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学说,需要我们认真地感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我知道我的观点是些微的,但握住老子哲学的一丝光芒,挖掘到一块玉石,并以此小心地接触和观照到一些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处世、治世诸方面的情状;做这项工作必须以谨小慎微、认真严肃的态度。
《韩非子》中有两个故事值得人深思,一是和氏璧的故事,另一是宋人酤酒的故事。
《韩非子》和氏璧故事原文为:“楚人卞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璧’”。
大意是说,楚国人卞和,在山中获得了玉的原石,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玉器专家鉴别它,专家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说谎,于是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璞玉献给了武王。武王也让专家鉴别它,专家还是说:“这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了,连血水都哭出来了。文王听说这件事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受刖刑伤心,而是因为我献的是宝玉而被看成石头,忠贞的人被看成是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原石,玉质上乘,雕琢后而为至宝,于是人们就称为“和氏璧”。
《韩非子》宋人酤酒故事原文为:“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思是说,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老板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是都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使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老子给我们奉献的是“和氏璧”,酤卖的是宋国人似的好酒。
人类历史上大凡在思想文化方面有特别建树的人,一生都坎坷不平,大多享受不到物质生活上的丰裕,甚至难得善终,“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这是一件多么悲壮的事情,也是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属于个人问题,也还属于社会问题。所以,务实是平常百姓最好的道路。而老子在清正淡泊的思想指导下,远离纷乱争斗,求得自保,以终天年。据传说,老子静享天寿百余年。
“和氏璧”、“宋人酤酒”的故事值得人深思。我无法说我探究老子哲学世界的观点,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如果一致了,就与学术上“百花齐放”相矛盾,也排挤了其它探究老子哲学的学说的合理存在;如果没有得到赞同,这又与“和氏璧”、“宋人酤酒”的故事无独有偶了。这实在是处于两难的境地。我得承认,我探究老子,说差一点,也仅仅是“盲人摸象”而已;说高妙一点,也仅仅接触到了老子学说的某一个方面而已。因为,要把老子学说放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这个大背景中探讨,仅凭个人的些微力量,那只能是管中见豹。
如果要深究《论语》、《孟子》、《春秋》、《礼》、《大学》、《庄子》、《鬼谷子》、《荀子》、《韩非子》、《列子》、《孙子兵法》、《墨子》、《论衡》、《化书》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而不去研读《老子》,那么对诸子百家的理解也许只能是一知半解或者不够深刻的。然而,如果不站在历史唯物的角度去研读《老子》,有意拔高,那是庸俗的;如果只照字面意义解读而不去认真感悟老子真意,或者一味地不切实际地贬损,或者步古人辙迹,咿呀学语,人云亦云,那是真正的无知和思想的懒惰。要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不认真领悟探究或者忽略《老子》学说,那么,他得到的观点和结论也许是片面的。
后世诸多的学术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一些文学艺术,从中几乎都能找到《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子。比如像谈论修身养性处世的明代洪应明(生卒年不详)的《菜根谭》、陈继儒(1558年—1639年)的《小窗幽记》以及清代王永彬(1792年—1869年)的《围炉夜话》等典籍,均得到了《老子》哲学的滋养;受影响的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绘画和书法艺术就更不用列举了。也正是历代哲学思想的重大影响,从正面而积极地促进了古中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而老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深含的重视民众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胸怀具有伟大的和善性格以及对学术思想的包容性和擅长的学习性,蕴涵着对和平的无限热爱之情。即使,在汉代以后古中国主流思想一贯宣传的所谓“君权神授”,历代统治者都似乎严酷地钳制着其它思想的萌生,而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论衡》,是东汉时期哲学家王充(27年—约97年)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从根本上动摇和否定了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等人的“君权神授”思想,按常理,王充一定会被统治阶级“焚书坑儒”而杀戮并扬其灰,然而终究没有产生像欧洲中世纪打压进步天文学家那样的恶果。而且,与之一脉相承的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生卒年不详,有《物理论》等著作存世)和裴頠(267年—300年)、南朝时的思想家何承天(370年—447年,有《达性论》、《报应问》等著作存世)和无神论者范缜(约450年—约515年,有《神灭论》存世)、唐朝的刘禹锡(772年—842年)和柳宗元(773年—819年)、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年—1692年),虽然都有过一时受阻,但其学术著作并没有被连根拔除(人类的学术思想发展上有个奇妙而又值得我们思索的现象,就是即使当时某个时期,由于人类当时政治、宗教或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把某个学说视为异端邪说,而人为地连根拔除,甚至使之在人类的记忆中完全消失,然而,后世总会产生出与那个同样的思想学说,而留存于世。如果那种学说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后人便有可能不愿再耗费精力去重复),均留余了一席之地而最终传承了下来,并没有像明朝的高启(1336年—1374年)被政治怀疑和迫害而腰斩,并不像清代与政治相关联的“文字狱”而被株连,也并没有像意大利哲学家、天文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年—1600年)那样被判为“异端”而烧死。只要那个思想学说不动摇当时的政治根基、引发社会动荡、于民众不利,不阻碍社会政治态势或进程,统治阶级就会让其自生自灭而已,不横加干预;学说思想产生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因为历代统治阶级也渴求和鼓励好的治世思想和策略横空出世。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总是享受着高官厚禄,被朝廷供养着,衣食无忧,他们能够很好地从事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这真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幸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海容百川,中华民族性格具有伟大的包容性,所以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绵长繁衍。又如军事方面,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有过无数的残酷战争,攻城略地之后,政治集团和军队总是倡导以安抚百姓为重,维护社会治安,不扰民不害民,强烈地一贯反对那种反人类的杀人如麻的屠城行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第三十一章》),“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赵蕤《长短经·攻心》),先哲们对战争作了哲学道义上的规范,具有人类发展方向上的意义,目的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方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总而言之,诸如此类,无不与中华民族先贤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
这里有必要提及的事情,那就是近代一些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军国主义的严重影响下,超越了“人的本质”范畴却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而极端异化。世界近代至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如同穿越到了民族学家L.H.摩尔根(美国,1818年—1881年)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划分的古人类的“野蛮时代”,“恶魔缠身”,具有了“野蛮时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动物本能”得到了充分暴露,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劣迹斑斑,无数乡村城镇被烧杀掠夺和奸淫。他们实行“三光”政策且不说,对旅顺、南京等屠城的暴行,如同小菜一碟、形同家常便饭。日本人曾经师从过中国文化,但是非常可惜,并没有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独有偶,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的希特勒(德国,1889年—1945年)建造“杀人工厂”的罪恶行径也如此。从这一些状况出发,对一些人或集团的思想和行为“全面复归动物本能”的“返祖现象”,我们大家必须长期地警醒和觉悟,我们大家都有必要应该静下心来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抑制。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反复地扇我们人类自身的耳光,而仅仅是为了记住这些阴暗的东西,让我们自身得到很好地反省和纠正,符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苏联,1870年—1924年)说得实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而破译老子思想密码的这个工作,就如同当今人类探索我们的现实宇宙一样,历经长时间艰难爬涉,也还得不到更多的有价值的结论。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由于老子等诸多哲人的存在和巨大影响,中华民族以此逐步跨入了理性思维、理性处世的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也许可能没有直接阅读过《老子》,但每个中国人均间接地受到了《老子》思想的熏染,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老子》营造的文化氛围里;《老子》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至远。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毕竟具有两面性。《老子如是说》以当代人思维,冷静地剖析、客观地批判与适度地弘扬并重,科学化地解读《老子》,破译《老子》深刻的哲学密码,溯本求源,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哲学的本真。阅读《老子如是说》,启迪思想,照耀心灵,净化道德,革新习俗,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性格的两面,更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多面性与深刻性。我肆意张扬《老子如是说》,这本身就违背了老子“虚其心”、“守静笃”等哲学主张,也不合符中国人历来欣赏的那种“内敛型”性格表现。但是,改造我们的性格并跨越到全新的境界,“无论我的呼声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是多么微弱”(卢梭《社会契约论》),可是这种正本清源的事情,且在当今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并逐渐世界化、而个人私欲却需要不断净化的时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短暂停下自己那匆忙的脚步,低下高傲的头颅,禅定心来,沐浴一下先哲们光辉思想之清流;静静地俯下身来,不妨做一做短暂的“坐而论道”之事,并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梳理。我有必要并急迫地做,即使微不足道;弘扬优秀的,改造一切不良的东西,必须从每个人自己做起。然而,阅读《老子》,阅读那些圣哲的经典文字,他们的一两句话,就直接照耀到你灵魂的深处,洗濯你精神的尘垢和心身的疲惫,一个万象更新的心灵盛景将扑面而来,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