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养孩子,爸爸不是“甩手掌柜”
- 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 谈旭
- 14152字
- 2018-03-29 10:38:15
1.再忙,都要抽出时间陪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问:“妈妈,我是您生的吗?”母亲回答说:“当然是呀,我的宝贝儿!”小女孩又问:“那我哥哥是谁生的呢?”母亲笑着说:“傻孩子,你哥哥当然也是我生的呀!”小女孩有点不懂了,她眨眨明亮的大眼睛,有点失望地说:“连哥哥也是妈妈生的,那要爸爸还有什么用呢?”
这看起来像是个小笑话,可却反映了孩子对父亲作用的质疑。
孩子出生后,生长的环境首先就是家庭,而父母就是孩子义不容辞的第一任老师。其实,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亲的作用可能比母亲更大。但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父亲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呢?
如今,大多数家庭中的爸爸都忙于工作,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大多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角色意义也逐渐被淡化。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理由,也成为爸爸们忽视教育孩子的主要借口。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作用同样重要,孩子可以在父爱中体验着与妈妈风格不同的另一个多彩世界。就像鸟儿起飞需要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如果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做“甩手掌柜”,不仅使孩子缺乏父爱,还容易导致孩子的个性偏向母系群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作为爸爸,不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陪他们玩耍,并在交流中适时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个性人格。
李竞最近的学习不太用功,成绩也下降了,妈妈的话也不听。一天,妈妈和爸爸说了李竞最近的情况,爸爸说:“我最近太忙了,孩子教育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管。”
几天后,爸爸陪李竞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特意和李竞爸爸反映了李竞最近的表现,称李竞最近状态特别不好,和同学间也经常闹矛盾,希望爸爸不要总以忙为借口,应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让李竞的爸爸感到惭愧,这些日子他白天忙公司新品推广的事,晚上还要参加培训班,的确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那天回家后,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陪李竞一起做作业,一起做游戏。后来李竞对爸爸说,最近学校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很想听听爸爸的意见,可爸爸总是忙,没时间管自己。他为此才闷闷不乐的。
近年来,一些有关父亲的调查数据让人担忧:五成父亲很少陪孩子;三成父亲与家人共餐的次数每天不到一次。七成孩子上学放学是由妈妈或保姆来接;五成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是与妈妈或祖父母一起度过;两成左右的孩子几乎一天到晚都见不到爸爸。教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身为爸爸,更有责任积极主动地陪伴孩子、关心孩子、教育孩子。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缺少父爱,才不会导致爸爸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出现问题。
孩子不仅是妻子的,也是自己的,那么就应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不能把教育孩子、关爱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妈妈,自己做个“甩手掌柜”。很多爸爸之所以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家教责任意识。
所以,爸爸们要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在精神世界里给孩子关爱,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爸爸相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男孩子也更像男子汉,女孩子长大后也更懂得如何与男性交往。相反,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爸爸的参与,男孩子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子则容易依恋年长的男性,或者戒备、不信任男性。因此,爸爸们有必要增加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多陪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孩子对爸爸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爸爸在他身边经常关注他、陪伴他、正确引导他就可以了。一句简短的鼓励,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有趣的故事,就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满足。既然如此,与其将大把的时间用于工作,希望获得更多的成果,不如抽出一点工作时间陪伴孩子、关爱孩子,这样获得的成果才更大,也更有长远意义。
尽管爸爸和妈妈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不同,但爸爸与妈妈一样承担着教养孩子的责任。爸爸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独特作用。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爸爸就必须摈弃做“甩手掌柜”的思想和行为,真正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多与孩子在一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父亲”也是终身职业
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几乎全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也是以女老师教育为主;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在性格和心理方面就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老师调查后发现,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伤,因此对孩子“包着抱着”,孩子也就变得内向、胆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建议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于是,父亲便常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结果,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虽然母亲在尽全力培养孩子,但因为父爱的缺失,孩子往往会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和关爱。这样,孩子的个性、人格等就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正如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所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所以,每一位父亲都应该用爱、关怀和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孩子,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曾是某中学校长,因为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后来被广东一所重点中学聘为校长。于是,他带着激情南下创业。他想,儿子在广东这所新学校的学习环境会更好,就把儿子也带到了这所学校。
他把儿子安排妥当后,就全身心投入新的事业而无暇照顾孩子了。结果,儿子在陌生环境中不能适应,而且又十分想念妈妈,更加不能安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孩子不得不辍学。这时,这位父亲才后悔不迭。尽管,他来广东后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一想到儿子,他就痛苦不已。在他看来,这是自己最大的失败。
曾看过这样一项调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结果显示:46.9%的人说是“母亲”,28.7%的人说是“父母均担”,13.0%的人说是“父亲”,11.4%的人说是“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可见,在很多人的成长中,是没有得到父亲更多的亲身教育培养的。当然,从中也就可以发现,是没有多少父亲把“父亲”当成终身职业的。
其实,古代非常重视父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古人用“良知好向孩提看,天下无如父子亲”描述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并给父亲的责任定义了一个字——教,认为“父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父当以教为事”,也就是要求父亲教好孩子,使他的行为规范,合乎社会的要求。如果父亲不教子,会被指责未尽“父兄之责”,这是在强调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所担当的责任,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则强调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进入20世纪,由于受家庭分工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父亲的职责渐渐锁定了在家外,对孩子的教育职责渐渐在家庭中隐退。因为父亲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父亲在孩子心中自然不会占太大位置。令人高兴的是,近十几年,有人开始关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话题。另外,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传来一些关于父亲教育的思想,比如,在美国,父亲分担照顾、教育孩子的职责成为一种时尚。这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教育意识。
虽然工作很重要,事业很重要,但当您被赋予了父亲的责任时,还有什么比培育孩子成人更重要的事情呢?怎样爱孩子,怎样教育孩子,是每位父亲需要学习的课程。从您做父亲那一天起,“父亲”就是你的终身职业了。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是父亲!
下面让我们来充分认识父亲教育在孩子生活中的影响力。
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
在家庭交往中,相对于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亲,父亲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游戏。父亲用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把孩子举得高高的,来回悠,或往下扔。这些大动作、激烈的身体游戏使孩子快乐地咯咯大笑。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头3年内与父母形成不同的关系类型,痛苦时,他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会想到父亲。孩子在散步、游戏时,喜欢和父亲在一起。20个月时,父亲就成为孩子的基本游戏伙伴;30个月时,则成为更主要的游戏伙伴。20个月的婴儿对父亲发起的社会交往游戏明显地感兴趣,反应积极。30个月的婴儿能兴奋、激动、投入、亲近、合作而有兴致地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会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父亲是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现代社会,良好的女性特征得到社会的推崇,即会关心人、体贴人,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而良好的男性特征,即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有进取心等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父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如果孩子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会非常不利。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冲动的控制和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父亲是孩子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与孩子交往对孩子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母亲由于家务负担重、性格等原因,没有像父亲那样有那么多闲暇和机会去进行社会交往。而随着孩子长大,学会说话、走路、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与外界交往需要也日益增多,要求扩大交往范围与内容,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交往方式与圈子,因此父亲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同时,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当孩子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时,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较受欢迎。因为父亲影响了他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父亲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中,较多采用平行、平等的形式,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导,给孩子更多的操纵、掌握交往过程的机会,这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特别是如何注意、识别、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社会信号,学会运用、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且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作用、影响更大。婴儿期父爱缺失,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不利,影响尤其大。但同时,女孩性别角色行为也受影响。
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女孩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
父亲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引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孩子的认知技能、成功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3.家教,必须强化父亲的作用
据美国耶鲁大学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做家庭教育咨询来访者基本都是母亲,这就说明,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可能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当问及一些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像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以“父亲”为终身职业的蔡笑晚说:“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年近70岁的他有6个孩子,他以当父亲为事业,而且把这个事业做得很精彩。他的孩子,一个是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另外5个是美国博士,每个人都很有成就。为此,蔡笑晚还写了一本畅销书《我的事业是父亲》。
现在,蔡笑晚在全国各地讲课,课程内容就是如何做父亲。他说:“教育不能靠运气,我的经验并非不可复制。我的三个关键词:早期教育、培养励志、自学能力,都可以复制。”
因此,专家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父亲的作用。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父亲的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优点:
(1)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有时孩子摔倒,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父亲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2)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让孩子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
另外,男性爱运动,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3)男性喜欢冒险,因此父亲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会适当给以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母亲往往会严厉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会伸出大拇指,对孩子说:“真棒!”
男性的探索精神也比较强,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一顿。而父亲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装好。另外,父亲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这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
(4)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5)相对女性来说,男性比较喜欢劣性刺激,如困难、饥饿、劳累等,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孩子碰到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这样的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6)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时间上又各有侧重:在孩子小时,母亲应该多负些责任,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应该多教育,这是因为孩子大了心理特点有变化,照顾过细,他反而会反感。
无论怎么说,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负起自己应有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以下一些准则有助于做父亲的实现这个目标:
(1)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在不改变生活规律和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和孩子在一起,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2)不要让孩子去圆爸爸自己的梦。许多父亲希望并强迫子女去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孩子们很反感,而且苦不堪言。父亲应该支持并鼓励孩子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3)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大多情况下,在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妻子比丈夫付出得多,现时代的父亲应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
(4)与妻子共同研究培养孩子。教育和培养是夫妻共同的责任,父亲不可一个人说了算,夫妻经常协商才能防止偏差,并取得最佳效果。
(5)陪孩子度童年。父亲要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游乐场,或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这些活动对成人来讲可能没有兴趣,但对孩子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6)表达出父爱。父亲应该用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父爱,使孩子经常感到父亲的爱和关心。
4.父爱要学会表达
父爱是需要表达的,所以每一位父亲都不应该掩饰对孩子的爱,要学会表达。如果父亲有良好的表达爱孩子的习惯,孩子就会感受到父亲那伟大的爱,他也会成为一个善于表达爱,乐于表达爱的人,更会把这种好的习惯,好的性情带给他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事业和家庭,从而给他的人生增添几分幸福的保障。
孩子很淘气,看到父亲买来一个新的大衣柜,他的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想研究一下那个柜子。他东搞搞、西弄弄,发现没什么意思,就想离开。突然,他一抬头看到柜子顶上有一个漂亮的盒子。他心想,那里面一定装了什么好东西,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
在破解谜底的力量的驱使下,他想爬上去看看。于是,他蹬着柜门,踩着抽屉,抓着柜角,爬呀爬……终于爬到了柜子顶上。他心满意足地把盒子拿过来,打开后发现盒子竟然是空的。他有点生气了,一个空盒子,害得自己费半天劲爬上来。他正想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柜子实在太高了,他的手脚都软了,浑身有点发抖。
就在这时,爸爸回来了。孩子赶紧求救:“爸爸,我下不来了……”
爸爸看孩子爬得那么高,脸上还露出惊恐的表情,他不动声色地说:“孩子,你是怎么上去的?”
“爬上来的。”孩子怯怯地回答。
“既然你能爬上去,就能下来。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向爸爸求救,而要想办法自己解决。爸爸相信你,你一定能下来的,爸爸不离开,就在旁边看着。”爸爸说。
孩子想,自己总不能一直待在柜子上。无奈之下,他真还一步步地爬了下来。接着,爸爸走上去,给了孩子一个拥抱,说:“爸爸就知道你能下来,你是好样的!”
不可否认,爸爸并没有掩饰对孩子的爱,因为他对孩子有鼓励,有拥抱,还有爱的话语。所以,他自然是个好爸爸,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亲的这种爱。
相信,每一位父亲对孩子肯定是有爱的,这一点每个人都很清楚,可能孩子并不真明白,但这都不会阻止您对孩子的爱。不过,我们一方面要学会给孩子传递有理智的爱,另一方面也不要刻意去掩饰自己对孩子的爱,要勇于去表达,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您对他的爱是多么的深沉与伟大。
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父亲”的角色就赋予了我们很多的责任与义务。尽一位爸爸的所能去爱孩子,抚育孩子,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更需要每一位父亲去思考,去实施……
建议一: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出来
作为父亲,也应该有像母亲一样的铁骨柔情,其实,孩子也需要这样的父爱。只是,有时候因为我们的偏见,总是把做父亲的爱掩盖得严严实实。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感受不到您的爱的。所以,每一位做父亲的,都应该放松一点,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出来。一旦您这样做了,您将会发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会与以前大不一样。
建议二:在生活的点滴中爱孩子
孩子早晨晚起时,父亲也可以催促他;孩子上学前,父亲也可以叮咛他;孩子晚上做作业时,父亲也可以陪伴他;孩子被评为“三好学生”,父亲也可以赞扬他,与他一起分享喜悦;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亲也可以给他鼓励和帮助……
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都可以表现对孩子的爱。这样,孩子会因为父亲的爱而乐以忘忧。在孩子眼里,这样的父亲就像神的化身,而父亲的爱就似神的光芒,让他陶醉其中。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
孩子没有游戏,就等于没有童年,因为玩游戏是最适合孩子认知和娱乐的方式,而玩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创造和幸福的种子。孩子玩游戏是需要伙伴的,对孩子来说,父亲是最合适、最有魅力的游戏伙伴。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融洽许多,孩子会从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爱,而父亲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也会感觉这是人生的幸福时刻。
建议四:不吝啬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亲要知道,爱是教育孩子的润滑剂,所以,请不要吝啬对孩子说“孩子,爸爸爱你!”可能口头表达这几个字有点难为情,但也应该尝试去说。也许就是这样一句话,就能拉近自己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然,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您对孩子的爱,比如,睡前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吻一下孩子的额头,或婉转地告诉他:“孩子,与你在一起,爸爸真开心。”
作为父亲,不要掩饰对孩子的爱,否则,孩子会感觉不到父亲也是爱他的。当然,这就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和谐关系。父亲要爱孩子,也要让孩子知道您是爱他的。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做事的动力。所以,请父亲们将自己对孩子的爱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吧!
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爱孩子一般有五种方式:
(1)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最易于使用的爱的语言:常被人拉着、拥抱和亲吻的孩子,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2)言辞肯定
作为孩子,再也没有比听到父母在口头上肯定的话,更能使他们感受到被爱了。每个父母都应该每天对孩子说几句夸奖和赞美的话,即使觉得自己掌握不好夸奖的尺度,那最起码也要做到不再挖苦、数落、讽刺孩子。
(3)时刻关注
时刻关注就是给予孩子全心的关注。这种关注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孩子你很重要,我喜欢跟你在一起。这会使孩子觉得他对父母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觉得真正被爱,因为他完全单独拥有父母。
(4)赠送礼物
赠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有力方式。在赠送礼物的时候,效果常常会延续到好几年以后。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而那些真正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之语的一部分。赠送孩子的所有礼物,最终都会成为展示父母的爱的东西。
(5)行动支持
父母对孩子的行动支持,不仅是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还是给孩子以身作则的人生示范。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服务行动,最高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成为成熟的人,并学会借由服务的行动去爱别人。而服务不单包括帮助自己爱的人,也要服侍那些根本无法回报或偿还这些慈爱的人。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感受到的。有的父母害怕娇惯孩子,就采取一种很严格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处于负面阴影之下。这样的结果,常常会引起孩子自尊心的缺失。自尊心是一种很难培养的德行,而独有爱可以为之。
父亲的爱要向孩子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和铸就高尚、完善的人格。
5.别让不良嗜好影响孩子
很多父亲对孩子的关爱程度会让人肃然起敬,但是,这些父亲却忽略了一些自身的问题,比如吸烟、酗酒、玩牌、赌博、玩网游等。
有一位父亲特别爱喝酒,几乎每天都要去小酒馆喝两杯,喝完就醉醺醺地回家,躺倒就睡。
有一天,外面下着雪,这位父亲又想去外边喝两杯,当他走在去往小酒馆的路上时,隐约听到后面有响声,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就要快到小酒馆的时候,这位父亲回头看了看,原来是他的儿子正跟在他后面,而且是踏着他的脚印往前走。
看到这个场景,这位父亲一下子醒悟了,儿子在走他走过的路,他的目的地是酒馆,那儿子也一定会走进酒馆。他不敢往下想了。他突然明白,他所有的行为都正在影响着小小的孩子。
于是,他定了定,回过头,走向孩子说:“儿子,咱们回家吧!”孩子说:“爸爸今天不去喝酒了吗?”这位父亲说:“爸爸以后再也不喝酒了。”从此,在那个酒馆里,再也没有见到这位父亲的身影。
父亲一旦沉溺于不良嗜好中,就会无暇照顾和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就不会主动跟孩子交流思想感情,从而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父爱,进而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所以,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和家庭,请沉溺于不良嗜好的父亲们醒一醒,下决心从不良嗜好中走出来,别让自己的嗜好再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了。
孩子的模仿力是相当强的,他的成长十分需要好的榜样,而最好的榜样就是父亲。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父亲整天游手好闲,得过且过,那孩子也会如此,不会比父亲好到哪里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这样的父亲想指望孩子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说得不客气一点,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父亲应该给孩子做好成长的榜样。这样,父亲在孩子心中就会有威信,对孩子的说教也会管用,孩子能听进去。父亲的行为习惯好了,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位父亲是个十足的瘾君子,白天在公司抽烟很厉害,晚上回到家也照抽不误。后来,他的儿子出生了,妻子提醒他不要抽烟了,对身体也不好,还影响儿子的健康。结果,仍然没有多大的效果,而且,这位父亲还一脸的无奈。可能,像这样的父亲也不在少数吧。
还有一位父亲,晚上经常陪孩子写作业,但是他却是烟不离口,结果每次都把孩子呛得够受。当家访的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后,就对他说:“你的孩子学习不太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你这个父亲没有太尽责,二是你经常抽烟,严重地影响了孩子。我还了解到,孩子也曾偷偷抽烟。您想,父亲改不了不良嗜好,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要想做个好父亲,想改掉自己的不良嗜好,先从戒烟、限酒开始,再慢慢过渡到其他不良嗜好上。要对自己狠一点,才是真正对自己好,对孩子好。
俗话说,教儿教女先教己。父亲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应该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看是否有新的不良嗜好诞生。在发现问题后,一定要及时去改正,千万不要懒,不要拖。这样,父亲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才能真正言传身教,让自己对孩子发挥最大的正面影响力。
6.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父亲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父亲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父亲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1)父亲要以身作则
父亲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父亲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亲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亲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亲都应具备。
(2)父亲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亲产生崇敬,并以父亲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3)父亲要说话算数
父亲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亲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亲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失信次数而递减。再者,如果做父亲的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爸爸的文化素质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修养
父母思想和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会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有理想的有用人才,这个愿望无疑是很好的。但是实现这一良好愿望,爸爸本身就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和培育自己家庭的良好风气,并且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
(2)科学文化知识面的素质
孩子的智力正在发展成长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们对父母会提出许许多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这些“是什么”和“为什么”中,包含着求知欲,孕育着智慧。爱因斯坦说:“我的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心。”爸爸在孩子提问后,能否给予正确的回答,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以启发,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这全取决于孩子父母的知识水平。因此,爸爸应多读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不仅是为了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也是以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爸爸与孩子互相切磋,还可促进良好的家庭风气。
(3)音乐、美术、体育方面的素养
我们要求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也得要求自己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许多爸爸由于各种原因,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机会、条件接受各类知识和技能训练,这已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了,可是在今天,为了孩子,爸爸也应该初步具有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应该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其实“留心处处皆学问”。不少爸爸跟着孩子在培训班学拉手风琴,学绘画,孩子在从头学,他们也在从头学。孩子们从头练,当爸爸妈妈的,也不耻下问,虚心求教。至于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对体育运动的爱好,比音乐、美术更易普及,如果爸爸能和孩子一起听听音乐,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开展一些家庭体育活动,这对增进孩子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4)教育科学知识方面的素养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涉及生理学、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问题。爸爸懂得一些教育科学的知识,对子女的教育就会更有好处。
当然,我们无意让爸爸再回到学校去获取一张文凭,那不现实,也无意义。但爸爸能做到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时关注教育动态,学习教育和心理知识,掌握一点科学的教育方法,补充一点艺术常识,从而为孩子提供均衡的培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教环境,实现孩子成才、爸爸素质提高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许多家教成功的范例都证实了这一点。而这些,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今社会,是可以做到的。
7.给孩子营造和睦家庭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的最佳补品。的确,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即使他的补品吃得再多,营养条件再好,他的生长发育也不如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好。和谐家庭,父亲有责。作为父亲,除了影响孩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了以身作则外,还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和睦家庭作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环境。
小志的爸爸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每天都由专门的司机接送他上下班,司机对小志的爸爸毕恭毕敬。企业里的员工对爸爸也是非常尊敬,都谨小慎微的样子。小志常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爸爸而骄傲和自豪。
一天,小志和邻居家的孩子小宾在一起玩。不知因为什么,两个孩子吵了起来。小志炫耀地说:“我爸爸是大老板,他管了好几百人,别人都怕他!”谁知,小宾不买他的账,他哼了一声,说:“才不是呢!我听见有阿姨说你爸爸是‘妻管严’,他怕老婆!”小志气得跳了起来:“你胡说!”
回到家后,小志就问爸爸:“爸爸,别人说你怕妈妈,是‘妻管严’,是真的吗?”
爸爸看着儿子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小脸,还有那一副疑惑的表情,并没有责怪他,也没有想找个借口搪塞孩子,而是微笑着对小志说:“爸爸和妈妈之间,没有谁怕谁的问题。只是爸爸尊重妈妈的意见,那是对妈妈的爱。你想想,妈妈每天也非常辛苦地工作,有时候回家那么累,还要煮饭、做家务,有点小脾气也很正常。爸爸是个男子汉,能为这点小事跟妈妈吵架吗?爸爸对妈妈宽容,就是想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啊!”
听了爸爸的解释,小志好像明白了很多。他点了点头,非常认真地说:“爸爸,从今天起,我也像爸爸一样,做个男子汉,体会妈妈的辛苦,让着妈妈。”
每位父亲都是爱孩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有时候您会和孩子的母亲产生一点矛盾,比如,生闷气、吵架等等。但不管什么时候,您都应该知道,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就应该给他幸福,就应该给他一个和谐幸福的家。这是每一位父亲的责任。
在家庭中,创建民主、平等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父亲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平等的意识,尊重孩子。让孩子对父亲的“怕”变为发自内心的尊重。父亲也不要控制孩子的发言权,要给他自幼表达的空间,做他的忠实听众。
另外,父亲也要明确一点,自己虽然是一家之主,但遇到问题也要跟妻子商量,最好也能让孩子在场,听一下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庭的民主与平等。
作为父亲,一定不要以任何借口来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要从妻子的背后走出来,与妻子一起承担起照顾、养育孩子的责任。作为父亲,首先要做的是尽量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自己的妻子。同时,父亲还应该表现出对妻子的爱慕行为、关心行为、体贴行为等,比如,多为妻子分担一些家务劳动,吃饭时给妻子的碗里夹点菜,妻子劳累时给她捶捶背,捏捏肩等。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爸爸和妈妈是相亲相爱的,自己的家庭是温暖幸福的。但是,夫妻亲昵行为要把握一个度,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做太过亲密的动作。
如果父亲和母亲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婚,那就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虽然,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残忍、很痛苦的一件事,但还是必须去做。作为父亲,应该坦诚地明确地与孩子沟通,也许这种积极的态度能让您得到孩子的理解。隐瞒是不现实的,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当孩子有一天发现您在欺骗他时,他心灵受到的伤害更大。而且还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完全是为了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孩子完全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跟父亲生活,作为父亲,切不可把孩子推给保姆,这对孩子不负责任;也不可推给年迈的父母带,这是对老人的不孝。一定要精心地照顾孩子的生活,既要做爸爸,也要做妈妈。刚开始时,可能您和孩子都不能适应这种生活,但只要坚持下去,养成习惯,您就一定能够“掌控全局”,孩子也会听您的话。
当然,您还要让孩子经常去看望他的妈妈,让他不能缺少母爱。另外,也需要跟前妻做好沟通,双方必须抛开感情纠葛,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进行良好的合作,齐心协力地把孩子教育好。
如果孩子跟了妈妈,作为父亲,也应该经常去看一下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让孩子感到父亲并没有远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