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
- 卓月琴
- 12字
- 2020-08-29 08:03:23
第一节 认知:转变教育方式
一、问题提出
班主任在班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诸多的困惑、问题:“如何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才有效?如何引导社会各种信息对学生的冲击?”……可见,在诸多的问题面前,单靠教师的耐心说服根本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适量的鼓励、表扬很多时候也并不见效;有时全凭微笑和眼神也不能产生奇迹。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如何使教育不流于形式?怎样使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约束?怎样使学生面对纷繁的社会拥有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在班主任实施德育的所有途径中,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会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以往的主题班会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教育方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还有不相吻合的方面。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后两种则基本上属于情感体验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其实,中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传统的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式学习”教育方式。
那么,要想使主题班会课真正发挥其功效,必须赋予“它”新的魅力:要具备德育功能,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热情;配以渊博的知识为载体;辅之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内容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震撼心灵,切实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班会活动,才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启迪。因此,为了凸显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教育方式,我们重点研究改进传统的主题班会,将“主题班会”改为“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并逐步形成德育主题教育课程。
“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提高认识,不断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境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并内化为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说教”可以培养出来的。德育教育的意蕴就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获得感悟,并在其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因此,我们提出“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基于“两纲”教育,让学生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社会实践和感悟中生成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共鸣,在不断地熏陶感染自身实践中激发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主题教育课是学校实施“两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