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债券市场(2015)
- 李扬
- 1366字
- 2020-08-29 03:40:16
一 基本状况
从无到有
1982年,为了弥补日趋增大的财政赤字,中国恢复发行国库券。这标志着债券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正式“登堂入室”。然而,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保持着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同时,从政府、企业到居民均奉“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为圭臬,中国债券市场不仅规模甚小,而且品种单一。
这种情况在1994年得到改变,这归因于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1998年,“政策性金融债”改为市场化招标发行,更使得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003年,由于央行持有国外资产迅速膨胀,冲销外汇占款的需求骤然增大。在所有常规性手段都使用殆尽的情况下,央行开始大规模发行央票来“对冲”外汇占款。这使得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直线上升。
2007年,由于央行转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冻结”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央票发行陷入停滞,中国债券的发行量相应进入“盘整”期。然而,2007~2013年,在债券总量保持稳定的同时,债券的发行人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相继推出,企业债和公司债稳步扩容的综合效应下,中国债券市场开始了结构性调整。
2014年,中国债券市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年,在央行没有参与债券发行的情况下,债券发行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的大关,达到109979.91亿元。在此基础上,2015年,中国债券发行再上一个台阶。2014年10月~2015年9月,发行债券12915只,筹资188162.3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994只和78182.45亿元。图0-1刻画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增长轨迹。
图0-1 中国的债券发行(1990~2015年)
2015年11月底,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规模达6.7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见图0-2)。
图0-2 全球主要债券市场托管规模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2015年11月。
债券市场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
在2002年以前的10余年间,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一直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其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自从2005年跃过5%以后就节节上升,在2013年,曾一度超过20%(见图0-3)。
图0-3 社会融资中贷款、企业债券与股票占比
资料来源:WIND。
这一发展,自然也改变了非金融企业的融资结构。自2008年以来,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其股票融资规模(见图0-4)。
图0-4 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资料来源:Wind, BOCHK。
债券品种逐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发行主体则从财政部扩展到地方政府、从金融机构扩展到非金融企业。从发行债券的目的上看,发行债券不仅是筹资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宏观调控当局实施宏观调控、推进金融改革、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机制。例如,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大量发行,就是为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化解地方政府到期债务的偿付风险。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非金融企业债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包括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和附认股权的债券等在内的各类债券陆续推出,有力促进了非金融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方兴未艾。随着“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宏观调控思路的出台,资产证券化不仅成为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更成为“盘活存量”的先手,促使2014年以来资产支持证券快速发展。2014年10月~2015年9月,全国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886只,发行额从2192.63亿元增加到4705.11亿元。在各类证券化产品中,银监会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监会主导的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主要组成部分(见图0-5)。
图0-5 2015年度各类债券发行总量及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