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投资不是投机,不靠运气靠实力(1)

【投机的人不会长久获利】

当我们开始对投资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感兴趣时,我们就自称投资者。可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决策是投机而非投资。我国的股市中投机性十分严重,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成熟的投资意识和长期控股计划,只是单纯地被股市的火热景象所迷惑,拿着资金参与进来,想要拼一把运气,分到一点好处。这样的想法使我们损失了很多赚大钱的机会,更增加了我们投资失败的几率。

巴菲特是全世界投资者的偶像,他在创造自己投资神话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要投资不要投机。在他看来,进行短线炒作的人就是在进行投机,是不可能在股市中最终获利的。

作为投资界的一个传奇,巴菲特的财富与投机炒作绝缘,他从来不干低买高卖、炒作股票的事情。曾经有一位美国基金经理十分仰慕巴菲特,他专程去拜访了这位常胜将军,经过详细的面谈后,这位基金经理大失所望地对别人说:“巴菲特是一个业余选手。”意思就是,巴菲特不是股市中人,他的功夫,全部下在股市之外。

为什么在股市中苦苦挣扎、割肉解套、只能赚小钱的“专业选手”,不能像巴菲特这样一个“业余选手”一样赚钱呢?按照前者的思路,他可以通过炒作的帮助每年从股市上赚30%甚至更多,如此一来,若干年后,又会有一个巴菲特那样的亿万富翁诞生了。这样的思路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因为其完全忽略了,巴菲特控股的公司每年23.6%的增长率,来源于公司扎扎实实的业绩,而不是炒作。

在这里要提醒投资者们,股票也好,其他投资产品也好,都只是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手段。你买的股票究竟能不能一路走高,到底值不值钱,是跟这家公司的价值和营业能力息息相关的。投资者如果是单纯地被股票走势所诱惑,投机做短期,那么你购买到的股票的价值可能还没有你买入的价格高,一旦不能及时脱手,就很有可能赔得倾家荡产。

投资比投机更加明智,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差别呢?投机是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投资区别于投机,其目光更长远,更趋向是为了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积累未来收益。

具体来说,首先,投资看重的是长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其次,投资追求的是“双赢”的发展路线,而投机则是利用风险,创造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

投资者选择股票看中的是潜质,进行的是长线投资,既可以趁高卖出,也可以享受每年的分红,股息不是非常高但持久稳定;而投机者则热衷短线投资,只是借助暴涨暴跌,通过炒作来谋求暴利,会导致少数人一夜暴富,很多人一朝破产。

要想在投资中取得成功,就要端正心态,谋求长期的稳定,不要一味追求小钱而放掉赚大钱的机会。

彼得·林奇被某些人认为是投机者,因为他不像巴菲特那样做长期投资,而是大量筛选各种中小公司的股票。彼得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很多年来,购买大公司的股票被认为是投资,购买小公司的股票被认为是投机。但在最近,购买小公司的股票也成了投资,投机开始专门指炒作期货和期权的行为。我们始终在努力分辨投资和投机,在我看来,把钱花在有价值的股票上,就是投资。”

林奇表示,每次他听到人们把投资描述成“保守的投机”或“谨慎的投机”时都感觉十分好笑。人们这样说,显然是担心自己的投机是在赌博,却不知道如何才算是投资。林奇告诫自己的崇拜者,投资的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足够谨慎,而在于你是不是了解你所投资的东西。赌徒用再虔诚的方式摇骰子,也仍然是个赌徒。

长期投资才是在市场中成为赢家的正确方法,所以投资者们应该避免频繁跟风的短小操作。

但是也要注意,长期投资并不等于长期持股。长期投资的前提,是你要投资的这些企业真的值得。投资者长期投资,并不意味着可以买下一个产品然后放心做甩手掌柜,我们毕竟不是目光灼灼几乎从不犯错的巴菲特。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要多留心市场走向,在意识到自己看中的公司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时,应该立刻撤出,以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

【对投资来说,眼光比学历更重要】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但就投资市场来说,高学历的人未必比低学历的人更容易成功。反倒是眼光,在投资和职业发展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我们来说,说出几个眼光犀利、自学成才的投资大师,比说出北大今年的博士毕业生更容易。

英国传奇“少年富翁”哈里斯,在年仅12岁时就已经拥有了两家店:古董店和花店。

哈里斯自小就有一个古怪的癖好:酷爱老式西装,而且要打领带。这个癖好让他在学校里备受嘲讽,于是他11岁便自动退学了。父母无可奈何,只好聘请家庭教师为他温习功课。他的这位家庭教师是个科幻小说家,在教育哈里斯的过程中,他惊异地发现,这孩子的智商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基本上与成年人持平。

在哈里斯年仅8岁的时候,他曾花10英镑买下过一个瓷娃娃,一般人都不知道它的价值,哈里斯却非常清楚,仅一转手就卖了7000英镑,利润是成本的700倍。10岁的时候,无视亲戚们的反对,哈里斯开了一家古董店,店里的古董完全由他亲自选购,生意非常不错,利润比预期还高。曾经与哈里斯合作过的古董商派特·库克说:“哈里斯非常可爱,但在商业上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标准。仅这一点来说,他能赚大钱就不足为怪了。”

投资者都需要卓越的眼光来判断哪一个投资产品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显然这样的眼光并不是生来具备,而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总结得来的。

就投资眼光来说,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佼佼者。这两位大师曾经在一次活动上碰面并进行了交流,交谈结束后,林奇郑重地说:“跟巴菲特对比之后,我发现也许我并不适合做证券。”

众所周知,林奇是个拥有独到眼光的出色投资者,而他杰出的投资成绩,无一不是建立在他对所投公司所做的深入调查上。可在与巴菲特所做的准备进行过对比后,林奇自惭形秽了。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巴菲特拥有一家十分专业且资金雄厚的公司来为他的各种调查活动提供支持,且由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不了解就不投”,所以调查对象少而精,全公司的人力力量可以集中到一起。与之相对,林奇崇尚的是“发掘价值”,愿意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寻找10倍股上,调查对象多而杂,难怪在调查深度上难以与巴菲特相媲美。

这两位投资大师都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同时拥有高学历和高明的眼光是他们成功的秘诀,而只有高学历却没好眼光的投资人士就未必能在市场中取得成就了。彼得·林奇曾经研究过华尔街中的一种“滞后现象”,简单来说,即高学历人士容易被专业知识制造的盲区所迷惑,从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公司并进行投资。

养老院里有三个住在一起的老头,在2006年到2007年股市火爆的时候,他们都在股市里投了资。老贾最早被称为“股神”,他坚信“短线是金”,从行情启动到2007年5月,追涨杀跌了上百只股票,隔三差五就赚一点。

同住的老王却看不起他,说他赚的钱还没给交易所缴的税费多。老王信奉的是美国老太太长期投资可口可乐的理念,不仅要赚差价,还要坐等分红。虽然他的股票大半还被套着,但是这老先生并没有自暴自弃,到2007年5月,他不但成功解套,而且赚了两倍。养老院里崇拜老贾的老头老太太们一下子变成了老王的拥趸,这把老贾气坏了,含沙射影地指出某人当年最看好的一只长线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退市到三板了。

于是,马上有人对“王氏长线投资”的可行性产生了怀疑,大家查资料后吓了一跳,发现居然有几十只熟悉的股票都去了三板,目前股价仅剩几毛钱。并且就在老贾和老王论战后不久,股市暴跌,短线损失惨重,长线也差不多跌回成本价。

这时,老钱却赚翻了。老钱不像老贾和老王念过大学,只是被他儿子接进城来享福的,他在2007年8月份买了500股“伤心股”,几乎是入市就被深套,老贾和老王纷纷劝他卖掉,老钱却觉得还有转机。结果股改复牌之后,老钱的股票竟然暴涨了10倍,他当时立刻抛出,算下来净赚8倍。

老贾和老王目瞪口呆,纷纷向老钱请教选股的秘诀,老钱憨厚地说:“那家公司离养老院就两条街,每次股东大会我都会去看看,乍看那公司好像没赚什么钱,但我听他们说公司未来的发展思路,还是觉得有道理的,就买了。”

像巴菲特那样投资,自然可以极大地增加获利的可能,但是一般的投资者没法像他一样对各个行业都有所了解,也没办法对所投公司作出彻底的调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参考彼得·林奇的思路,从身边发掘值得投资的股票,培养自己的眼光。

就投资市场而言,有些人可能会比较信任电脑给出的数据和预计走向,喜欢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来作出决策,这可能要求投资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也有些人更喜欢自己去发掘有价值的投资产品,把钱放在自己可以接触到的公司,切实把握住公司的价值,这就需要投资者有精准的眼光。

事实证明,投资的书每个人都看,投资知识每个人都学,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投资者涌入市场,可该赔还是赔,该被套牢还是被套牢。反观那些眼光独到,目光长远的人,往往能够在股市中挖掘到理想的金矿,所以对于成功的投资者,长期观察锻炼出的眼光会比一张文凭更重要。

【不听信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最可贵】

在进行投资时,投资者必然会主动去接触大量信息,在其中筛选出那些对自己有意义的。这些有意义的信息,可能是国内外最新的财经新闻,可能是一本通俗实用的理财书籍,也有可能是目光老道的投资专家的意见。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无疑会为投资添加一分推动力,与此同时,投资者却不应该放松警惕,要坚持独立思考。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过多的听信别人的意见只会让自己感到迷茫,被市场情绪感染,丧失投资的理性。歌德曾经总结出的规律在投资市场中同样适用:两个人是一对同伙,三个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四个人是两对同伙;五个人是一对同伙和一群乌合之众;六个人是两群乌合之众;七个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和两对同伙;八个人要么是四对同伙,要么是两群乌合之众和一对同伙;九个人是三群乌合之众;十个人要么是五对同伙,要么是两对同伙和两群乌合之众。在人群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能给予援手的“同伙”,更有可能是不小心把我们拉入岔路的“乌合之众”。

投资专家格林先生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客户,前者为后者掌管养老基金账户。某次,弗兰克先生检查自己账户的投资业绩时,发现乐施公司和西尔斯公司股票在盈利,由于这些股票并没有注明购买日期,所以弗兰克并不知道。这两只股票从1967年开始就已经在格林的投资组合中,在他持有这两只股票的数年中,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率比货币市场基金都低——可弗兰克从表面根本看不出这一点,十分开心地称赞了格林。

随后,弗兰克看到了七棵橡树国际公司的名字,他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公司,对它的评价只是建立在他手中的投资记录上:格林为基金买入的成本价格是每股10美元,而现在的股价是每股6美元。他立刻暴跳如雷,格林唯有为他解释。其后,弗兰克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七棵橡树国际公司的股票表示不满,格林先生唯有发誓再也不投资这种不知名小公司,只抱定施乐和西尔斯这类众所皆知的大公司的股票。他终究是放弃了独立思考,选择“集体思维”:只有跟大家一起选择相同的股票才能让投资组合更合理。对格林来说,他终于消灭了一个让客户不满的因素,可对弗兰克来说,他损失了一只10倍股。

七棵橡树国际公司正是投资天才彼得·林奇最看好的那种股票:没有名气、利润丰厚、名字复杂难懂。而弗兰克像“大家”一样,失去了一次获得巨额利润的机会。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注意,别人没有说好的,未必就是不够好;自己没有听说过的,就应该通过自己的调查去确定它好不好。

做出投资的终究不是在身边指手画脚的“资深好手”,也不是能从书里爬出来的索罗斯。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因为归根到底,是投资者在操作自己的资金为自己谋取利益。

我国的投资市场现在还有许多发展不足的地方,比如,中国的投资市场几乎是一个政策博弈的市场;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投资市场主要是股市,而股市中的上市公司却存在着许多缺陷,市场中赌博风气严重,投资者倾向于投机而非长线操作。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所以投资市场经常处于看似火爆其实凶险的状态。投资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理解去判断什么时候、对什么项目进行投资最合适,而不是听身边那些“赚到钱”的朋友鼓动,冲动地把钱扔到股市中被深套。

虽然投资者需要警惕过热的市场,但也没有必要畏手畏脚。投资市场中毕竟存在着许多机会,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认定了就去做,就可以获得投资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