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拥抱变化,做物流网络还是产业园区
- 激情颠覆:站在新起点的马云
- 张笑恒
- 11166字
- 2018-03-30 17:34:09
1.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电商的未来要看物流
经过2012年淘宝的“双十一”大战之后,马云对淘宝当天191亿的交易额至今可谓“心有余悸”,因为这个接近京东商城2012年销售额三分之一的数字的背后,是由7800万个包裹创造的,差点压垮中国物流业。
马云离开阿里巴巴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便将目光投注在了物流上。这并非马云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在整合整个电商的市场发展,同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之后所做出的决定。马云说:“电商的未来要看物流。”
随着电视、网络购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攀升,马云深知未来电子商务所要历经的瓶颈期所在。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潮流而做出改变,那么电子商务的未来之路就会越走越狭窄。根据中国快递协会的统计,2009年全国的包裹约20亿件,其中约10亿件来自于淘宝网。正因为此,在宣布卸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马云就穿着一身蓝色的太极服出现在深圳的“中国智能骨干网”的发布会上,宣布了自己的新研究项目——物流。
马云说:“现在中国每天有2500万左右的包裹,10年后,预计每天有2亿左右的包裹。现在中国的物流体系根本没有办法支撑未来的‘2亿’。所以我们有一个大胆设想,通过建设‘中国智能骨干网(CSN)’,让全中国2000个城市,不管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上网购物,24小时内货一定送到你家。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我自己的感受也很大。4年来我们一直不敢下手,因为这个理想实在太大,没有人干过,甚至想都不敢想,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国家项目。”
如今,中国许多产业都在被互联网推动,如电商改变了零售市场格局,加大了物流仓库覆盖率,等等。但从电商的角度来看,却有好几个短板,其中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物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物流往往与其电子平台的服务质量成正比。正因为此,马云发现了阿里巴巴最为关键和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立马着手行动起来。
企业要发展,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如果脱离了市场硬性发展规律,妄自菲薄,那么必然就会在前进中遭遇到阻碍。因为在大家都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改变之后,你依然坚持自我、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那么就如同逆水而行的鱼,渐渐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所击退。
马云在宣布入手物流这一平台时就曾说过:“实际上,这是我们思考四五年一直希望做的事,但很遗憾的是,在我不当CEO后才正式把这么大一个项目落地。”或许在马云的眼中,如果早一点将深埋在阿里巴巴的这个问题挖掘出来,那么今日的阿里巴巴或许能够更加成功。
2006年10月,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出现在北京,助阵格兰仕与央视合作的一档日播电视节目“美味中国·三人餐桌”。这是格兰仕与央视首次大规模地合作,同时花巨资投入美食栏目,同样的,这也是格兰仕全新“百年企业,世界品牌”战略改变的开始。
“价格战”一直是格兰仕的标签。正是因为“价格战”,格兰仕才从一个“后来者”成为微波炉行业的领导者及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然而,格兰仕深知,做品牌,就意味着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规律而改变宣传策略。此次与央视合作的这档微波炉美食栏目,格兰仕便更新了以往陈旧的战略计划,将目标推广放在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上,以教育消费者为目的,让如今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能够对格兰仕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另外,作为格兰仕品牌营销策略的一部分,1000个格兰仕“家电生活馆”将在全国铺开。通过“创造性建设”,积极推进“互愿营销”——邀请顾客参与到一种持续的、侧重于信息和价值交换的互动关系中来,这样可对顾客的需求了解得更为准确,以便更迅速、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对销售企业来说,让顾客买一次你的产品并不难,难的是让顾客一辈子都买你的产品。毕竟,市场竞争的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销售策略,再好的产品,再大的推销,再多的人力,都可能会被社会这个大舞台所淘汰。
市场是动态的,一个策略很难走到底。企业必须不断评估自己的产品在当地的竞争优势有多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有多少,以及自己愿意投入多少营销资源等,以迎合市场发展规律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2.在别人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市场经济日新月异,每一天都在发生不大不小的变动。如果一家企业想要成长,那么就必须在别人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不断地变化中为自己夺得一席之位,第一个摘取新鲜的“成功之果”。
马云曾经说过:“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变化。我们在不断地变化中求生存,在不断地变化中求发展。如果发现公司没有变化,公司一定有压力。所以说,我希望告诉每一个人,看看你自己的成长,成长所带来的变化……如果你觉得昨天赢的东西今天还能这样赢,很难了。要生存,一定要创新,只有在变化中才能出创新,所以我们要在变化中求生存。”
2013年,马云进入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从阿里巴巴的平台上下来后,马云迅速集结力量,将目光投入到了物流上。对这一改变,马云说:“中国GDP的18%来自物流,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仅占12%。电商要依靠低价与传统零售商竞争,其核心在于成本控制。物流成本下降是未来电商对抗零售商的关键一环。也就是说,物流是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之战的‘诺曼底’。”
原来很早之前,马云就对“物流”这个还未被人重视起来的“肥沃之地”企图良久,并频频出手。2007年12月,马云就曾以个人名义联合郭台铭创立百世物流;2010年年初,入股星辰急便;同年7月,百世物流收购汇通快递70%股权;2010年9月,淘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四大配送中心,在其他20个省市建立起区域性配送中心。
如今,这张汇聚着中国物流界大佬的股份图隐约透露着马云的终极梦想——与传统零售抗争,以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发展中的企业要明白,如今社会在变,商场在变,假若总是一味地安于现状,等待被改变,那么最终企业将成为被淘汰的对象。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朝前发展的,科技在不断进步,竞争在不断加强,如果企业无法掌控世事的变化,那么必然无法应对尾随而来的各种问题。
马云曾经说过:“变化总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那么,我们的对手、投资者、客户和市场就会残酷地改变我们。”“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在阿里巴巴从来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阿里巴巴员工必须面对的现实。在阿里巴巴,在变化中生存和成长的广大员工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让这一原则深入人心。
曾经开发一次成像的宝丽来公司看起来十分辉煌,然而正是由于它过于安于辉煌的现状,等待被改变,最终被迅猛发展的数码相机市场打垮了,2001年10月,不得不申请破产。作为企业管理者,在漫长的、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学会化被动为主动,只有主动提前预测市场的未来,并且学会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不惧汹涌而来的各种挫折。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经是硅谷创新神话的典型代表。乔布斯没有直接发明很多东西,但是他将自己的理念、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给大众创造了未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端,懂得如何主动去寻求改变。他有句话很著名,那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对自己研发的产品,乔布斯一直都很自信。他曾说:“我那么耀眼的唯一原因就是——其他人都太糟糕了。”乔布斯的语言尽管听着有几分狂妄,可是他确实做到了。当年,苹果公司只有几名员工,没有名气,没有市场,然而凭着乔布斯对产品的狂热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他最终让电脑变得像笔记本一样薄,让电脑可以随时像电话一样握在手中。乔布斯的这些创举,可以说是反客为主,在世界还未来得及变化前,他便已经改变了世界。
企业要想从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中脱颖而出,那么首先就要学会改变自己,谨防固守成规,一成不变。如果总是将自己圈在一个毫无起色的圈子中,最终只会慢慢僵死,禁不起市场竞争中任何变幻莫测的风暴的袭击。
适应变化,拥抱变化,在市场整体变革前改变自己的想法,另外,公平灵活地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不断在技术层面、思想观念上面做出必要的革新,这样才能在商场中迎接每一个有可能出现的多变的“明天”。
3.试错就是应变(犯错误并不是件可耻的事)
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而且更有意义。”企业的竞争最后都是学习力的竞争。企业要想成长,那么就应该对想法多加尝试,在失败中寻找可以把握的机会。
马云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面对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拷贝。实验室里大部分的试验就是失败和错误的,做试验都是做前人所没有做的事,相信到实验室里的人想的也是如何把事情做好。互联网产业也一样,发展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也是必须经受考验的过程。面对互联网这个史无前例的产业,试错是唯一的发展之路。”
2013年1月,马云的“菜鸟”网络公司进入筹备期的新闻虽然还不足100字,但是已经在业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很多地方政府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菜鸟”网络去落户。
事实上,早在5年前,阿里巴巴就已开始在物流上不断探索和试错。马云早期涉足物流的手法为投资。此前阿里巴巴曾先后投资星晨急便和百世物流,但星晨急便最终倒闭,阿里巴巴也因此蒙受不少损失。随后,阿里巴巴又通过不断结盟的方式来试图改善物流环节。2011年,淘宝宣布结盟第三方服务商;2012年5月,天猫宣布与包括邮政在内的九大物流商结盟。但是,“双十一”仍然因订单爆仓而饱受诟病。
经历过种种物流阵痛后,马云架构的物流网络“菜鸟”终于起飞。尽管之前做出的一些决定性承诺在业界看来有些渺茫,但马云坦言,“谁都不能保证你一定不失败,但是万一被我们搞成了,我觉得今生无悔。”
如今,互联网产业在不断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变化。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变化中试错,在试错中应变。同样的道理,创业大多都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一蹴而就的,一切都要摸索试验,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美国曾经有一个名为道密尔的企业家,他专门收购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到他的手中则会“起死回生”。曾经有人问道密尔,为什么会对这些失败过的企业“情有独钟”。道密尔说:“正是因为它失败过,我知道了它失败的地方,那样我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这不是要比自己一切从头开始要容易得多吗?”
尝试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你因为无法面对错误而贸然前进可能造成的更大失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一步步地去尝试,才能找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道路,也才能从“错误”中再次崛起。
和田一夫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初期,他的八佰伴集团曾在16个国家发展到400多家百货分公司。但是在1997年的时候,由于过度扩张和市场定位不准,八佰伴集团宣布破产。一夜间,和田一夫变成了一个连累八佰伴股东和员工的罪人。他交出所有财物,向企业界告别,搬到一个租来的两房一厅居室中生活。
但是和田一夫并未就此倒下,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伤心、绝望之后,他开始在书本之中寻找慰藉。他非常喜欢看《邓小平传》,他还说:“邓小平最后一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时是74岁。之后,他提倡改革开放,留下丰功伟业。而当八佰伴倒闭时,我才68岁,我深信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1998年,年已古稀的和田一夫设立经营顾问公司,并开办国际经营塾,他决心将自己的经营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年轻的经营者们。NHK电视台等日本传媒称其为“不屈之人”。和田一夫说:“火凤凰必将重生,在燃烧自己后,会再创新天地,大不了从零开始。”
企业要想在变化中寻求出路,那么就一定要去试错,这是检验一个企业及其商业模式的“试金石”。试错是一个创业企业越过“死亡谷”成为瞪羚的必由之路。创业试错,本质上就是企业家开拓新的疆土的一种检验,即是由许多企业针对同一未解问题同时做着不同解决方法的尝试。
中国有一句老话:老马识途,正因为老马走过无数的道路,经过无数的坎坷,才能在每个坎坷之上留下心底的记号,下一次从此经过时,便可以一跃而过,才能“识途”。企业要学会抓住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失败机会,认识失败,承认失败,利用失败,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从而扭转企业的困境。
因此,企业在应变市场规律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要总是太过在意,应当鼓起勇气抓住当下的机会,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记住“试错就是应变”,争取未来的成功。
4.在变化中迎接商机(做物流网络还是产业园区)
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和折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把握两点,一是时刻准备应对变化;二是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尤其是对处于商业圈中的各个企业来说,更要学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去发掘商机,盯准目标,缓缓前进。
马云曾经说过:“一个行业,注意它的人越少,它就越有发展的前景。别人不注意它,你注意了,你就是有眼光的。”聪明如马云,在众人都还在“圈子内”循规蹈矩的时候,他已经跳出了圈子,在变化中捕捉到了新的商机。
当马云还没有考虑去“啃”物流这块“大饼”之前,曾经嘲笑过京东重金自建物流的行为是一种自掘坟墓。然而,随后阿里巴巴的数据分析报告却着实让马云震惊了,根据数据分析报告,目前整个中国GDP的18%来自于物流。这就意味着,今日如果马云不“革”物流的命,以后物流就会“革”淘宝的命。
看到了阿里巴巴的短板所在,马云立马将目光转向了期待已久的另一番“霸业”中来。然而,正当行业内外都揣测马云是否会将眼光“铺展更开”时,马云却表示,自己这次与共同参与的专业快递公司不同,自己组建“菜鸟”网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淘宝的发展,而非拓展另一项业务。马云特别强调,阿里巴巴永远不会做快递,而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搭建一个基于数据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尽管除了搭建物流信息化平台,“菜鸟”网络似乎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是目前马云还不会尽快“动手”。
当我们观察一个公司是否具有远大前途时,首先不是看这个公司有多大,也不是看这个公司目前的规模和状况,而是看这个公司是否能够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具有致胜未来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公司所拥有的商业模式能否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持续增长,这个公司是否能发明新的模式来促进增长,这个公司是否具有科研创新能力。
变化,往往意味着商机。经济市场中任何一个小数点的变动,可能就会掀起一股非常巨大的“蝴蝶效应”。如果企业能够从这种变化中去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那么就能够在未来的持续竞争中争得一番优势。
杜邦的总裁苏孝世是个十分有危机感的人,长年在两岸三地工作,让他更是从中国市场迅速的变化中窥见其中巨大的商机。在“2012年度最具价值管理榜样”的14家企业中,杜邦便是其中一家。当时有记者问及苏孝世:“我注意到,杜邦针对中国市场,是否很早就开始了整合计划?”
苏孝世回答道:“大约是在五年前,杜邦制订了一个有关杜邦中国发展的整合计划。当时不仅要构建强大的公司整体实力,也在人员发展、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市场开发、研发创新等方面建立协作流程,推进业务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社会的需要。我们在国内的光伏太阳能业务在2007~2010年间的增长超过100%。在市场条件最困难的阶段,对一些策略性投资,比如深圳的薄膜光伏太阳能生产设施和山东东营的钛白粉生产项目,我们没有任何动摇,因为它们事关我们在中国的长远发展,事关我们对这一市场的承诺。”
能够发现独特的机会,是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特质,是他们成功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发现独特的机会,就意味着创业已经成功了一半。然而,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却并不是很容易。
成功的企业家,绝不会拘泥于现有的状况,而是对企业发展能做出大胆预测,兼具冒险精神和睿智的头脑。他们并非凭空去放远他们的眼光,而是凭借足够的市场敏锐性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去捕捉市场上独特的机会。
寻求创新与商机,是永恒不变的盈利商业法则。企业应当学会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发现新商机,这既是企业的一种智慧,更是企业生存的一种能力。当企业学会在变化中去发掘商机时,那么企业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5.必须在变化之前变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用其真知灼见影响了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等一批成功企业家,在他给企业家们的建议中,就曾有这样一条,“打造百年企业,守是守不住的,必须走在变化之前,持续创新。”
善抓商机,对创业者们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什么是商机?并不是等到所有人都听到了发令枪响才是商机,而是在市场变化之前,企业就已经适应并展开了变化,这样才能赶在竞争对手之前进行超越。
2011年,淘宝平台上的业务被彻底分为三家公司,分别是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一淘网。其中,淘宝网定位于C2C(个人间)业务,主要吸引个人和小企业卖家;一淘网定位于购物搜索的入口;而淘宝商城则是B2C(企业对个人)业务的平台,是京东、当当和卓越亚马逊最强大的对手。这三家公司全部采用“董事长+总裁”的管理模式,三位董事长则直接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汇报工作。
对淘宝的分拆调整,马云评价说:“我们必须变化,我们必须变化在变化之前。今天的分拆看起来似乎令淘宝失去规模优势,从‘有’变成了‘无’,但这是无处不在的‘无’。”
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淘宝,现在最需要的已经不是规模,而是精细定位和抢占互联网战略高地。淘宝的调整正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其“转变”。
马云在刚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相信一个见不到人的平台能给人们带来机会和诚信,然而,就在这时,马云推出了“诚信通”,这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都在担心的问题,也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网络交易时代。
人们常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对创业者来说,赶在变化之前做出必要的变化,实则就是获取商机。企业要想获得更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紧盯经济形势,以便做出最为适当的计划改动。
有人曾经说过:“如果说资金与资源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竞争要素,那么时间优势则是信息时代最强大的竞争战略武器。”的确,参与创业的人在不断增加,市场经济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变动,如果你选好了一个项目,却不赶紧行动,若是被对手先行一步,你的成功机会就会大打折扣。
曾经担任过麦当劳美国区的高级副总裁Paul Sabe,如今是帕尼罗面包的高层,其拥有63家连锁店,3000多员工。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例:“每当我以为规划定下来了,变化就发生了。”
过去33年,Paul的生活一直在变。他先开了个热狗店,练就一只胳膊放15个热狗的本事,认为自己是美国最棒的销售员。但是几年后,他的兄弟运动员退役后,开了家麦当劳,喊他帮忙,他就卖掉热狗店,中途又去上法学院。1993年,兄弟全家开车去参加麦当劳大会,遭遇车祸全部身亡,他不得不离开学校,接过兄弟的生意。此后竞选加入麦当劳董事会。几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应大公司“西装笔挺”的生活,变化又发生了,他加入了帕尼罗面包。Paul说:“其实人们不喜欢变化,因为变化会带来压力、困扰,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变化是永恒。作为变革的领导者,要消除大家的恐惧,为大家留有失误的空间。”
在市场做出大的改动时,如果企业想靠一己单薄之力紧守是守不住的。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商战规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要想抓住商机,就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准备,敢于争先一步。
思科CEO钱伯斯在他的一篇题为《速度制胜论》的文章中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在新的竞争法则下,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你不必占有大量资金,因为哪里有机会,资本很快就会在哪里重新组合。速度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
由此看来,企业要想一直在行业内保持领先不变,那么就必然要有先于他人的一些真知灼见和实践胆识。正如彼得·德鲁克说的:“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只要企业能够提前撑开适应经济变革到来的网,那么就一定会屹立不倒。
6.迎接变化,多出新招
商业世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速变化的世界,当企业管理者踏入商业领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确定自己选择了一种不安定的生活模式。因为每一天,周边的环境与对手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要想在这种变化中为自己赢得更多,那么就一定要多出新招。
应对变化的市场经济,马云不仅头脑十分灵活,点子也是特别多。例如在他人还未意识到互联网的动向的时候,他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应对应接不暇的变化时,他也能够冷静从容,因此他带领的阿里巴巴才能一路过关斩将走到现在。
2011年年初,阿里巴巴陷入了“诚信危机”。据阿里巴巴披露,2009年与2010年,其B2B业务平台上分别有1219家和1107家外贸供应商涉嫌欺诈,阿里巴巴B2B前公司CEO卫哲更因此次事件而离职。
对此,马云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并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出了新的策略:阿里巴巴将提高B2B业务的防欺诈准入门槛,更将加强对中国站用户主体身份或用户网上操作人(授权代表)身份的审查,对企业和个人均推行实名认证。
阿里巴巴公告称,对已经注册成为阿里巴巴中国站会员的用户,必须在2011年9月23日前完成实名认证。若逾期未完成,将被禁止继续发布商品信息;若届时仍未通过实名认证,已发布的商品信息将被统一下线。阿里巴巴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公告内容覆盖阿里巴巴中文站所有用户,包括买家和卖家。不少阿里巴巴中国站的用户对此表示了欢迎。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且,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始终都要学会保持一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毕竟,商场如战场,其中充满了变数。
马云曾将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喻为一场长跑比赛,既然是长跑,有直道,也就有弯道。当变化来临的时候,也就是企业处于“弯道”位置的时候,企业在这个“节骨眼”既可能超越他人,同样也可能被别人超越。那么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随时留心变化,从中找出可以应对的多项决策。
留意变化,在变化到来的时候直面变化,应对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求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商战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如果总是一意孤行,固步自封,那么企业就会对这种变化显得措手不及,从而丢失掉发展自己的最好机遇。
2012年,基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强劲发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机构,IBM的GTS迅速从变化中转型,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步伐。
据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于2012年年初提出推动中国“下一代IT服务”发展的“3+3”战略后不足两个月时间,IBM又积极推进了战略实施,于2012年6月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国科数据中心举办了IBM管理服务中心开业仪式。
作为继北京、上海等地后的国内第六个IBM数据中心,同时也是IBM国内首个整合管理服务中心,它将通过IBM专有的安全网络与另外五个IBM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共享IBM内部技术与工具资源,为客户提供整合管理服务。
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罗丽表示:“IBM管理服务中心的落成,是IBM‘3+3’中国服务战略落实的重要步骤。IBM管理服务中心将利用自己专业的人才、工具和技术,以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导向,结合企业长远业务发展需求,全面整合梳理企业IT架构和IT管理体系,通过灵活配置的服务方式,使IT成为业务发展创新的推动力,以满足现阶段企业的IT管理需求。”
马云曾说过:“我们阿里巴巴在过去的七年里和我本人近十年的创业经验告诉我,懂得去了解变化、适应变化的人很容易成功,而真正的高手还在于制造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变化自己!”
在如今全球经济形势的大变动之下,企业只有不断深化创新理念,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努力打造企业的竞争新优势,通过创新缔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抵御市场风浪,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马云给有志创业的人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主动和乐观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7.变化不来,压力一定会来
机遇、压力与变化三者之间永远都是相互牵连的关系。变化之中藏有机遇,机遇之中又藏有压力,即便变化不来,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拥抱变化,这样才能防止在压力来临时“病急乱投医”。
始终以一种旁观者心态自居的马云,其心态显然是练就到了一个高度。因为随时保持清新的头脑,因此在每一次市场出现变动之前,他都能在心中撑起一张敏锐的网。在每一次压力来临之前,马云总是能够“心平气和”、处变不惊。
2013年,马云卸任了阿里巴巴CEO,对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的马云,当有记者问及其生活是否乐趣无限时,他却摇摇头说,在家不想工作的CEO绝对不是好的CEO。
事实上,马云其实是一直被骂过来的。刚做阿里巴巴的时候,别人骂他异想天开,都说做这个东西不可能成功。做成了阿里巴巴后,恭维的话多了,但公司的管理压力却巨大。马云坦承自己天天有压力,有焦虑。看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市场,再看看阿里巴巴每天的变化,尤其是在收购雅虎中国之后的一年,马云压力更加大了,甚至整年都在北京处理各种难题。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承受过压力和焦虑的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感悟。
马云曾经说过:“压力是躲不掉的。一个企业家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还要耐得住压力,耐得住冤枉,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这很重要。”所以,他会深更半夜牵着德国牧羊犬去溜圈,强迫自己每天必须睡足七八个小时。他看了阿里巴巴那么多年,撑了那么多年,拼了那么多年,焦虑了那么多年,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阿里巴巴的变化,看阿里巴巴是否迎合了市场的发展规律,这种压力对马云来说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市场的变化是决定企业兴衰走向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一定要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时刻调整组织结构。即便有时候市场规律的“浮动”很小,企业也应当有所警惕。
马云曾经说过:“企业如果不能迎合市场发展的要求而变化,那么压力一定会随之跟来。”市场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改变,更反映了同行业竞争对手“作战方向”的改变。只有关注市场变化,才能认清压力所在。
毕竟,市场就像一条道路,是曲折蜿蜒的。企业则像一辆汽车,如果汽车不能跟随道路的发展走向及时改变方向,而是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前行的话,将慢慢远离市场,那么也就会陷入绝境。
20世纪80年代初,杰克·韦尔奇刚刚担任GE公司的CEO,GE公司便开始了大规模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战略转型。杰克·韦尔奇预感到未来的市场将没有国家的界限,并且那时的市场会逐渐从一个国家的市场变成世界性的市场,市场会越来越向服务方面倾斜。因此,GE公司决定赶紧跟上市场的步伐,以便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但是,当杰克·韦尔奇提出把整个GE公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时,却遭到了非议和抵制,很多人反对这种变革,指责杰克·韦尔奇是发了疯,是要把GE公司推向死亡。三四年以后,美国几乎所有企业都感到了世界市场变化的压力,被迫纷纷转向服务性企业,而此时的GE公司已经先于他人走了三四年,其服务已成为公司取得持续性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公司高速发展的主发动机。走在市场前面的杰克·韦尔奇,其超前的眼光和GE公司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叹为观止。1980年,GE公司85%的利润来自于制造业,而仅仅几年之后,公司就有3/4的利润来自于服务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营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适时建立起一个优化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并抓住机会选择最适合企业营销的有利手段,以促使市场营销获得整体优势。
压力既隐藏在变化之中,也在变化之外。企业只有跟随变化的市场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营销模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维稳而立,掌握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一马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