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章太炎:“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3)

1908年,黄侃生母病重去世,其本人被清政府追捕,辗转到日本后,黄侃请苏曼殊绘“梦谒母坟图”,并请章太炎题字后,将此图终生随身携带,一刻不离。

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软禁后,在北大教书的黄侃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探视,还以“问学”为借口,经常晚上留下来伴宿,以宽解章太炎的愁闷。

黄侃一生傲慢,但始终以师礼待章太炎,极力维护他的声誉。章太炎也孤傲一世,但对黄侃的才华却刮目相看,章太炎戏封他为弟子当中的“天王”。

章太炎与钱玄同

钱玄同很受章太炎的倚重,在章太炎的所有弟子中,钱玄同协助老师做了不少事情,关系也最为密切。下面我们不妨详细介绍一下钱玄同的来历。

在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诸位大师中,钱玄同的家世最为显赫。

1887年9月12日,钱玄同出生于浙江吴兴的一个书香之家,曾取名怡,后受章太炎反清思想影响取名夏,字德潜,号疑古,五四运动时,改名玄同。

钱家是吴兴声名显赫的望族,始兴于钱玄同的伯父钱振伦。钱振伦不仅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的进士,还是大学士、两代帝师(同治、光绪)翁同龢的姐夫。同治十年(1871年),钱玄同的父亲钱振常与张佩纶、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同榜高中进士,曾官至礼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年)钱振常辞官离京南归,辗转于江浙几个书院以教书为业,“治小学,能究文字之变迁。”在钱振常的门生中,就有后来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钱振常62岁时老来得子,生下第二个儿子钱玄同。

作为二公子的钱玄同,尽管备受家人的宠爱,但他从小就因为身体虚弱,而且不爱运动,生活习惯不好,一生都在忍受发寒热、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炎等病痛的折磨,以至于他四十多岁时,走路就要依靠手杖了。钱玄同易烦躁、易激动、情绪化的性格和常年忍受病痛不无关系。

三岁时,钱玄同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开始读书识字。11岁时,精熟五经与《史记》等史书的钱玄同已被誉为“神童”。经学深湛的父亲的亲自教导,让钱玄同受益终生,钱玄同后来多次提及。

1898年,钱玄同的父亲去世,长兄钱恂为他聘请塾师以继续学业;四年后,母亲也去世。此后钱恂就成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家族成员。钱恂年长钱玄同34岁(其子钱稻孙与钱玄同同年出生,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的周树人、许寿裳、钱稻孙受命研拟国徽图案,钱稻孙成为中华民国国徽图案的绘制人,后叛变投靠日伪),是维新派的知名人士,早年曾在张之洞幕下奔走,先后担任过清政府驻日本和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大使,为晚清著名外交家。其夫人单士厘也是一位晚清奇女子。她以外交使节夫人身份,随同丈夫钱恂出国长达10年之久,迈着一双小脚遍游日本和欧洲各国,写下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第一本女子出国游记——《癸卯旅行记》。她后来被称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一颗启明星。

1902年因为其母病故,一直在为科举考试作准备的钱玄同“丁忧”在身,依据旧制,只能放弃科考。1903年的“苏报案”爆发前后,章太炎和邹容等人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浙江潮》、《汉声》、《警世钟》等文,像一枚枚巨型的炸弹,把反叛的种子种在了钱玄同的心底,促使钱玄同的思想发生了剧变,影响了他的一生。1905年,钱玄同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期间,眼界大开,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1906年,钱玄同作为浙江省官派留学生赴日留学。在日本,对章太炎“极端地崇拜”的钱玄同,单独赶到《民报》社拜见了流亡日本的章太炎,不久又结识了刘师培等人。

钱玄同非常希望拜章太炎为师。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章太炎遂成立了国学讲习会。讲习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办得非常成功,聚集了黄侃、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许寿裳、周树人兄弟等一大批留日学生,钱玄同由此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而年龄最小,但异常活跃的钱玄同也给鲁迅等同学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章太炎讲学时,钱玄同报名、听课都非常积极、认真。课余时间,章太炎常与学生们一起聊天,气氛很活跃,钱玄同兴奋得一会儿从榻榻米的这边爬到那边,一会儿又从榻榻米的那边爬到这边,鲁迅送他绰号:“爬来爬去”。

钱玄同崇古之情很深,也深得章太炎古文经学之真传。钱玄同的崇古,有时候连章太炎也自叹不如。在章太炎教授下,本就很有家学渊源的钱玄同学问大长,成为章太炎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而这段求学经历,对钱玄同后来的文学研究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学业上,章太炎对钱玄同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在生活上,大哥钱恂对他的影响可以说也是最大的。无论是钱玄同在家乡读书,还是在日本留学,以及后来回国任职、任教,都得到了大量来自哥哥钱恂和嫂嫂单士厘的帮助。钱玄同留学日本时的费用就是他们给的,当他生病,嫂嫂还陪他去医院看病,忙前忙后地给他调药送食。

尽管钱玄同接受了“新文化”思想,提倡打破“长子为父”这样的“旧礼教”,但他对哥哥仍然是恭顺和敬畏的,并且为人处世等方面深受其影响。比如他曾经表示过不再行拜跪礼,但每到过年时他还是随哥哥一起去拜祖先。钱恂曾大量将当时西方的金融学、政治学等知识介绍到中国,但他最钟情的还是小学(指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内容包括三位一体的文字、音韵、训诂),钱玄同一生便在小学领域里成就卓著。钱玄同还和哥哥钱恂一样,经常说出一些耸人听闻的偏激言辞。1898年,钱恂曾发表江浙等地被日本所割占是一大幸事的怪论,引起别人非议。钱玄同则更是离谱得一度发表“人到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得到鲁迅响应的废除汉字等极端主张也是他第一个提出的。另外,钱玄同的终身大事,也是由哥哥钱恂做主定下的。

偏执的人往往能够做出很大的贡献,钱玄同也是这样,他在文学研究领域与革命事业方面都发挥了不能被忽视的积极作用。

早在1903年,钱玄同读了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革命军》后,就把革命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1904年,时年17岁的钱玄同剪掉辫子,同时,为响应梁启超等人向古文发起的挑战,与朋友一起创办《湖州白话报》半月刊,开始走上与满清王朝决裂之路。190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习期间,开始与章太炎等人交往,并于次年加入同盟会。

1910年,钱玄同与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创办白话文刊物《教育今语杂志》。不久回国执教于海宁,并逐渐成为冲击封建文化,宣扬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的一员猛将。

1911年,钱玄同受到吴兴老乡、今文经学大师崔适的影响,跟他学习今文经学。崔适和章太炎师出同门,均为俞樾弟子。这样,钱玄同既学习了古文经学,也学习了今文经学,对分别重视微言大义和史学名物的两派,进行了一次兼容并蓄的收纳。

1911年辛亥革命后,钱玄同开始在《新青年》上倡导“文学革命”和文化教育改革,与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起发起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包括统一国语、制定拼音文字、改古文为白话文等内容),并躬身力行,成为“文学革命”的主将之一和文化教育改革文字、音韵领域的权威人物。如1918年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加注音符号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并进行试教;与黎锦熙一起创办《国语周刊》,其后与黎锦熙、赵元任等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成为现在汉语拼音的前身;负责最后审核吴稚晖等编写的《国音字典》;1934年,完成的《第一批简体字表》,为建国后的文字改革奠定了基础;写就我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音韵学教科书《文字学音篇》,培养了如茅盾、罗常培等一批杰出的学生。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后,至1919年,钱玄同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复等人成为该杂志轮流编辑。《新青年》也在他的推动下,始用白话文出版,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写成并发表在《新青年》上的。

钱玄同一生交游很广,与刘半农、章太炎、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与之前的同窗好友黄侃、鲁迅等人因为各种问题产生过矛盾。1926年,顾颉刚的《古史辩》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但鲁迅对“古史辩派”(大胆疑古的“古史辩派”包括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人)的观点是不赞同的,于是撰文进行了抨击。钱玄同与鲁迅的关系开始逐渐疏离,后来甚至发展到偶尔碰见也“默不与谈”的地步。1936年鲁迅病逝后,钱玄同写下《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道出鲁迅的三大长处和三个短处。钱玄同指出的鲁迅三大长处是:“治学最为谨严”,“绝无好名之心”,“有极犀利的眼光”;三点短处是:“多疑、轻信和迁怒”。

日寇占领北京,大举入侵中国后,痛恨自己无力上阵杀敌的钱玄同坚守晚节,并恢复旧名“钱夏”,以示抗敌不做顺民之意。1939年1月,钱玄同突患脑溢血逝世于北平,留下妻儿,一个人走了。

钱玄同的夫人名字叫徐婠贞。徐婠贞祖父徐树兰曾官至兵部郎中。徐树兰一生酷爱藏书,1903年他在绍兴建古越藏书楼之前,蔡元培曾受邀到徐家帮助校书。徐婠贞的父亲徐元钊曾是钱玄同的父亲钱振常龙山书院教书时的学生。

1904年冬,钱玄同由兄长钱恂做主与徐婠贞订婚。但对于这桩包办的旧式婚姻,钱玄同心里起初很不痛快,甚至新婚之夜还用“是夜难过,真平生罕受者”这样的语句来形容。尽管如此,钱玄同还是隐忍不发,没有做出任何造次之举。此后,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钱玄同与夫人之间一直保存着和睦的关系,他的好友、教育家黎锦熙后来无限钦佩地称钱玄同是“纲常名教中的完人”,大概也多出于此。

1926年,徐婠贞被确诊为肿瘤,医疗费高昂,而且病情严重,一度被告知病危,但她在钱玄同和儿子们的精心照顾下,顽强地活到了1949年。1927年,钱玄同在给胡适的信中透露了那“一年多以来,贫(我)病(我妻)交攻,心绪恶劣,神经衰弱”的生活状况,夫妻俩可以说是患难与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