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学而1.14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还是孔子他老人家说话最可爱,不说绕口令,不给后辈出难题。

做到孔子所赞扬的好学之君子,很不容易,但古往今来不乏有读书人身体力行践行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那君子好学,目的是啥?为了啥而读书?看来,孔子认为人(特别是君子)除了饱食、安居的个体物质需求外,应该有更高精神追求、人生理想,也就是后边他提到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关于“道”,在这絮叨絮叨。

记得柏杨(1920~2008)有本《丑陋的中国人》,揭露中国人种种丑陋行径,诸如:不团结,一盘散沙,喜欢窝里斗、出卖朋友;脏、乱、吵,自私、猜忌,目光如豆,死不认错;缺少敢讲敢想的灵性等等,最后归结于中国传统发酸发臭的“酱缸文化”,引来不少国人喝彩。还有鲁迅(1881~1936)的杂文、小说,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主要揭露的有“吃人的礼教”、“精神胜利法”、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也备受很多人认可和尊崇。鲁迅和柏杨同曲同工的揭露,最终落脚点都是要骂一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想象,孔子和儒家文化会被奚落成啥样。

孔子的史观是责备“贤者”,不责“民众”。孔子言行中从来对国君(诸侯)、大夫、士和庶民(平民)阶层的君子有要求,要求他们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力行仁政,爱众爱民爱天下。没见过孔子埋怨或怒骂民众无知、愚昧、麻木、自私、狭隘、奴性,夫子感叹过“苛政猛于虎”,却没埋怨或怒骂过民众不理解、不体恤、不支持当政、执政者。这就是“道”的不同。在孔子看来,君子反躬自身,多检讨和完善自己是正途是“大道”。君子自己先“可爱”起来,才有资格去从政、去治民。遵循《大学》中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格进阶。于此相比较,作为一个读书人,揭露和怒骂同在社会最底层“猪一样”的国民队友,不论多么尖锐、多么深刻,格局和层次都不高,达不到“道”的高度。呵呵。此为“道”之一角。有机会再絮叨。

言归正传。敏,迅捷也。“敏于事”,俗话说得好,眼里有活、眼疾手快;“慎于言”,三思而后言,不要做了点事就到处宣传、自我炫耀,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就有道而正焉”,须要有道德修养的高人去匡正、矫正不当的言语行为举止。而非正道的废寝忘食,不可取。譬如,沉迷于赌博者,也废寝忘食,敏于赌术慎于言底牌,为了获得赌赢的乐趣,倾家荡产、抛妻弃子在所不惜!沉迷于鸦片毒品者,也不求饱食和安居,关键能吸上一口就觉得赛神仙了,为此抛家舍业、坑蒙拐骗偷也乐在其中。所以孔子眼中好学的君子,须“有道而正焉”这个前提,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好学。

一个好学的君子,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