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投资不是投机,不靠运气靠实力(2)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巴菲特曾经到父亲的公司工作,负责向客户们推荐增值的股票,然后从股票的盈利中抽取佣金。在熟悉了具体的业务之后,巴菲特就认真地研究和分析,选中了一支名为GELGO的股票,这是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一只股票,他亲自跑到这公司去打探消息,了解了它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可是当他向公司提出购买意见时,公司内部完全不同意,认为他高估了这只股票的价值。巴菲特再次严密地分析了这只股票,计算出股票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倍之多,从中获利是无疑的。于是他不再犹豫,在没有人相信的情况下,自己拿出10000美元购买了这只股票。

巴菲特的判断没有错,不到两年时间,这只股票就攀升了2倍之多,他也净赚5000多美元。所有人都非常惊讶,巴菲特却表示这是意料之中:“作为一名职业的投资管理人,我没有必要让任何人来左右我的思维。我要永远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理论。我能看到的,别人看不到,所以我是投资的超前者,是真正高明的资金管理人。”

如果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投资市场早就不复存在了。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相信坚持独立思考、理性投资,就一定可以在市场中获得不俗的成绩。

【不要相信任何所谓“内部消息”】

2009年,电影《窃听风云》票房大获成功,电影的主题就是投资市场中的“内部消息”:香港商业罪案调查科的三位调查人员,在调查某公司大股东的几宗内部交易以及造市案的过程中,被自己窃听来的消息所迷惑,选择了听从消息、利用消息,利用内部消息牟取暴利,最后一一走上家破人亡的境地。

电影不同于生活,但毕竟来源于生活,想要取巧的投资者获取的消息未必是真的,而真的消息,也未必能带来收益。

炒股的李先生特别喜欢打听内部消息,从不缺席身边消息灵通人士的聚会和饭局,甚至有时候不请自来。他总说:“一个好的内部消息能够顶得上忙活几年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李先生,最近医药板的某某公司股票会有情况,有大的操盘手将全力拉涨停,让他留心。李先生大喜过望,把全部的积蓄都拿出来投资了这只股票,并且还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入手。

买过之后,李先生一心等股票大涨,等了半年,一点异动都没有。李先生有点着急了,他再次请教那个朋友,朋友回答:“耐心点,就快了。”果然,到了下一个星期二,这只股票一路攀升,到上午收盘时就接近出现了涨停,李先生开始为了自己得到的“内部消息”沾沾自喜,谁料只一顿午饭的时间,股票就开始走低,一路跌下来,到下午收市时非但没涨,总体上还跌了5个百分点,并且一路惨绿——李先生就此被套牢,天天看着手里的垃圾股发愁,耳边都是亲戚朋友的抱怨,只觉得追悔莫及。

投资市场中总是有许多“内部消息”令投资者困扰不堪,信呢,唯恐受骗;不信呢,又怕机会白白溜走。放眼我们身边的投资者,有多少为“某某股票即将连拉多少个涨停板”这样的内部消息而疯狂?但他们真的获利了吗?没有,正相反,他们成了庄家操纵股票的牺牲品。

巴菲特曾经说:“就算有足够的内部消息和100万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内破产。”

到处收集“内部消息”是刚刚开始做投资的菜鸟的通病,这也是他们大多数人赚不到钱的原因。判断投资者是不是成熟的标准线,就是能否清楚地意识到内部消息的不可靠。

内部消息是不可靠,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它有时候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2012年年初,南京玄武警方侦破了一个巨额非法集资诈骗案。某证券公司理财经理何丽从2009年开始,通过销售一份虚构的“内部理财产品”,从40多名客户处骗取了3600多万资金,在短时间内为自己添置了一套别墅、两套商品房和一辆宝马轿车。

何丽今年40岁,原是南京某国企职工。因单位效益差,她离开原职进入南京某证券公司当理财经理。她为人聪明上进,顺利发展了不少熟人做客户。何丽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7年。由于股市十分火爆,何丽也希望能分到一杯羹,她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股市,没想到2008年股市就发生了大动荡,让她血本无归。为了翻盘,何丽又借债400万再次入市,第二次赔个精光。债主很快逼上门来,何丽为了偿还,就动起了歪脑筋。

何丽发现,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是因为存款利率太低、股市风险太大、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固定、民间借贷容易资金链断裂。人人都很渴望一个安全有保障、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何丽虚构出了一份“内部理财产品”,从2009年5月开始,用年收益率高达15%做噱头来吸引熟人。

当然,也有不少人曾质疑过这个产品的安全性,何丽解释说,这是一只“内部产品”,非常安全,公司最近接了一个央企的融资项目,收益率绝对有保障。而且,这种产品是专门供给内部员工做福利的,去公司打听不到。她叮嘱受害人三缄其口,称自己把收益这么高的“内部产品”拿出来卖风险十分大,如果被别人发现了,大家都没好处。于是,受害者们就这样满怀期望地“闷声发大财”了。而由于何丽的资金量很大,所以她可以轻松地拆东墙补西墙,兑付高额回报。

一直到2011年8月份,何丽的恶行才被人发现。她的一位同事无意中在她的电脑上看到了何丽制作的理财合同,并对超高的收益率产生了怀疑。一直到何丽被拘,她通过贩卖“内部消息”获得的非法利益已达数千万。被何丽骗到的人,大多数是老人和下岗员工。

投资者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谨慎,现在很多打着“内部”旗号的理财产品、投资项目等都是虚假的。目前投资市场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最高值为6%,超过这一收益率的理财产品风险过高,而且很有可能完全是骗局。

不要听信任何“内部消息”,在投资时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规的柜台上操作,不要相信所谓的熟人,这不仅是一种投资观念,更是投资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安全常识。

【警惕权威,别跟着“专家”走错路】

网络上把专家叫做“砖家”,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现得越来越业余。可投资者进入市场进行投资,总是免不了要跟专家打交道。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中的理财投资节目越来越多,很多急于赚钱又完全不懂得投资的菜鸟们,都选择紧抱专家的大腿,把他们的话当成是航行中的明灯,结果往往是“阴沟翻船”。在这一方面受到过损失之后,有的投资者会记住教训,不再依赖权威,可有些人却认为是自己的操作有问题,继续跟着专家意见四处撒钱。

投资市场十分复杂,投资者要处于不败之道,就需要获取大量的知识和资料,所以权威意见是有其价值的。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分辨这些意见正确与否,并且采取行动。切忌被专家意见所左右,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股票市场伟大的股盘操作手伯纳德·巴鲁克,一生中最惨痛的教训之一就是听信了权威。

1906年,巴鲁克听信了一位权威对咖啡即将大量减产的预测,虽然他对农产品方面一窍不通,他还是在商务期货市场买进了咖啡。可事实情况恰恰相反,当年的咖啡产量超过了之前的年份,价格一路下跌。在这时,巴鲁克已经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被告知要坚持,于是便一直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咖啡继续跌下去。不仅如此,他当时还犯了另外一个错误,就是在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股票不断赚钱的时候,出掉了这只股票,以筹钱去继续购买咖啡期货。

到巴鲁克最后终于卖出这些失败的期货时,他一共损失了七八十万美元,在这次交易以后,巴鲁克的身体就一直不舒服,并且把这次错误铭记终生。他承认,这次失败源于对那位权威的盲目信任,而没有对变化的市场加以分析。“那时候我就决定,再也不操作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而且一定要注意及时止损,盈利的不要急于了结。”巴鲁克自己总结道。

投资者应该学习投资中的那些智者,因为他们从不盲目听信所谓投资专家的建议,而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去分析,结合专家的意见,认准之后再广泛撒网,最后达成自己的目的。对于权威,巴菲特的态度一向非常坚决:“绝不人云亦云,绝不盲目跟风,绝不丧失自己坚持的理念。”

在“权威意见”上跌跟头的大鳄非常多,包括索罗斯。他告诫投资者们,专注于自己的投资系统,小心跟着专家走错路,这是他本人的经验之谈。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亚洲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伤害。索罗斯认为,只要他乘胜追击,那么香港的金融市场一定会大乱,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彼时香港刚刚回归,索罗斯担心中国政府会在他开始攻击后介入到这场资本战争中来,所以,在攻击香港证券之前,索罗斯听取了国际金融分析家们的意见。

而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政府不会介入到这次商战中,因为香港是世界重要商贸自由港,中国不会让这个“自由港”的名号受到损伤。就此,索罗斯下定决心在香港市场上掀起一番风浪。

1997年7月中旬,港币突然遭受到大量投机性抛售,汇率急剧下滑,香港金融市场混乱一片,很多投资者都慌乱地撤消了对银行的投资,香港金融管理局果断入市,对市场进行了强行干预,暂时稳住了汇率。可随着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不断对香港证券市场加强攻击,港币汇率再次失守下跌。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启用外汇储备,又一次把汇率稳定在了投资者们的心理关口上。

索罗斯没有就此罢休,不久之后,就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分析家们对中国政府不会介入的预测是这个投机者的心理支持,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像战胜英镑一样战胜港币。面对再度混乱的市场,香港金融管理局启动应急预案,尽全力稳住了港币兑美元的汇率,但还是被索罗斯的一系列攻击压得透不过气来。

就在这香港金融市场遭遇巨大考验的时刻,中央政府伸出了援手,当时香港和内地的外汇储量总值达2000多亿,这个数目,不是英国和东南亚诸国可以比拟的。索罗斯无力对抗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联手的一连串反击,最终落败,损失惨重。

世界上最精明的投机者为什么会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一场不可能获得胜利的战争中来?因为他听信了权威们的意见。金融大鳄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一般投资者呢?

我们应该记住,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在投资过程中,不可以不加思考地专家怎么说就怎么做,进行跟风投资。

当然,专家们的话也会有一些独到之处,可能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详细分析后得出的专业结论,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从其中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借鉴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记住,遇到危机时,如果你一定要求助于某个人的话,那就应该去照镜子……专家不是万能,因为专家跟一般投资者一样,都不是预言家。

【买入的最好时机是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

买入时机对于投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比买什么更加重要。在很多投资者眼中,根据追涨杀跌法,股票升值的时候就应该买入,股票要跌的时候就要立刻卖出。

投资市场中的赢家可不这样认为,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他看来,买入一只股票的最佳时机,是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

当然了,他这种逆市场投资的方法不止一次遭受过否定和抨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绩总会证明,巴菲特的选择才是真正明智的。

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曾经收购过富国银行的股票,这只股票以每股86美元的价格上市,但当时美国经济不景气,西海岸地区(富国银行所在地)的房地产和银行业业绩惨淡。很多投资者对于富国银行的上市持谨慎态度,因为富国银行是加利福尼亚地区银行业中,拥有最多商业不动产的一家,人们纷纷抛售富国银行的股票,甚至有人呼吁大家清空该股。

在这种股民急速撤离的情势下,巴菲特却开始陆续购进该股,用几个月的时间,逐渐掌握该银行流通在外的10%的股份,成为了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巴菲特的强势介入,引发了一场关于富国银行股票是否值得持有的争论。支持巴菲特的人,认为巴菲特一定是认为富国银行拥有很美好的前景才选择买入,当前的投入,是为了日后更大的收益。可除了巴菲特及其支持者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该股,加州的费西哈巴兄弟达拉斯财务主管曾表示:“富国银行死定了,而巴菲特就是和它一起钻进地狱的人。”该投资人还说:“虽说现在料定富国银行会破产还为时过早,但是我认为它离破产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