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主题教育内容与活动形式多样化相结合”“坚持原则与灵活应对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把主题教育活动全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求得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自然渗透、潜移默化,不断完善学生独立人格,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梳理出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首先,创设的学习情境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联系学生实际经验;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三是具有体现教育主题的教育价值;四是能够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

其次,教师应根据特定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例如,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主题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也可通过“游戏”“小品”等活动手段,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把主题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二)互动对话,诱导体验

虽然创设的是同一教育情境,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感悟也不同,不同的感悟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课堂上,结合具体创设的情境,教师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创设多样的互动“对话”平台,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不去过分追究谁对谁错,平等地交流各自的见解;要允许学生争辩,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质疑,勇于求异。这样的一种对话过程是对当下的一种感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分小组进行发言,然后再把发言转到全班进行,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中,从而分享多样化的观点和资源,产生思想碰撞,进行分析判断选择。

(三)价值澄清,升华体验

“体验式学习”主要是激活学生健康的情感,形成正确看问题的态度,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动力。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即时价值判断与引导。但万万不可简单地给学生贴“对”或“错”的标签,如果是通过设置情境或角色扮演引发讨论,教师可以用“如果是我……我认为……”的句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质疑、设身处地、因果分析、价值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全面思考,升华体验,将其价值取向转到社会提倡的价值取向上来,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价值判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教师本身必须先具有一个“价值判断样本”,才能有效实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导向。

(四)行为反思,引导改进

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但这不是活动的结束,要将生成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内化成品质,还要将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为使教学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再体验,让他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针对性操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体验的情感、学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一过程是指导学生将课上获得的认知转化为课外的行为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地反馈和调整。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认知及掌握的技能、方法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果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需要借助适当的行为训练和外部强化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