。”母羊怀胎七月而生的小羊称“羍”,因此用来比喻后稷出生之易,没有让母亲受到什么痛苦。

孔颖达则解释得更清楚:“言可美大矣。姜嫄之孕后稷,终其孕之月而生之。妇人之生首子,其产多难。此后稷虽是最先生者,其生之易,如达之生然。羊子以生之易,故比之也。其生之时,不坼割,不副裂其母,故其母无灾殃,无患害,以此故可美大也。”这就是“诞”释义为“大”的原因所在,乃是称美之言。

因此,南朝梁学者顾野王所著字书《玉篇》中说:“天子生曰降诞。”这一释义就是根据后稷“诞弥厥月”而来。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令人如醍醐灌顶般地写道:“‘诞生’‘生诞’义为出生,但这并非由于‘诞’字本身就有出生之义。《诗经·大雅·生民》有句,‘诞弥厥月,先生如达’,由此,形成了‘诞生’的固定用法。”

这就是“诞”这个字指出生、降生这一义项的来龙去脉,不过最初专指帝王出生,《后汉书·皇后纪》载“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皆诞生圣皇”,用的就是这一专指。“圣诞”和“诞圣”两词则更不必说,“诞辰”也多用为伟人或德高望重之人的生日,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此外如“华诞”“寿诞”也都是由帝王专指引申而来的敬称,普通人当然就仅仅使用“生日”的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