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尿液检查

尿液是人体泌尿系统排除的代谢废物,同时也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终末产物。正常人每日排出尿液1000~2000ml;儿童3~4ml/(kg·h),其中97%为水分。而在3%的固体物质中,主要含有有机物(尿素、尿酸、肌酐等蛋白质代谢产物)和无机物(氯化钠、磷酸盐、硫酸盐、铵盐等)。

新鲜的尿液有一定的气味,源于尿液中的酯类或挥发芳香酸,当进食葱、蒜、韭菜后可有各自的特殊气味。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正常人的尿量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与饮水量和排汗量有关。正常尿液常为黄色或淡黄色,清澈透明,新鲜尿液呈弱酸性,成人尿pH值为5.0~6.0,新生儿为5.0~7.0。尿比重新生儿为1.012,婴儿为1.002~1.006,成人为1.002~1.030(或晨尿比重为1.015~1.025,随意尿比重为1.003~1.030)。

尿液检查的目的包括: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如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病变、肾移植等,由于上述病变物可直接进入尿液,因此,可作为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的首选; 其他疾病的诊断: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异常,如糖尿病、胰腺炎、肝炎、溶血性疾病等,在尿液中的代谢物也有所改变; 职业病:急性汞、四氯化碳中毒,慢性铅、镉、铋、钨中毒,均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尿液中出现异常改变; 药物安全性监测:某些具有肾毒性或安全窗窄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磺胺药等,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尿液检查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和治疗。尿常规检查参考值见表2-2。

表2-2 尿常规检查参考值(下列有专题咨询的指标除外)

0111 尿液酸碱度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液酸碱度反映了肾脏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H+浓度的能力。人体代谢活动所产生的非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盐酸及少量丙酮酸、乳酸、枸橼酸和酮体等,主要以钠盐形成由肾小管排出;碳酸氢盐则有重吸收。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与肾小球滤过的钠离子交换,因此,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可影响尿酸碱度。此外,人的饮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pH值降低;饮食以植物性为主,pH值增加,常>6.0。餐后胃酸分泌增多,尿液酸分泌减少,pH值增大,即所谓的“碱潮”。而夜间睡眠时,有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尿液pH值降低。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pH 5.5~6.5;随机尿pH 4.5~8.0。

(1)尿酸碱度增高

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

用药。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值增高。

(2)尿酸碱度降低

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

用药。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铵,使尿液pH值降低。

0112 尿比重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比重(SG)系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为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和多种固体物质进行调节。尿比重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尿液中溶解物质(尿素、氯化钠)的浓度,其中尿素主要反映食物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反映盐的含量。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新生儿1.002~1.004。

(1)尿比重增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

(2)尿比重降低 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性疾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

0113 尿蛋白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正常人24小时的尿液中的尿蛋含量极微,应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检测不出来,因为血浆中蛋白质分子量超过40000就难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出,低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小于20000)虽较易通过滤过膜,但正常时,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故从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质仅呈微量。但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通透性能亢进(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也会产生蛋白尿。尿蛋白(PRO)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0mg/L、<150mg/24小时。

尿蛋白异常(阳性)多见于以下情况。

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等。尿蛋白通常<3g/24小时尿,但也可达到<20g/24小时尿(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β-微球蛋白),常见于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重金属(汞、铅、镉)损伤。尿蛋白通常为1~2g/24小时尿。

生理性蛋白尿。指在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

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溢出性蛋白尿(肾脏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异常蛋白质)。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现的本-周蛋白尿、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时的肌红蛋白尿。

药物肾毒性蛋白尿。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其他如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现的蛋白尿为假性蛋白尿。

0114 尿葡萄糖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液中糖类主要为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用一般检测方法呈阴性反应。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取决于血糖水平、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速度、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度和尿流量。通常人尿糖值为0.1~0.3g/24小时尿或50~150mg/L。当血糖阈值超过肾阈值或肾阈降低时,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最大能力时,则出现糖尿。尿葡萄糖(GLU)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尿葡萄糖(阳性)多见于以下情况。

疾病。糖尿病当高血糖超过肾阈而出现糖尿,轻度糖尿病者常在餐后出现糖尿,重型糖尿病者每次测定多为阳性。内分泌疾病可出现高血糖和糖尿,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α、β细胞胰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胰腺炎,肿瘤,膀胱囊性纤维化。

饮食性糖尿。健康人短时间内过量进食糖类,妊娠末期或哺乳期妇女可有一时性生理性糖尿。

暂时性和持续性糖尿。暂时性糖尿见于剧烈运动后、头部外伤、脑出血、癫痫发作、各种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过大等;而持续性糖尿多见于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等。

其他。脑肿瘤、烧伤、感染、骨折、心肌梗死、肥胖、肝脏疾病、糖原累积症、应用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也可引起尿糖阳性。

0115 尿胆红素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在正常尿液中不含有胆红素,尿胆红素的检出是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在诊断和预后上有重要价值。尿胆红素(BIL)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尿胆红素异常(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

阻塞性黄疸。如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道肿瘤、胰腺肿瘤、原发性肝癌、手术创伤所致的胆管狭窄等。

溶血性黄疸。如错误输血、疟疾、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性尿毒症等造成急性溶血所发生的黄疸。

尿液中出现胆红素,通常提示肝胆阻塞:如观察尿色和振荡后尿泡沫均可呈深黄色;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诱导的胆汁淤积,尿胆红素阳性常出现于黄疸之前。尿胆红素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在临床上,尿胆红素检测仅作为黄疸实验室鉴别的一个项目,但实际应用时,尚应与血清胆红素、尿胆原、粪胆原等检测结果一起综合分析。

0116 尿胆原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胆原(URO)是结合胆红素从肝脏排泄进入直肠后,在小肠下部和结肠经细菌的还原作用后生成的物质。一部分尿胆原进入肠肝循环,其中仅有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又经肾脏排入尿液中,正常人体尿液含有少量的URO。URO为无色的,在体外被氧化变成褐色的胆红素,使尿液呈黄色或更深的颜色。URO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其尿液经1∶20稀释后检测为阴性)。

(1)尿胆原异常(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酒精性肝炎、溶血性贫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他疾病。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发热等。

(2)尿胆原异常(阴性)

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

其他疾病。由于肿瘤压迫(胰头癌)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直至消失;但在肝细胞性黄疸极期,也可因胆红素肠肝循环受阻,使尿胆原生成减少,因而尿胆原阴性;大量口服肠道抗生素可抑制结肠细菌,尿胆原生成减少,使粪尿胆和尿胆原排出减少。

URO与胆红素一样,均作为临床上黄疸鉴别的实验室主要指标,但也需与粪胆原、血清胆红素等检测一起综合分析。

0117 尿液隐血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液中如混合有0.1%以上血液时,肉眼可观察到血尿,血液量在0.1%以下时,仅能用潜血反应发现。尿液隐血即反映尿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正常人尿液中不能测出。尿血红蛋白参考范围(试管法):阴性。尿肌红蛋白参考范围(试管法):阴性。

尿血红蛋白阳性见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经肾由尿液排出。

创伤。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剧烈运动、感染、疟疾、肌肉和血管组织严重损伤。

动植物所致的溶血。由蛇毒、蜘蛛毒、蜂毒、毒蕈等所致的中毒。

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所有引起血尿的疾病。肾炎、肾结石、肿瘤、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等。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广泛性弥漫性溶血、肾皮质坏死。

用药。应用阿司匹林、磺胺、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

尿肌红蛋白阳性见于以下情况。

创伤。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及痉挛。

原发性肌肉疾病。肌肉萎缩、皮肤炎及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

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心肌梗死、动脉阻塞。

中毒性肌红蛋白尿。酒精、药物(两性霉素、海洛因)、巴比妥中毒。

代谢性疾病。肌糖原累积病、糖尿病酸中毒。

0118 尿沉渣白细胞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正常成人的尿液中可有少数白细胞,超过一定数量时则为异常,白细胞尿中多为炎症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已发生退行性改变,又称为脓细胞。尿沉渣白细胞(LEU)是检测离心尿沉淀物中白细胞的数量。结果以白细胞数/高倍视野(WBC/HPF)或白细胞数/微升(WBC/ml)表示。参考范围: 干化学试带法:阴性; 镜检法:正常人混匀一滴尿WBC 0~3/HPF; 离心尿WBC 0~5/HPF; 混匀尿全自动有形成分分析仪法:男性WBC 0~12/ml,女性WBC 0~26/ml。

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另由药品所致的过敏反应,尿液中会出现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0119 尿沉渣管型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常见的管型种类包括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和细菌管型。尿沉渣管型参考范围(镜检法):0或偶见(0~1/HPF,透明管型)。

尿沉渣管型异常见于以下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还可见红细胞管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透明管型,偶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和宽大管型。

肾病综合征。常见有脂肪管型,容易见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有透明管型。

急性肾盂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偶见有颗粒管型。

慢性肾盂肾炎。可见较多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

此外,尿沉渣管型异常尚可见于应用多黏菌素、磺胺嘧啶、顺铂等药物所致。

0120 尿沉渣结晶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沉渣中的无机沉渣物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正常人尿沉渣中的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最为常见,一般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响尿液中结晶析出的因素有:物质的饱和度、尿液的pH、温度、胶体物质(主要是黏液蛋白)的浓度。正常的尿液中结晶有:磷酸盐结晶、草酸盐结晶和尿酸盐等结晶。

尿沉渣结晶异常见于以下情况。

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特别是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期间,如发现有X线可透性结石并伴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则为有力的证据。

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草酸盐尿增加提示有小肠疾病及小肠切除后食物中草酸盐吸收增加。

胱氨酸结晶可见于胱氨酸尿的患者,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可伴随有胱氨酸结石。

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液中。

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脂肪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液中。

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嘌呤、扑米酮等药,可出现结晶尿。

0121 尿酮体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酮体在肝脏产生,在血液中循环,在其他组织中氧化生成CO2和H2O,但在正常人体中极少有酮体。当糖供应不足和组织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降低时,脂肪氧化加强。如酮体产生速度大于组织利用的速度,则血液中酮体增加出现酮血症。尿酮体参考范围(定性):阴性。

尿酮体增高多见于以下情况。

非糖尿病酮尿。婴儿、儿童急性发热,伴随有呕吐、腹泻中毒常出现酮尿;新生儿如有严重酮症酸中毒应疑为遗传性代谢性疾病;酮尿也可见于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恶病质、麻醉后、糖原贮积症、活动性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分泌过度等。另外,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热病及氯仿、乙醚、磷中毒也可见尿酮体阳性反应。

糖尿病酮尿。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持续出现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体,常早于血液中酮体的升高。严重糖尿病酮症时,尿液中酮体可达6g/24小时。

0122 尿肌酐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脱水缩合物。由于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液中,人体每日的肌酐排出量较为恒定。尿肌酐参考范围:男性8.8~17.6mmol/24小时、女性7.04~15.8mmol/24小时、儿童8.8~13.2mmol/24小时。

(1)尿肌酐病理性增加

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消耗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

另外,进食肌酐丰富的食物如烤牛肉等可致生理性尿肌酐增高。

(2)尿肌酐病理性减少

疾病。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贫血、进行性肾病、硬皮病等。

其他。碱中毒、肾衰竭。

0123 尿尿酸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产物,人体尿酸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内源性占80%)和食物的分解代谢(外源性占20%)过程,其代谢物的去路60%由大肠黏膜细胞分泌进入肠道,经细菌分解为氨排出体外,另60%的尿酸主要由肾脏排出,经过肾小管滤过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98%,远端肾小管分泌至尿液中排泄,尿酸具有酸性,以钾钠盐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尿尿酸参考范围(磷钨酸还原法):2.4~5.4mmol/24小时。

(1)尿酸增高

疾病。痛风,或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如肺炎、子痫等。

生理性。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摄入过多、剧烈运动、禁食,可使尿尿酸出现非病理性增高。

用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或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疾病血尿酸减少,尿尿酸增多。

核蛋白代谢增强。如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增生不良、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淋巴瘤与淋巴血病放疗后、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氧化碳中毒、银屑病等。

(2)尿酸减少

疾病。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

饮食。高糖、高脂肪饮食。

0124 尿淀粉酶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尿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中葡萄糖苷水解,产生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故又称为α-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称为淀粉酶;另由唾液腺分泌,称为唾液淀粉酶。分泌进入血液的淀粉酶由于其分子量小,易从血循环由尿液中排出,称为尿淀粉酶,当血液中该酶活性上升,尿中排泄也增高。尿淀粉酶参考范围(碘-淀粉比色法):100~1200U。

(1)尿淀粉酶增高

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且维持时间稍微长。 疾病。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也可见上升。

(2)尿淀粉酶减少 可见于重症肝病、糖尿病、重症烧伤。

0125 尿碱性磷酸酶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在碱性条件下活性较高,并能水解各种有机磷酸单酯的酶,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ALP,在正常人尿液ALP来自于个各组织器官,其中主要来自肾(60%)和肠道(30%),当肾实质发生坏死,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均可使尿液中ALP的活性增高。尿ALP参考范围(Eastham法):0.51~0.61mg/L。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以下情况。

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小球血管间质硬化症、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硬化、肾盂肾炎、肾癌、流行性出血热、肾坏死。

缺氧。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用药。应用卡那霉素、链霉素、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尤其与贝丁酸类药联合应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