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书札(5)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 唐浩明
- 2703字
- 2018-04-09 15:52:12
评点
咸丰二年底,曾氏奉旨办团练。一则军事不顺,二则因操之过急得罪湖南、江西官场,故而处境多在艰困中。咸丰七年二月,得父丧讯后,他离开战场回家。在家期间,曾氏深刻反省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终于大彻大悟。咸丰八年六月复出后,心志更加坚定。同治四年正月,大功告就的曾氏写信给郭嵩焘,开导因与总督闹不和而心情郁闷的好友,现身说法地写了上录这段话,劝郭“宜俯默精勤,以冀吾志之大白,不宜草草遽赋归与也”。
以勤为本以诚为辅
原文
以勤以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译文
以勤为根本,以诚为辅助。勤则即便是柔弱也必定会变得坚强,即便是愚蠢也必定会变得聪明。诚则可穿透金石,对付鬼神。
评点
勤能补拙,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成语。它意味着人身上的一些缺失,可以依靠勤奋来弥补。曾氏本人便是善于借勤为渡的高手。他一生的成功,很大部分便是得力于这个勤字。
逆亿命数是薄德
原文
逆亿命数是一薄德,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者,厥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译文
揣测命运是一个德行浅薄的表现,读书人犯此毛病的最多,聪明而运气不好的人这个毛病尤为深。凡病在根本上的,贵在内与外一道疗养。疗养内部的办法,第一是将这颗心放松,久而久之自然有功效。
评点
幕僚李鸿裔只有三十六岁,却身体虚弱,耳鸣重听。他在曾氏面前叙说自己命运不好,于是曾氏写下这段话开导他。许多人喜欢看相算命,预测前程,曾氏认为这是薄德,即浅薄之为。他劝李好好读张英的《聪训斋语》。这本书他也叫两个儿子读。同治四年九月,他给二子的信上说:“张文端公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此处所说“将此心放在太平地”,亦即让心充满太和生机之意。
坚志苦心勤力
原文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译文
坚定志向,劳苦心思,勤勉努力,无论大事小事,必定有所成就。
评点
这是勉励李鸿章的季弟李昭庆的。昭庆乃曾氏同年李文安之幼子,年方三十出头,此时正带领一支淮军在河南与捻军作战,曾氏对他寄予重望。这句话显然自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得来。
“有恒”为作圣之基
原文
养生与力学,皆从“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
译文
保养身体与艰苦力学,都从“有恒”中做出,所以古人将“有恒”视为做圣贤的基础。
评点
这是曾氏勉励陈松生的话。陈是曾氏次女纪耀的丈夫。陈为湖南茶陵人,父岱云系曾氏同年好友。陈出生四十天,母即去世。曾氏将他抱进自家哺养,直到陈之继母来京师后才回去。陈在同治元年与纪耀成婚。光绪四年,纪耀夫妇随兄纪泽赴法国。曾氏五个女婿中除季女纪芬之夫聂缉椝外,其余都不理想,陈松生亦平平。
耐烦
原文
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译文
若是遇到棘手的时候,请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工夫。
评点
这是写给李鸿章的话。李鸿章是曾氏严格意义上的唯一学生,也是他经心培植的事业上的接班人。做官虽风光,却也有许多苦恼。“烦”,便是苦恼之一。左宗棠有一副联语,道是“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精要地指出为官的两大要点:一廉洁,二耐烦。
最忌势穷力竭
原文
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势,则指大计大局,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可继言之。
译文
用兵的原则,最忌讳势穷力竭。力,指将士的精力而言。势,指大计大局,以及粮饷上的接济和人才不断而言。
评点
势穷力竭这句成语,曾氏用在打仗上,则理解为大计大局、粮饷、人才及将士精力等方面的穷尽。翰林出身的湘军统帅对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理解至深,用得最活。过去,人们常常把只会死记呆背而不会将书中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人,称为书呆子,那时的书呆子想必很多,像曾氏这样的人,算是真正把书读通了,只可惜自古以来通人不多。张之洞曾感叹当时的翰林只有三个半通人,话虽说得苛刻,却大致不错。
处逆境宜以宽自养
原文
阁下此时所处,极人世艰苦之境,宜以宽字自养。能勉宅其心于宽泰之域,俾身体不就孱弱,志气不致摧颓,而后从容以求出险之方。
译文
阁下此时所处的是人世间最艰苦的境地,宜以宽字来自我调养,能够勉强将心安置于宽泰之地,使身体不走向孱弱,志气不致变得颓废,然后再从容来求得走出险境的办法。
评点
阁下指的是陈湜。陈乃湘乡人,长期跟随曾氏兄弟转战各省,积功升至陕西按察使,同治四年调往山西与捻军作战。同治七年初,以疏防而革职,谪戍新疆。曾氏这段话,即写于此时。人处逆境,只能以宽自养,先求得身体不垮,志气不丧,然后再谋走出逆境之方。曾氏此说,实不刊之论。
人力居三天命居七
原文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译文
事业上的成与不成,人力占其中的三成,天命占其中的七成。
评点
这是同治九年正月,曾氏复刘蓉长信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后面,曾氏还就此一命题继续发挥,兹抄录如下:“苟为天命,虽大圣毕生皇皇,而无济于世。文章之成否,学问居其三,天质居其七,秉质之清浊厚薄,亦命也。前世好文之士不可亿计,成者百一,传者千一,彼各有命也。孔子以斯文之将丧归之天命,又因公伯寮而谓道之行废由命。孟子亦以圣人之于天道,归之于命。”
曾氏认为,无论事功,还是文章,成与不成,人力都是次要的,天命是主要的。这观点看似消极,尤其对于年富力强正在努力事功的人来说,颇具负面影响。笔者早年亦不大信天命,然在饱经阅历之后,才确知曾氏此说不谬。但是,悟透这一层,与努力事功并不矛盾。古人云“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说得最为精当。此话前半部分说的是努力事功,人在前半生也应如此,后半部分说的是听任天命,人在后半生或者说男人在五十岁之后,宜持此种态度。
未可滞虑
原文
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涂。
译文
外面的处境不顺,不可长久在心中忧虑,让它摆着不理睬,最终总会踏上平坦道路。
评点
未可滞虑,即宽心之意。放宽心怀,大概是人处逆境的唯一正确选择了。
高世独立之志
原文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译文
君子有高出世俗特立独行之志向,却不让人易于窥视,有藐视君王退却三军之气概,却未尝随随便便地表现。
评点
高世独立之志是藏在胸中的,若寻常人都能看得出,则乃见之于表面,那就只能是浅薄。藐万乘却三军之气只能在关键时显露,若轻易发出,其结果多半为万乘所杀,为三军所碾,是绝不能成事的。
道理不可说得太高
原文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与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译文
凡道理不可以说得太高超,太高超则近于矫作,近于虚伪。我与幕僚们互相勉励,只求得做到不晚起、不说谎两件事,虽然最为浅近,却于身心大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