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教子小案例

丹丹今年7岁,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在小学一年级上学,在学校这个集体中生活了已近半年的时间。她喜欢看漫画书,喜欢画画,但大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也漠不关心,班里组织劳动,丹丹就很不情愿地应付,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不屑的表情;在其他集体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有点儿不屑一顾,非常固执。丹丹在家时,跟父母的交流也不多,有时有什么要求,也是说一不二的态度。在亲戚朋友和小伙伴眼里,丹丹就是这么一个不合群的孩子。

高手出招

心理学家分析表明,不喜欢集体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孩子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孩子不喜欢集体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就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能融入集体。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能与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如教师)很好相处,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青少年教育专家、研究员孙云晓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交往是需要学习的。对于孩子来说,不会与他人交往有很多原因。独生子女特别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在家里处处都受宠,一到了大家都平等的环境中,因为不适应会有种种反应。她曾主持过一项关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这个调查中发现一个数据,80%以上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是孩子的一种人格需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很伤人,而他自己却没有察觉。当他幸福的时候他意识不到别人的痛苦,当他说一个人隐私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对别人的伤害。所以说这种攻击性是比较多的,很容易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障碍。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可能还要严重,所以不能忽略这个问题。

面对远离集体的孩子,家长首先该有耐心,从原因着手加以避免和纠正。个性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父母该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特别提出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年龄较小的,如八九岁,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如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