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之文也,教。这里又体现我们祖先造字的用心,文而化之的教育起点就是孝。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懿(yi),死后封的谥号,温柔贤善曰懿。所以后面孔子称其孟孙,而不可能称懿子。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迟。御,驾驶马车,“六艺”之一,估计也有专门机构颁发驾照,分ABC本,A本御四马一车,B本二马一车,C本一马一车。孟孙,即仲孙也。孟孙,不姓孟,姓孙。伯、仲、叔、季是长幼排行,孟按说是伯字辈份,这里孟孙对应仲孙,或许孟是庶出(非正印夫人所生)的长子,年龄在同父异母子女大排行中排第二。这方面知道个大概即可,没必要过分考究,因为如今法不让多娶,多生,就是偷偷多娶多生了,也不敢这样起名显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是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对话。应该是樊迟给《论语》编辑部投的稿,叙述的亲身经历。从这句往后,我们会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孔子往往给出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孟孙,作为鲁国的大夫,官阶地位不及诸侯(鲁国国君),但高于孔子。孔子作为老师的身份,孟孙问学问道于孔子,正常。这回问的问题是“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
孟孙也挺逗,不知道听明白没,兜里装着孔老师给的“无违”之答案,兴高采烈回家了。孔子是话里有话,喜欢“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愿意与学生互动,没想到孟孙不及子贡,一问一答还没切磋琢磨,就没下文了,好不郁闷。等弟子樊迟开着宝马两轮跑车接他时,孔子在路上,瞅机会,把憋着的准备向孟孙说的后半句话讲给了樊迟。猜测樊迟应该和孟孙关系不错,或许是车友、棋友、茶友、钓友,常在一起,孔子使的是“隔山打老牛”的掌法,希望樊迟传话给孟孙: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见,在孔子眼中,大夫之家的孝跟礼紧密相关。生、死、祭都应当依礼而行。“无违”于礼,不僭(jian)越。这里是否暗指孟孙等大夫,为了展现其“孝”,使用超出大夫之“礼”的常规搞生、死、祭的活动,则不得而知。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乃前文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