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为政2.4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传世名言,差不多妇孺皆知。理解起来,最后一句“不逾矩”,是指七十岁不逾矩,还是统领前面各年龄段,都不逾矩,是个较为新颖的讨论。七十从心所欲,也算一句整话,也能说明问题。孔子终年七十三,不逾矩,是单只七十岁以后吗?

孔子被尊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可其人生的经历并非超乎常人的顺利,而是比常人更崎岖、坎坷。孔子三岁丧父,母亲把他拉扯成人,艰辛可像而知,十七岁丧母。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个苦命的孩子。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学”放在首位,没说十五志于仕,立志当大官。当然,孔子好学贯穿一生,不会是从十五岁才开始着手进行学习的。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对孔子的幼年和少年时期的关心照料、学习引导、做人处事肯定是下了大功夫的。孔子说十五志于学,应该是指自己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渴望学习或者进行专业性的系统学习的年龄,之前是母亲引导下的被动、非系统性、非专业性的学习。

“三十而立”,代表学有所成,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和声望。这个年龄段期间,孔子丧母,双亲离世。为啥我们能从读孔中感受到他对人世的大爱和悲悯情怀,应该和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孔子年届七十时丧独子孔鲤(年五十),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人生多舛。

“四十不惑”,应该指的是专业学习(诗、书、礼、乐)方面技能、技术娴熟,不再有多少困惑。如果是指看穿看透了世事人情、淡泊了追名逐利,不再有困惑了,那么下一句“五十而知天命”,就不好解释了。

据传,孔子年近五十(四十七岁)学《易》,韦编三绝,这句“五十而知天命”,应该是学《易》的主要成果之一。孔子为《易经》作《易传》,这个学界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出自别人之手,托孔子名。但从孔子读《易》的勤奋劲头分析,把连接竹简的牛筋做的绳子都折断三回,可见其用力之深,顺便撰写点“读书笔记”,为易经做解成就《易传》,也很正常。

“五十而知天命”。何谓“天命”?大家各抒己见。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首章开明宗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或许理解了这段话,会对理解“知天命”有所帮助。那我们借助工具书,简要解读一下“天命之谓性…”。一个人的“天命”与这个人的本“性”有重大关联和关系,“天命”不是上天赐予之后就归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因为“性”可“率”。率(读shuai,有人认为读suo),统率,引领,归于正途。

“率性之谓道”,能统领和主宰了自己的“性”并归于正途叫“道”,一个人的“天命”与“率性之道”有关。“修道之谓教”,道要修,道不是天然自直的,修道的方法依靠“教”。教也不是先天的,要靠后天的教育。“教”分他教、他律和自教、自律,那么教育之“道”的特征是什么?“不可须臾离也”,离开“道”,就不是人生和学问的正途,就歪到地水沟里了。可见一个人的“天命”,与其“率性”的能力有关,与“修道”的素养有关,与接受教育的他律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成果有关。

“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个愿意探索和知晓自己“天命”的人,是一个努力做君子的人。如果对做人当君子不感兴趣,甘为小人而无怨无悔,也没必要费劲去探究自己的“天命”,瞎胡活就行了。

做君子不容易,要在他教和自我教育过程中,谨言慎行,求真务实,对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事不违心曲意逢迎;对自己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的未知领域,要有敬畏和渴望探究之心。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独处时,隐蔽处所做所为不见于人,事物微小不显见于外。其实呢,往往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背地里做君子做好事,你不写在日记里也总会有人知道,会迎来赞许和弘扬;你背地里做小人做恶事,不留痕迹也总会有人知道,会大白天下,要受到谴责和唾弃。另一方面,“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缺点、毛病、问题,越是在隐蔽处、细微处,越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君子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故君子慎其独”,一个人独处时,越容易放纵、放大自己的缺点、毛病、问题,在“群处”时就会得到彰显。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要慎独,做到表里如一,不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说到这,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起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五十而知“率性”,五十而知“修道”,五十而知施“教”,五十而知“慎独”,五十而知“君子”所当为。

“六十而耳顺”,何谓“耳顺”,朱熹释义: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孔子说自己六十耳顺,不代表所有六十岁的准老年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如今,绝大多数人这个年龄的人,都退休在家协助儿女照顾孙子辈,给上班的儿女做晚饭,接送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上下学。对儿女和孙辈儿的各类要求,基本都能做到“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通过一生的知识、文化、修养的积累、积淀,实现了心理、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君子一日三省吾身,锻炼太辛苦、太劳累了,也该歇歇了。但有底线,不逾矩。看看《礼记》,就知道过去老规矩有多少,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难能所以可贵。

不过我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是圣人,放宽点要求,让他逾矩,好好逾,能逾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