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顺着汾河岸边的小路,杏园堡曙光农业社的支部书记郭春海、农业社社长徐明礼、副社长刘元禄和乡长张月清从上村走回来了。他们刚才是到上村去交涉用水的。因为天旱,河浅、水不大,上村的地一时还浇不完,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心事重重地从上村走回杏园堡来。

走进杏园堡的地界,郭春海就留心察看着农业社的麦地和秋地。在那一片绿绿的麦苗当中,有几块麦地因为防霜不严密受了霜冻,麦苗无精打采地随风摇摆着。他弯下腰来仔细看了看,发现有些麦苗上已生了红蜘蛛。麦地需要一遍饱水。秋地呢,土疙瘩干得像石头一样,他用手挖下去好几寸深,也看不到一些湿土。

土地这么干旱,过几天怎么安种庄稼?郭春海一时焦急地仰起脖子,看看天空,那晴朗朗的天空,仍是一丝云彩都没有。他又扭头看看汾河,在那宽阔的河滩里,也只是淌着一条细小的流水,而且河槽比村里地低,想点什么办法呢?他就和老社长徐明礼并排走起来。一面走,一面和徐明礼商议:

“上村不给水,我看咱们只好在汾河里打主意了。虽说水小、地高,总还可以想点办法。咱村里水井又不多,干瞪眼等雨、等水,要等到什么时候?”

老社长徐明礼却说:

“我看还是向上村要水。大渠是土改后咱们几个村合开的,开渠时,咱们村里没有少出一个工,天旱时,只管他们上头几个村子浇地,咱不能让他。”

郭春海说:“天旱水小,上村都浇不过来,怎么能给咱村放水。”

“他们不给放水,咱就到县上告状。他们少也得匀给咱村半渠水。”徐明礼理直气壮地说。

郭春海说:“就是打官司打赢了,分上半渠水,还得等多少时候?十来天了,连半数村子的地都浇不过来,就算轮到咱们,还不是误了四月八?庄稼可是等不及了啊!我说还是咱们自家想办法。”

徐明礼说:“有什么办法,我是除了要水再没有办法。要不,你问问乡长和元禄。”

乡长张月清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没有吭气。刘元禄呢,他早就谋算好一个主意:

“我说,不如等下了雨再抢种。乘这几天空空,跑几趟运输。”

郭春海问道:“那么麦地呢?”

刘元禄说:“麦地就按老社长的意见,分上半渠水也就差不离了。”

“要是再等几天还不下雨,误了安种呢?”郭春海又问。

刘元禄知道郭春海不同意自己跑运输的办法,因为前几天他就提到过。今天,他正要乘他们发愁,乘他们没有好办法时,好好地讲一下自己早已谋算好的主意:

“我这个跑运输的主意,不单是为天旱,我还想到社员们缺粮的困难。这几天,哪一天没有几个社员到社里闹缺粮!农业社又从哪里来粮呢?眼下,牲口耕过地,也安种不进去,从城里拉回粪来,没雨水也不顶事,倒不如把车马全抽调出来跑几天运输,打上农业社的旗号,到城里又好揽生意。我算了一下,咱们社里有十二套车马,现在只有五套车马跑运输,如果把农业上的七套车马全抽出来跑运输,跑上一趟,就赚他一百来块钱,合粮食就是两千多斤,足顶几亩好地打的粮食。这不是又给社员们解决了缺粮困难,又给社员们谋了福利,也能显一下农业社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郭春海却摇摇头说:

“咱农业社又不是做买卖。冬天跑运输我赞成,现在不是也还有几辆马车跑运输吗?眼下春忙时候,怎么能再把拉粪、耕地的车马全抽出来跑运输?到秋天打不下粮食,怎么向社员交代?拿什么卖给国家?办农业社为的是增产粮食,集体富裕,又不是为了合股做生意,单为赚钱。”

刘元禄对郭春海的话向来听不入耳,这时,他只指望老社长支持他了,想不到老社长也说了一句:

“咱农业社还是以种地为根本……”

刘元禄便反问了一句:

“那社员们缺粮的问题怎么办?”

郭春海说:“互借。年年春荒都是靠互借。今年咱们办农业社,互借工作怎么也比往年好办。只要咱们深入发动群众,仔细做做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员、干部带一下头,我看用互借的办法可以解决缺粮困难。”

刘元禄最讨厌互借。因为每年春天借粮,他都是干部当中的对象。今年,他正想用跑运输解决缺粮困难,赚几个钱,想不到郭春海又提出了“互借”。他又思谋了一会儿,才绕着弯说道:

“春海,我这可是一心为农业社打算啊!这几天,因为天旱,因为催着问他们要投资,要股份基金,有几户富裕中农就想出社了,你如今再要问他们借粮,这不是明往出撵他们吗?”

郭春海听了这话,立时想道:“他想拿富裕中农出社来威胁自己呢,还是害怕借到他头上。”这几天,他也觉察到有几户富裕中农有些不稳当了,但不问他们借粮就能安住他们的心吗?郭春海就直截了当地说:

“他们要出社就出社。一定不行了,办个贫农合作社我也干。当然,李书记在时,教育咱们要尽量争取、团结他们。可总不能老迁就他们,他们有余粮,就是不肯借给缺粮户,有的把粮食囤积起来,有的搞粮食投机倒把。咱可不能跟上他们画下的道道走啊!就说投资吧,穷户都交了,越是有的越不肯交,这也是咱们撵他们?我看他们是本心就不想办农业社。”

最后这一句话,说得刘元禄不吭气了。他恨郭春海不听他的意见,动不动就搬出县委李书记来。但同时心里又一阵底虚,因为郭春海最后那句话正说中了他的心病:刘元禄确实是本心就不想办农业社啊!刘元禄长到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给本村的大地主叶和庭当长工扛重活而病累死了。他那二十九岁的寡妇母亲就靠着给人家做针线活,一心盼着把他养大成人。那时候,他们还有一个有钱的亲戚,刘元禄妈妈的表妹嫁给了南村的地主曹林旺。曹林旺在南村和几户地主、富农伙办了一个“合成地庄”,还开着粮店。刘元禄长到十六岁,他妈妈便领他到他姨父家里磕了头,求他姨父收留下来,在粮店里学徒。在粮店里当了小伙计以后,他就真的向他那姨父掌柜子学起来了。他羡慕他姨父这一份大产业,他也留心他姨父那生财之道。过了五年,积攒下一条牛的工资,他便回家来,租了二亩土地,开了二亩荒地,他要单独闹庄户了。又过了几年,他娶过女人,女人还给他生了一个女孩子,起名叫秀珍。他又积攒了几石粮食,刚想置买二亩土地,他女人却生了一场重病死去了。他只好把积攒下的粮食偿还了因为给女人吃药和买棺材欠下的债务。这时候,当他正发愁再拿什么置地买牲口时,忽然听到土地改革的风声,他就整天往村农会里跑起来。他盼望着土地改革会分给他一份十多年来挣不到的家业。

忽然,有一天夜晚,曹林旺拉了一头骡子,带了一个包袱,到他家里来了。他想把这头骡子和那一个包袱隐藏在他家里,或是让刘元禄把骡子拉去买了,对半分款。刘元禄母子虽然留下了骡子和包袱,可是当他姨父走后,母子俩又害怕起来。万一让农会查出来,就要按包庇地主论罪,而且斗争果实也恐怕分不到了。母子俩一夜都没睡好,说不清是报告农会好呢,还是给姨父隐藏着好。第二天一早,刘元禄又到农会去了,刚一进庙门,就听见屋里有人说道:“……八成是把骡子拉到刘元禄家了。旁的地方我们都去查过,也许是他以为没人怀疑这门穷亲戚。”他听了这话,真是心惊肉跳,当下拿定主意,就大声叫着农会主任的名字,装成刚刚跑来的样子,走进农会的屋门,报告了他姨父隐藏骡子的事情。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当时的农会主任,就是现在的社长徐明礼就相信他了。以后,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又愿意出力办事,他在他姨父家当小伙计时,还学了点算盘子和记账的本事,老农会主任徐明礼也就特别看得起他来。起先让他帮助算账,后来又让他当了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照看斗争果实。土地改革胜利结束后,徐明礼又介绍他参加了共产党。

土地改革当中,刘元禄分到了一份土地,分到了一家逃亡地主的一个小独院,他还和贫农王连生伙分了一头骡子。第二年,王连生因为老婆又生了一场病,欠了一身债务,没有办法,只好和刘元禄商量卖那半头骡子。刘元禄自然想把这半头骡子买过来,他就去找赵玉昌粜粮食。赵玉昌呢,土地改革以后,正盼不得巴结一位干部;不但给他粜了一个好价钱,还借给他五十块钱。以后,他就不断到赵玉昌的小铺里喝两盅酒,而赵玉昌总是给他多打一些酒,少要一点钱。天长日久,刘元禄竟想起他小时在他姨父铺子里当小伙计时的情景,想起曹林旺和赵玉昌发财致富的门道了。于是他也就提了个小篮,捎带地卖起纸烟火柴来。遇到村里要他开会,他竟以开会、“生产”两不误为理由,到会场上来做生意。有一次开大会当中,纸烟卖完了,他就到赵玉昌小铺里去借,赵玉昌竟然照本让给他几条。以后,在进城贩货时,赵玉昌也给他帮忙,他的小买卖也就慢慢地发达起来,由纸烟、火柴而增加上瓜子、花生,增加上袜子、鞋带、香皂、毛巾等杂货。冬天,他就赶上他的牲口进城跑运输。不过两年,他已经拴起胶皮轮大车。光景日月扑闹起来了,就想到续妻成家的事。那天在赵玉昌铺子里喝酒,赵玉昌也就给他说起一头亲事。赵玉昌开头巴结他,也是试探他,进而拉拢他,很快就看中他了。赵玉昌高兴地说:

“我早就给你相看好了。我眼里过得去的,保你如意。”

第二天早起,刘元禄就和赵玉昌相跟上进了城,到了茂盛店里。老掌柜杨茂云原有两个女儿,都出嫁了。二女儿是嫁给城东镇上一家买卖人的,去年那男人病死了,因为没有留下儿女,所以又回到娘家来。这女人名叫杨二香,今年正是二十五六年纪,细眉大眼,逢人就歪着头笑。赵玉昌是这茂盛店的老主顾,他早就看上这女人,只是一时还未上手,正害怕她嫁到远处,恰巧碰上刘元禄想娶亲,于是他就向店家提叙起这门亲事。

提亲时,赵玉昌自然在店家面前把刘元禄吹捧了一番。那杨二香本是好吃懒做的人,原先是不愿意嫁给庄户人的,但城里也没有遇上个好头主,听说刘元禄在村里当干部,刚才见刘元禄出手也挺大方,而且眼前先有二百块钱的彩礼,一年半载嘴上也受不了制。又听说他以后还能闹起大庄户,开起大铺子来,店掌柜和杨二香也就一口应承下这头亲事。

刘元禄呢,已经听赵玉昌给他说过这女人许多好处,而且那女人的前方男人也没有儿女,一定会带些私囊过来。今日一见这女人,又觉得风流好看,自然早愿意了。

就这样,他们当日定了亲,十天头上就过了门。成亲以后,因为杨二香果真带了一些私囊过来,因此,光景日月一天比一天发迹。刘元禄整天和杨二香盘算着买地、开铺子的事,心想着:“再过几年就会比我姨父还要阔气呢!”不料想去年冬天村里要办农业社!他自然不愿意参加,他也不赞成办农业社。而县委李书记在这里领导办社,却偏偏首先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说是让党员过社会主义革命关。那几天,差不多是每天晚上开会,不是开党员会,就是开干部会。一开会,就要批评他,党支书郭春海竟然说他和富农赵玉昌勾勾搭搭。县委李书记也警告他:“如果不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要考虑党籍和干部职务!”

一天晚上,党、团员和干部们开会,没有通知刘元禄。这一来,他倒心慌了,躺在炕上一夜也没有睡着,心里只想着:“为甚要办农业社,为甚要办农业社呢?”多少年来向往的好日子,眼看着一步一步走近了,忽然间拦路出来个农业社,出来个社会主义革命。真是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过去革命是分果实,而今革命竟要赔本钱。一时想着:“算啦,不革命就不革命,出党就出党吧,出了党还自由些,不当干部也少开几次会。”但一时又想:“要是参加农业社的人多了,自己那如意算盘也怕打不成了。眼前,自己那互助组里已有好几户要报名入社,没有牲口的穷户都入了社,到春天自己再拿牲口和谁换人工呢?雇短工自然更不用想望。再说自己进城跑运输,还不是因为自己是党员、干部,沾了眼熟的光,要是不当党员、干部以后,城里那些主顾还会给自己那许多方便,还会像以前那样狠赚钱吗?不行了。听说城里也成立了运输公司,专意扶助农业社,看来,总路线一下来,再要像以前那样扑闹光景是不行了。”

这时,他又忽然想起他姨父曹林旺曾办过的“合成地庄”。几家有钱人合股办了个地庄,雇了些长工、短工,倒也不少打粮。要是办上一个三二十户的农业社,找上几户有车马、有好地的富裕户,再找上几户中常户,配搭上几户精干的穷户,再借上农业社的势力,打上农业社的旗号,也许能再长起两只翅膀呢。一定不行的话,等农业社垮了,再出来,也不会受什么损伤。他翻来覆去盘算了一夜之后,竟决定先入社了。他害怕万一这一次倒了下去,便不容易往起扑闹了。

第二天,他到赵玉昌铺子里喝了壶酒,给赵玉昌说了他的打算。赵玉昌呢,自然最怕刘元禄出了党,不当干部。这几年来,他所以能够重新爬起来,而且没有出什么事,全仗了刘元禄的保驾。要是刘元禄被开除出党、撤了干部职务,自己以前那些心血钱财不就白花了,以后的事务也费事了,所以也满口赞成道:

“老哥这算盘打得对。依我看,农业社是办不长的。你在党几年,还看不出来,共产党的政策,一时一个样,一时松,一时紧,一会儿反右倾,一会儿反冒进,今年办起社,明年又砍掉。西河村1952年冬天办起社,1953年春天还不是解散了!再说,办起来容易,巩固难啊!你先进去,让他们办不好,用不了一年半载,农业社垮了,你再和你那些互助组员们一齐出来,你依然还是党员、干部,就能稳稳实实地闹你的家务世事了。不过,看今年这阵势,比以往厉害,要是暂时出不来,我看你姨父办的‘合成地庄’也是一条路。庄稼带上买卖,也能发大财。共产党的政策,你当然清楚,不能硬扛,眼下,顶要紧的,是保住你那块党员干部的金字招牌。”

大事商定,刘元禄又提起他自己那小买卖。他家里还有一些零星杂货,怎么收拾呢?一下子三不值二地卖了,又舍不得。想不到赵玉昌又给他吃了个甜头。赵玉昌说:

“你要不嫌弃老弟,信得过老弟了,就拿来按卖价入到老弟柜上,给你做成股子,每年你只管伸手分红利就对了。你不用害怕。这事只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顶多加上你女人杨二香。你放心,万无一失。”

刘元禄从赵玉昌铺子里出来,就找到县委李书记报名入社,并且检讨了自己的自发思想。在发动群众入社时,他就积极动员那些有车马的富裕中农入社。当农业社刚刚成立起来,讨论冬季生产时,他又想在生产上露一手。果然,他到城里运输公司揽了一宗生意,赚了一笔钱。同时,因为他领导生产有些办法,又是土地改革当中的老干部,办社以来,也作了几次思想检讨,选举社干部时,竟把他选为副社长,专管副业生产。

刘元禄经营了一冬副业生产,跑了一冬运输,给农业社赚了一笔钱,他也就洋洋得意的像他姨父那样,摆起大掌柜的架势来了。但开春以后,社务委员会决定从副业上、从运输队里抽调大部分车马和劳力投入抗旱和春耕生产时,他就有些不乐意。特别是这几天,他思谋好想乘着天旱等雨再跑几天运输,想拿跑运输的钱解决缺粮,讨好那些富裕中农,郭春海却执意不同意他的意见,要引汾河水抗旱,用互借解决缺粮。这一来,他不是又死等着让人家动员借粮了吗?他本想再和郭春海争论几句,但看看郭春海那坚定不移的态度,他知道郭春海是拿定主意就不肯反悔的人。又看看乡长和社长对他的意见也不热心,只是皱着眉头发愁,他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落在他们后边,独自一个人低着头走起来。

就这样,四个人都不言声了;各人想着各人的心事。当他们快走到村跟前时,乡长张月清忽然看见麦地里有一条牛正在啃麦苗,他就大喊了一声:

“那是谁家的牛跑到麦地里了!”

刘元禄也在一旁说凉话:

“嘿,这牛倒会找地方解决缺粮困难啊!”

郭春海、徐明礼看见果真有一条牛正在吃麦苗,就生气地一齐跑了过去,使劲把老黄牛拉到地边上来。

郭春海一见那牛更生气了,因为他一眼就认出了是自家的老牛。那么爹到哪里去了?他们几个人向四处吼叫了几遍,也没有一个人应声。

他们只好一面讨论着如何处置这件事情,一面拉上牛回到村里。走到郭守成的大门口,乡长和社长又狠声狠气地大叫了一声:

“郭守成!”

郭守成不在家里,他老伴出来了。当老伴知道这事后,真是又急又气。这时,郭守成家大门口已经围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有的是刚从地里回来,手里还拿着锄头、铁锹;有的是早回来吃饭的,手里端着饭碗。看热闹的人们都想知道内中的情由,后来的人们就向先来的人打听。东西越传越少,话越传越多。那些年轻的社员们就恼火地议论起来,非要斗争郭守成不可。郭守成的老伴听着人们议论,心里真难受。再看看她那气得话都说不出来的儿子春海,心里更是火急。这时,有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凑到郭守成的老伴跟前问道:

“牛是自己跑出去的,还是春海他爹拉出去的?”

郭春海他妈告诉她说:“一早起来他爹就给社里去送粪。谁知道这是出了什么事情啦!”随后她又问周围的女人们:

“你们谁看见我们那死老头子上哪里去啦?”

这些看热闹的女人们并不知道郭守成的下落,只有一位刚从地里回来的女人,影影糊糊地见过郭守成赶着牛车送粪,她就说了声:

“我看见他往汾河桥上走啦!”

这一说不要紧,郭守成的老伴有些害怕了。她真怕自己那老头子出了什么事情。就眼睁睁地望着儿子,郭春海便对生产队长张虎蛮说:

“派两个人去寻一下吧!”

郭春海的话声刚落,就听得人群外面有一个人大叫了一声:“不用派人寻啦!”大家回头看时:只见郝同喜把小胡子一摸,得意地向大家讲演似的说道:

“传人的事情,用不着别人,这么些年了,我是干甚的!我一出村,就看见柳树底下躺着一个瞌睡虫,我把他叫醒了,叫他跟上我回村,他还闹着要寻他的牛咧。我告他:牛吃饱了麦苗早叫干部们拉回来啦。他才软软地跟上我回来,你们看——”

众人顺着郝同喜的手指看去,果然看见郭守成用他那破草帽遮着半个脸,垂头丧气地站在一株槐树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