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章太炎:“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4)

钱玄同和徐婠贞生有六个子女(其中三个夭折)。钱玄同以做“新中国的新人物”为目标来培养他们。在这样的理念下,他努力让孩子们接受新式教育,让他们自己选择专业方向。

钱玄同开放开明的教育思想,对儿子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几个孩子长大后都颇有作为,次子钱三强后来的成就和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乃父钱玄同。

1933年的双十节,钱玄同以“从牛到爱”(要学习牛顿和爱因斯坦)四字题赠给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儿子钱三强。这四个字后来不仅成了钱三强的座右铭,也成了他墓志铭——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章太炎与鲁迅

鲁迅始终对章太炎怀有深深的敬意。鲁迅在去世的前十天里,先后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两篇文章,怀念老师,为他辩护。

章太炎抵日本后的第二年,鲁迅弃医从文,与陶成章、陈其美等革命党人交往渐频,开始结识章太炎。从1908年至1909年,约一年的时间里,鲁迅每周都到设在章太炎家里的“国学讲习所”特别班,与周作人、许寿裳、钱家治、钱玄同、朱宗莱、朱希祖等人,听章太炎讲《庄子》、《尔雅义疏》、《说文解字》、《文心雕龙》等课程。

据说,鲁迅与章太炎的魏晋风骨一脉相承。因为鲁迅在《坟》的《题记》和《集外集序言》里提及他早年“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是“受了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后来虽然改做白话了,但偶作文言,亦仍保有魏晋风格。”

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期间,鲁迅也是常去探望。章太炎写下《庄子·天运》里的一段话赠给鲁迅:“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郄守神,以物为量。”

鲁迅在章太炎身上学到的并不仅仅关于经学和小学的知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对鲁迅一生的影响或许更大。起初,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但“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

章太炎去世后,鲁迅对老师给予了公正的评价。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这样写道:“我之所以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前去听讲也在这时,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5.“湘女多情,鄂女多音”

章太炎的第一桩婚姻,根据章氏自定年谱我们可以知道是发生在光绪十八年,他25岁的时候。不过章太炎的最初婚事有点奇怪——未娶妻先纳妾。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为章太炎早年患癜痫病,没有哪家的大家闺秀愿意嫁给他,只好与自家丫鬟王氏拜了天地,另一方面是因为章太炎对王氏没有特别的好感,希望以后娶更中意的女子为妻。

章太炎与王氏结婚后,共生下三个女儿。1903年,章太炎32岁的时候,王氏就亡故了。此后十余年间,章太炎倾心于革命事业,对儿女情长之事淡然处之,何况他四处奔波,多次避难海外,也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再娶,再者符合章太炎内心择偶标准的女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一直到45岁那年,章太炎才在朋友们的劝说下,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其条件是:“鄂女为限;大家闺秀;文理通顺;夫妻自由平等;夫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

这则启事一出,立即引起轰动。章太炎为什么要找湖北女子为妻呢?一说是章太炎认为“鄂地首义之区,女子亦殊不凡”;另外一说是章太炎曾回答袁世凯关于这个的提问道:“湘女多情,鄂女多音。湖北人语音之中,保存着许多古音,而本人正是研究古音的,若有鄂女应征,自当结秦晋之好。”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老友蔡元培看到启事后,将上海神州女学校长才女汤国梨介绍给了章太炎。于是,章太炎在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张通典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与时年30岁的汤国梨书信往来,展开了爱情攻势。其实,汤国梨是浙江乌镇人,并非鄂女,只是年幼时曾在鄂地生活过两年。

1913年6月,章太炎在朋友的帮助下,送了汤国梨四件金饰为信物。6月15日,与汤国梨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了婚礼,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二百余人到场,证婚人蔡元培。

之后章太炎在苏州买下了自己一生唯一的一处房产,与妻子终老于此。

就在章太炎结婚后不久,就传出袁世凯要做皇帝,要改称国号为洪宪帝国的消息。为了劝阻袁世凯,刚刚新婚后约一个月的章太炎不顾众人劝阻,告别妻子与黎元洪等人,从上海赶到北京,遭袁世凯软禁。

章太炎被困期间屡求速死,并且绝食以示抗议,鲁迅等曾予以劝止。

章太炎被囚禁后,刚刚新婚的汤国梨四处求救。这时,袁世凯“为谋久羁先生,乃诱胁其接眷入京”,还派人千方百计诱使汤国梨移家北京,被汤国梨识破。不久,章太炎长女自杀,章太炎悲痛欲绝,两度绝食。

在章太炎被囚的三年时间里,汤国梨一边写信安慰与鼓励丈夫,一边找徐世昌和黎元洪等求援。

1917年4月,汤国梨和章太炎先生的长子出生后,章太炎不及照顾妻儿,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任护法军秘书长。对此,深明大义的汤国梨没有任何抱怨,只说他是一个“有国无家”的人。

日本占领东三省后,对国民党感到失望的章太炎与汤国梨定居苏州,夫妻联袂,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汤国梨担任教务长。此后,二人夫唱妇随,厮守在一起20余年。

1936年章太炎病逝后,汤国梨继续着章太炎的教育事业。1980年,汤国梨去世。

6.亦儒亦侠,章太炎的“喜怒哀乐”

章太炎卒逝时,有一挽联是“经学驾唐宋而上;其人在儒侠之间”。写出了章太炎学术成就和为人性格的一面。章太炎学问虽博大精深,但脾气古怪、个性乖张,故有“章疯子”之称。

“笼中何所有,四顾吐长舌”,这是章太炎用以自嘲的诗句。回头来看,他的几次“疯颠”原因各异,但都反映了狂狷率性、爱国忧民的名士风骨。

章太炎的疯是出了名的,癫是出了名的,狂也是出了名的,而他的味道又远远不止于疯、癫、狂三项。他的学问淹通博洽,造诣精深,是灵光岿然的国学大师,那些著作,绝非普通疯子所能结撰。但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革命家,只要前脚迈出书斋,说话行事,他就恣睢放纵,常常会做出些令“高级食肉动物”极端头痛和难以收场的事情。他有包天巨胆,不怕杀头,不怕坐牢,想鸣就鸣,想吼就吼,想骂就骂,想咒就咒。

不过,章太炎虽“疯”,却总体现的是铮铮铁骨、浩浩正气。

190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时称:“我是有神经病,而且听见说我疯颠,说我有神经病的话,倒反格外高兴。为什么缘故呢?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章太炎的癫也是很猛的。在“中国议会”成立大会上,章太炎除了对该会宗旨猛烈抨击外,还当众剪去辫子扬长而去,连会议也不参加。要知道,清政府当时虽已摇摇欲坠,但毕竟专制大棒还在手,政权还在握。难怪众人被他吓得目瞪口呆。

章太炎的狂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章太炎对梁启超不屑一顾,认为其“有一字能入史耶?”而他对自己却毫不谦虚,“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

有一次章太炎想难为梁启超一下,出个上联:“今古三更生:中垒、北江、南海。”历史上有3个人起名“更生”,一个是汉朝的刘向,本名更生,官至中垒校尉;一个是清代的洪亮吉,世称北江先生,他曾经被发配充军,后即自号更生;另一个就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世称南海先生,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改名更生。梁启超想了半天,也对不上来,问章太炎下联是什么,不料章太炎自己也对不出。

尽管学问很大,但章太炎在别的方面却很健忘,甚至连自己的家庭住址也记不住。在上海有一次坐人力车,对车夫说回家,却说不清家在哪里,结果满大街转了几个时辰,由家里派出许多人才找到他。

章太炎是一个性情直率之人,学生们对此很了解,所以尽管他有不少怪癖之行为,他还是获得了学生们的爱戴。鲁迅晚年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尽管不赞成老师的某些办事,如大骂白话文、与军阀们周旋等,不过若再见面,还要执礼甚恭,主要是佩服他的学问与人格。他爱惜人才表现得最充分的是对待刘师培(字申叔)之态度。刘师培19岁时即中举,20岁参加会试失败,在上海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从此参加革命。在国学方面,他与章太炎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章太炎认为刘之学问是“千载一遇”,推崇备至。章太炎的学生周作人曾回忆说,章先生勤奋好学的精神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章氏在东京时,为了更好地进行革命宣传,在大量阅读东西方书籍的同时,还订出学习梵文之计划,为的是研究佛经印度哲学。一天,他与鲁迅忽然接到先生的信,是邀请他们去听梵文课的。他如约到智度寺,发现报到的只有章太炎先生和他两人。1936年,章太炎身体已很虚弱,但他仍然坚持讲学。有时气喘发作,饭也不能吃,他还要去上课。夫人劝他,他说:“饭可不食,书仍要讲。”6月初的一天,他在院内散步时,突然昏倒,从此卧床不起,15天后逝世,终年67岁。他留给家人的遗嘱只有两句:“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章太炎一生孤鲠,半世佯狂,其胆色才情是一般书生难以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