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朱棣虚心求谏
- 史鉴录:明~清
- 《史鉴录》编写组编著
- 1013字
- 2018-04-04 10:41:21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建立明朝有功,被封为燕王。后来他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得帝位,年号永乐。
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勤奋的优点。在古代,国家大事大多是在早朝上议定,有很多皇帝觉得每天上早朝太麻烦,经常有迟到和偷懒的现象,而朱棣恰恰相反,他认为一个早朝不够,在永乐四年正月颁布诏书,要求朝臣们此后每天除了上一次早朝外,还要上一次晚朝。即便如此,晚朝之后他还要把六部尚书等人留下来继续讨论。他觉得这样时间才充裕,才能让大臣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君臣之间才能深入交流。
朱棣不像朱元璋那样独断专行,而是虚心求谏,经常要求臣下给他提意见和建议,提的对的接受,不对也不惩罚。朱棣鼓励臣下单独来找他提意见,他不止一次地对大臣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我虽贵为天子,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果你们看到了我的过错,请你们一定要明确告诉我,即使言辞激烈,我也绝对不会责怪你们。”
朱棣经常表扬和奖励给自己提意见的人,对于那些只会溜须拍马,却不敢直言进谏的人,常常予以责备。永乐初年,浙江义乌县一个教谕上书直谏,提出了地方官府的一些弊病。朱棣接到上书之后,没看内容就先奖励了教谕,并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一个远在浙江的小小教谕都能直言进谏,关心国家大事,这种精神是你们所欠缺的,你们应该向他学习!”朱棣曾让一些在州县任职多年的官员到京城任职,希望他们能提一些地方政府的弊端,谈谈如何治理州县。永乐十年正月,他又召集了一千多个地方小吏,让他们陈述民间疾苦,甚至规定说的不当无罪,但说不出来要处罚。
一次,贵州布政使上奏说:“皇上颁发的恩诏传到思南府的时候,人们听到太岩山间有呼万岁的声音在回荡,这一定是皇上的威德感动了神灵。”这位布政使以为朱棣听了这话会很高兴,说不定还会给他加官晋爵,谁知朱棣听罢严厉地斥责他说:“你身为百姓父母不来上奏百姓疾苦,倒想用阿谀来讨朕的欢心,这是小人所为啊!”说完,命人把这位布政使拖出去斩了。
同样,朱棣对朝廷内部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官员也往往严加惩处。永乐五年五月,河南发生了饥荒,朱棣知道后,把那些隐匿灾情不报的官员全部逮捕治罪,并赦令都察院,凡是地方有灾情,当地官员不及时上报者,一律治罪。
由于朱棣能虚心求谏纳谏,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很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好官,同时全国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明朝逐渐变得国富民强,成为当时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