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造观
- 杜品圣 顾建党
- 2590字
- 2023-02-22 21:03:54
1.1.5 中国制造业发展近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同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重新崛起,国有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流。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1988年至1997年这十年间,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在这个十年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而国内的制造型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开始逐渐展开。在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制造企业本着降低制造成本及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考量,大量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赢得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在2003年之后,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尤其是中国的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信等产业发展迅速,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年制造业增速减缓,制造业PMI指数下降至39这一历史最低位置(如图1-13所示)。但中国制造业很快就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恢复,并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图1-13 中国历年制造业PMI指数(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数据上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13.2%,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制造业大国。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11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从2004年到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由5.2亿元上涨到15万亿元(如图1-14所示),年均涨幅为16.5%,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占GDP的比重约在32%左右。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地区),连续两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2015年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228974亿元,而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图1-14 中国历年工业增加值(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目前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优势和保障。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后,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也保持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及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加,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如图1-15所示)。2014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3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5%,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2015年,全国R&D经费支出为1416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均经费支出为37.7万元。2016全年R&D经费支出为1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8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9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9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为173.5亿元。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图1-15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上实现了重大突破。2010年我国研制出世界上最高时速380千米的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中国中型客机C919已于2017年5月试飞成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此外,新兴产业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大型承力构件金属增材制造和生物增材制造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民用无人机发展迅速,大疆创新研制的民用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航拍领域,市场份额占全球的70%。新型传感器、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3]德勤公司在《2016年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并称中国在制造业竞争力方面仍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仅因为中国传统的低成本价值主张,还因为中国创新基础设施的长远发展,巩固了先进技术对其未来制造业的作用。[1]中国之所以成功发展了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原因在于其研发开支显著增长,在某些领域,中国甚至超过了美国,这点可以通过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证明。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建设,并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总体看,《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三十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