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馆,独独余下李世民和东野老人二人。李世民在弘文馆内,约见东野老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礼贤下士;毕竟这弘文馆,就是为以前秦王幕府的十八学士所建造,在这里更显得亲切,又少了应有的礼数。
此刻的弘文馆,异常安静,安静到只余下两个心跳的声音。东野老人稳坐秀墩之上,一副清雅高傲的样子。李世民则是颇为随意地坐在御案后面的素面黄花梨御座上,默默注视着东野老人。
他们都在等待对方开口。东野老人不知道李世民的最终用意:虽然性命无忧,但他会放归自己归隐山林吗?李世民更是猜不透东野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人,能为我所用吗?两人都在猜测对方心中所想,都想让事物,向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静静等待!
这份安静与冷场,终究还是有李世民将其打破。他诚恳地说:“世民自隋末,举义旗诛无道,为的就是百姓安居乐业,还百姓一个大汉盛世。学汉武追恒景,将我大唐帝国打磨成一个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利的盛世王朝。纵观华夏大地,自东汉末年,奸臣当道,三国纷争,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司马昭一统华夏,可仅有三十载而已!至此以后,华夏大地又一次礼崩乐坏,纷争不断,好不容易,文帝一统寰宇,安邦治世,可是炀帝无道,好大喜功,又让老百姓奴役于水深火热之中。呜呼痛哉!于是乎,世民提三尺长剑,一展男儿本色,就想让百姓生活得好一些,国家安定一些。世民深深明了,百姓的命远大于帝王将相之命;没有百姓,何来的帝王将相之荣华富贵。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更是国家的柱石。终,皇天不负,我大唐一统。为了百姓幸福,为了国家安定,世民愿行周公之义,习诸葛之志,做一贤臣,辅佐建成治国理政。谁曾想建成无仁君之志,竟将我逼上绝路,不得已天策府众将士,才有此一举,此事完全是被迫所致,请先生雅谅,更愿先生明鉴!至如今,只求先生授世民安天之计,以造福天下万民”。谈吐之间,李世民已经起身,走到先生对面,双手长长一揖,施了一大礼。
听闻李世民,发自肺腑的一番高论,当说到愿做周公,辅佐建成之时,东野先生已老泪纵横。听完这一席话,他柔弱的心,已经彻底崩塌,刹那间泪如雨下。几百年了,天下终于出现一位英主,即是为百姓的幸运而泣,也是被李世民的诚恳折服。
先生顿了顿神,挥泪答曰:“事已发生,还有何求,只求殿下胸怀天下,将百姓当做汝子,轻徭役薄赋税,方可富国强兵。然微臣终究老矣,已近七十,有心辅佐殿下,可是精力不足,实难从心,只求殿下放逐老朽还乡养老吧!”说着以恳求的眼神,带着无尽的仰视,深情地望着李世民。
李世民再三挽留,可是老人去意已决。望着这一颗不可挽回的心志,李世民只能答应东野老人,归乡养老!
君臣二人的谈话,没有多余的言语,在嗟叹中结束。东野老人缓缓起身,转身离开弘文馆。李世民注视着老人的背影,略感苍凉。还记得前些日子,尉迟敬德的劝谏声,犹在耳畔:若其不为殿下所用,就一定要杀之,这样便会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敌人!
可是,此刻的李世民,真的不想再开杀戮,毕竟天下已经为己所有;即使他为别人所用,一个将近七十的糟老头子,还能做什么呢,还能用到什么地方呢?可能他这一辈子,真的累了,是该好好休息了。
转身离去的东野老人,万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轻松地放自己离开。因为面对自己这样一个世人谓之的大贤,如果不被君王所用,在依旧不太稳定的政权之下,断不能容得下自己。虽然也料定他定会以礼相待,但是没想到的则是,如此之顺利,更不曾料想的则是,李世民竟还赐给金银细软。
先生带着深深的思索,缓步向门外走去。当其在跨出弘文馆门槛那一刻,猛然回过头来,对李世民道:“承蒙殿下对老朽的信任与宽恕,老朽虽老矣,但老朽在市井之间愿访天下名士,以供殿下差遣;打江山是武将的事,此时天下初定,治理江山更应是文臣的责任。”
李世民快步走向老人,紧紧握住了他粗犷的双手,带着激动与殷切的神情说:“多谢先生,承蒙先生不弃,只要有先生荐书,世民定会重用!”
听他如此肯定的答复,东野老人,通过眼神,深深感知到李世民的诚恳与雄心:的确,比建成强的太多了。紧接着,又听老人缓缓问到:“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尽管言?”
“不知殿下,准备如何处置旧太子部下?”
这个问题其已经深思甚久,故而真诚答道:“愿意归我帐下的,我将一视同仁;不愿意归我帐下的,则放任自流吧;只要不当反贼,一切都好说。”
面对如此仁义的答复,东野老人抬头一声长叹:“殿下有如此胸怀,真是大唐之福,旧太子幕僚魏征魏玄成,具有安邦定国之大才,依老朽看来,此人才气不输兴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开蜀汉盛世之诸葛孔明。若殿下敢用,老朽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其归顺殿下,以保万千黎民安居乐业!”
李世民闻之大喜:“多谢先生,素闻先生与魏玄成均为大贤,其也是胸怀忠义之心,内书安邦定国之大志,如若真能得玄成辅佐,世民感激不尽!”说着,又是长长一揖,以谢先生!东野老人赶忙伸出粗狂苍老的双手,扶住李世民,也是长长一揖,以作知遇之恩的答礼!
随后,东野老人领了李世民的旨意到刑部大牢,赦免了魏征的死罪。二人在牢房深处,来了一次促膝长谈,从治国理政说到对人才的渴求,从雄心壮志说到了为国安民;从赦免旧太子一党说到了李世民的仁义之举。听得魏征也连连点头,不住称赞李世民。
紧接着,东野老人说到了重点:“玄成,你我都有胸怀天下之志,可是老朽终归老矣,只想过几年清闲的日子,实在不想致仕。观太子殿下,实乃难得一见的英主,此刻我亦当一回说客,恳求玄成能够出山,辅佐于他!”
魏征时而严肃时而无奈,思索后缓缓道:“若,太子殿下想我辅佐于他,必先厚葬建成太子,人活一世应,以忠义为本,我应当为建成殿下,尽最后一份孝心!”听闻魏征如此之恳求。东野先生也深感自己在这一方面与魏征相去甚远,这才是忠心的使然。
历史的年轮,朝前发展,经东野老人安抚,李世民答应厚葬废太子建成。而魏征看着李世民所做的一切,均是情真意切;于是便真心实意地归顺了李世民,进而为了大唐的贞观盛世,立下了不朽功勋,开创了后世铮臣序幕。
看着一切已经稳定,东野老人便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
一个月后,仲秋的长安城郊外。秋日的光影很是惬意,在通向四方的十字路口,几颗高大的柳树,将一凉亭包围,柳叶已经泛黄,官道两旁的田地里,充斥着即将收获的粟米,沉甸甸的谷穗。初升的朝阳,将天空染黄,美丽的云彩,点缀着东方天空,时不时走过的路人,牵着牛,拉着马,扛着农具,形成了一副惬意的秋日光影图!
迎着秋日暖阳,从延兴门走出两人,一位老者和一个牵着一匹老马的中年后生。随着身影拉近,老者正是东野老人,后生则是魏征。不大一会,两人走到凉亭之下,一番款款深情的道别之后,东野老人转身上马即将离开。
这时,又见从延兴门,冲出一魁梧英俊模样的年轻人,骑着一匹汗血宝马,快马加鞭朝着凉亭奔来。离了好远,就听到其高声挽留:“先生缓走,先生缓走”。走近一看,正是李世民。看到太子而来,东野老人连忙下马,与魏征一同侧立于凉亭旁边,等其走近之后,赶忙躬身施礼。李世民旋即扶起二人道:“世民知先生去意已决,没想到今早竟已动身,连忙出门追赶先生,只求可以亲自为先生送行,请先生勿怪。万望先生金安!”
听李世民如此一说,东野老人又一次被其真诚打动。这种知遇之恩,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此刻的东野老人,虽有千般言语,可是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想了想,那就不说了;离别总是伤感的,狠了狠心,只能挥泪告别。
李世民又一次,握着东野老人的双手,安慰道:“先生,别说了,一切我都明了,万望先生珍重”。紧接着,李世民又吩咐随后赶来的随从准备烈酒,要亲自为先生饯行!
接过递过来的三小坛山西汾酒,三人举坛共饮,千言万语,万般真情,寄托在这场酒中。擦拭着嘴角洒出来的饯行酒,李世民又豪气道:“请先生忽忘当日之约,为世民访遍天下名士!”
东野老人诚恳答道:“这怎能忘记,老朽只求天下万民幸福安康”
话语之间,三人会心一笑。一番寒暄之后,东野老人跨上老马,往东出关而去。只余下魏征和李世民缓缓注视着远去的背影,看着这个背影有大变小,变成一个小点儿时,二人也牵着马转身回城。
在回城的路上,二人相谈甚欢,李世民很感激东野老人的举荐,魏征也很感谢李世民知遇之恩。看着路边田地里辛勤劳作的百姓,望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再看看长安城的繁华与盛世,以及络绎不绝的各地商旅,随着弘福寺的钟声响起,贞观盛世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