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扼杀“童年”

起跑线是个伪命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几乎骗了一代家长!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付出真是不惜代价。现在学校讲减负、讲素质教育,但是放了学,很多家长都在忙着给孩子“加餐”。家长们担心别人家的孩子学了,自己家的孩子没学会落后。正是有一群人先“跑”了起来,谁都不甘心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变得大家都“跑”了起来,然后气喘吁吁,苦不堪言。

“过来人”经验让很多家长“未雨绸缪” 家长圈里也流传着很多“过来人”的经验,如果不早点给孩子“跑”起来,到小升初的时候就会后悔莫及,因为就指望着靠这些奖项去敲开名校的大门。可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存的招生及用人制度也让家长变得很难淡定。

“学霸”硬把孩子逼进补习班 给孩子报课外班,说实话家长们也很纠结。这些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别的孩子都在学,你不学就落后”。有一个“学霸”才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学习到三年级的内容了,老师还经常安排他给班上其他孩子辅导,俨然当起了小老师,其他家长能不着急吗?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当前的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上各种培训班的孩子,已经从中小学生,蔓延到学龄前儿童,甚至娘肚子里。为了让孩子有好的胎教,有的孕妇整天躺着听音乐;为了孩子上一所好的幼儿园,不惜花10万元赞助费;为了上一所重点小学,举家搬迁;为了孩子能在中学安心学习,全家租房陪读;为了高考考出好的成绩,家里停止三年娱乐活动。以下是我邻居一个四岁孩子幼儿园放学后和休息日的课表:

这样的安排,大人受得了吗,何况是个四岁的孩子呢?

看看她都困成什么样子了,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教育理论基础的。教育的本质是不追求输赢的,而是立足完善每个人自身,“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育常识。

然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何会如此流行、传播广泛呢?这句口号最初被媒体和各种教育论坛提及,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各类特长班、兴趣班方兴未艾,在宣传特长班、兴趣班对孩子的“好处”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很直白、很有说服力的话语。简单地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一个教育口号,而像是一个“商业广告”,这是一个与教育产业化同步成长、发育,却没有随着教育产业化被抨击而消亡的口号。叫响这个口号的,是举办特长班、兴趣班的一众教育机构,他们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如何赢在起点”,最终成功说服家长们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