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反思:打造精品课

一、总结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实施成效

班主任工作是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而“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又是班主任的一项常规工作,是体现班主任专业化水准的一项基本功。通过课题研究,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形成实施“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的基本模式

用“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取代主题班会,该课的理论构想经过实践检验及修正,已经形成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激发体验→互动对话,诱导体验→价值澄清,升华体验→行为反思,实践体验。其中,以创设情境为载体,激发体验;以对话为手段,诱导体验;以价值引导为关键,升华体验;以为目的,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一节有效的“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离不开这四个基本环节,而且这四个环节的设计与组成,也要根据内容特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进行“体验·感悟”。该课的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在体验学习中启发学生感悟,认知程度不断升华,进而内省为自身的素养,充分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弥补了传统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教育活动的形式,使班级德育充分焕发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

(二)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开展主题教育课的专项技能

一是推动班主任对主题教育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在主题教育课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班主任意识到要真正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对主题教育课进行研究,如主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水平,思想上有什么疑惑,学生中间对主题的理解可能会有怎样的冲突等。在研究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研究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是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在悄悄发生变化。在教师观方面,许多班主任认识到:教师不是教书匠,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的榜样、朋友;教师是集教育、教学、宣传、语言、表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家,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主题教育的开发者。在学生观方面,班主任已经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生命的教育对象,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是教育的接受者,是教师的挑战者。在教育质量观方面,确立了学生终身受益的观点。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关心、学会奉献等。

三是锻炼和提升班主任教育的基本功。班主任在实施主题教育课的过程中,提高了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理念判断、分析当前背景材料的能力;应用教育理念和富有创意地确立主题及构思整体方案的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品质形成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有效组织主题教育课的能力;清晰、准确演绎主题教育课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的历练,进一步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素养。

(三)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促进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经过三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对学生道德认识的丰富,道德情感的激发,德育行为的养成及全面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主题教育课已成为我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道德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载体。每次的主题教育课,都能激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波澜,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激发中逐步养成。其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主题教育课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课堂,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曾在试点班级调查学生对主题教育课的态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此类课感兴趣,认为比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班会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二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往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可能会造成知行不统一。主题教育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是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主题教育课创设的教育情境取材于社会生活及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在其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积累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掌握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采取正确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