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学特性
牛蛙的学名为Rana catasbeiana shaw,在分类学上属脊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中的一种动物。
1.牛蛙的外部形态
牛蛙的成体分为头、躯干及四肢3部。无颈及尾。全身皮肤裸露,光滑湿润,具黏液。
(1)头部。头部宽而扁平,略呈三角形,前端较尖,游泳时阻力小,头颊灰绿色。头部着生有口、鼻、眼、鼓膜、声囊等器官。
眼:头的两侧上方有椭圆形外突的大眼1对。具不可活动的上眼睑和可活动的下眼睑。有透明的薄膜,潜水时则遮住眼球,有保护作用。夜间瞳孔放大,几乎占据整个眼面。此时若用手电筒照射观察,显出晶莹的淡蓝色或淡绿色。牛蛙在强光直射下往往不动,利用该特点可于夜间捕捉。牛蛙视野开阔,仅蛙体正后方及上方的物体难以觉察,另外,10米以外或2厘米以内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鼓膜:两眼的后方各有圆形的鼓膜1个,位于口裂连线上。它与皮肤同处一个平面,无外耳道。它能传导声波,产生听觉,牛蛙的鼓膜大,听觉灵敏。
声囊:雄蛙咽喉部为黄色(雌蛙为白色),内有声囊,声音在该共鸣器的作用下变得宏亮,如牛叫。雌蛙无声囊结构。在生殖季节雄蛙鸣叫时,容易观察到声囊的涨缩活动。
(2)躯干部。鼓膜之后、泄殖腔孔之前为躯干部。它是蛙体中最大的部分,短而宽大,其腹部较膨大。躯干内部容纳了蛙体大部分内脏。
(3)四肢。躯干部着生四肢,前肢较短小,成年雄牛蛙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姻瘤(图1)。生殖季节用以抱持雌蛙。拇指隐于皮内,故外表仅见4指,即第二至五指,指间无蹼,指端无爪。牛蛙栖息陆地时,常以前肢直立着地,支撑前部,以利举目张望,探测四周动态。遇敌害时即跳跃逃跑,当蛙体下落时,以前肢先着地,使躯干及头部免受震动损害。牛蛙栖息水中时,常以前肢抓住水面的水草,使头部长期露于水面。
图1 生殖季节雌雄牛蛙的前肢外形
1.雄 2.雌
牛蛙的后肢异常粗壮、长大。5个趾,趾间具蛙蹼,且直达趾端。后肢是牛蛙跳跃、游泳的主要器官。
2.各系统的功能
牛蛙有皮肤、呼吸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下面仅叙述与养殖关系最为密切的皮肤、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皮肤、呼吸系统。牛蛙为两栖动物,皮肤表面面积与肺表面面积的比例为3∶2,皮肤和肺都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在牛蛙冬眠期间,几乎全靠皮肤进行呼吸。蝌蚪无肺,有鳃,由皮肤和鳃进行呼吸。
皮肤:牛蛙的皮肤由薄的表皮层和较厚的真皮层组成。表皮由角质层和生发层构成,角质层中有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但角质化程度不深,仍有活细胞,这种轻微的角质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水分蒸发。完全角质化的细胞常成片地脱落,往往漂浮于养殖池的水面,表皮层最下面的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生发能力,新生的细胞可逐渐向上补充已脱落的角质层细胞,真皮层中分布有许多腺体,可分泌黏液,排至体外,使皮肤保持湿润,另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湿润和富有毛细血管的皮肤利于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图2)。
图2 牛蛙的皮肤
1.表皮层 2.真皮层 3.黏液腺 4.颗粒腺 5.血管
牛蛙皮肤的上述特征,使它具有保护身体、保持湿润、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进行呼吸的功能,有利于由水栖转向陆栖的两栖生活。
呼吸系统:牛蛙直接在空气中呼吸。它的肺呼吸系统由鼻、口咽腔、喉气管室、肺等器官所组成。肺1对,为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盲囊内壁为蜂窝形,从而增加了与空气接触面积,囊壁布满毛细血管,以进行气体交换。
牛蛙的肺呼吸方式为咽式呼吸(图3)。此外,还能进行口咽腔呼吸。
图3 牛蛙呼吸时的吸气状态[示气进入鼻、咽(A)肺(B)]
1.食道 2.鼻腔 3.外鼻孔 4.内鼻孔 5.舌 6.喉门 7.肺
蝌蚪有鳃。早期有3对羽状外鳃,外鳃萎缩消失时,逐渐出现内鳃,鳃腔以一个出水孔与体外相通。不论外鳃或内鳃,均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而且有较大的与水相接触的表面积,以利于在水中呼吸,内鳃消失后蝌蚪就变成了用肺呼吸的幼蛙。
(2)生殖系统。牛蛙为雌雄异体,其生殖系统均由生殖腺和生殖管道两部分组成(图4)。
图4 雌牛蛙的泌尿生殖系统
1.输卵管腹腔口 2.输卵管前段 3.肾细管 4.输卵管中段 5.输尿管 6.子宫 7.输尿管开口 8.子宫在泄殖腔的开口 9.泄殖腔 10.膀胱口 11.膀胱 12.肾 13.肾上腺 14.卵巢 15.脂肪体
雌蛙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泄殖腔、泄殖孔等组成。卵巢为1对多叶、长囊状的雌性生殖腺,位于肾脏前端的腹面,其形状大小因季节而有差别。它的中心为一空腔,内分数个小室,室中充满液体。卵巢的外壁向外有许多卵细胞。雌蛙生长1~2年达性成熟时,这种蛙在冬眠及生殖季节,卵细胞大多已成熟,卵巢明显增大,并充满黑色圆形的卵,差不多占据了大部分体腔。其他时期卵巢呈淡黄色,并杂有黑色颗粒。当卵细胞在卵巢中成熟时,冲破卵巢外壁而落入体腔。已成熟的卵细胞落入体腔后,在腹肌的收缩及喇叭口纤毛的作用下,进入喇叭口,继而沿输卵管下行。由于输卵管富含腺体,它所分泌的胶质包裹着沿输卵管下行的卵细胞,到达子宫后暂时贮存。雌蛙受雄蛙抱持刺激,则大批卵排出,未遇雄蛙抱对的,就零星排卵,从而拖延了产卵日期。
雄蛙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导管、泄殖腔、泄殖腔孔等组成(图5)。睾丸1对,为椭圆形、浅黄色,也叫精巢。位于肾脏的腹面。雄蛙在1年内可达性成熟,这种蛙的精巢内常有成熟的精子。
图5 雄牛蛙的泌尿生殖系统
1.肾细管 2.尿殖管开口 3.膀胱口 4.膀胱 5.尿殖管 6.肾上腺 7.肾 8.输精小管 9.睾丸 10.脂肪体
性成熟的雌雄牛蛙,在适于繁殖的环境中,抱对、产卵、受精。在26℃左右水温下,受精卵约经2昼夜孵出蝌蚪,蝌蚪静附3~4天后开始主动摄食,生长发育约1个月开始出现后肢芽,约2个月出现前肢,到第76天时四肢完全长成,尾萎缩、消失,从而变态为幼蛙,由蝌蚪期的水生生活转变为水陆两栖生活(图6)。
图6 牛蛙的发育与变态
1.胶质膜膨大的卵 2、3.初孵化的蝌蚪 4.具外鳃的蝌蚪 5.具内鳃的蝌蚪 6.具后肢芽的蝌蚪 7、8.具后肢的蝌蚪 9.变态前的蝌蚪 10、11.变态中的蝌蚪 12.变态完成的幼蛙
3.牛蛙的生活习性与生态
对牛蛙生活习性的观察与了解,可为人工养殖牛蛙提供理想的生态条件,以期获得最好的养殖成果。
(1)生活习性。
1)两栖性。牛蛙喜水,也喜登陆。多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江河、池沼、溪流、浅滩、湖泊等未被污染的淡水及其有草木遮阴的岸边。牛蛙是两栖动物,只初步适应陆生生活。它的皮肤全部裸露,保水性能尚差,而且必须保持潮湿,以进行皮肤呼吸,弥补肺结构简单的不足。另外,牛蛙无交尾器,必须在水中抱对、产卵、排精、受精和孵化,变态也在水中进行。
2)野生性。牛蛙被人类养殖还不足100年,而且大多为野外放养类型,因此,至今还保持很多野生特性。如警觉性强,惧怕人类,稍受惊扰就跳跃、逃跑或潜水、钻泥,利用保护色潜伏于草丛中,牛蛙跳高可达1.5米,跳远可达5~6米,攀爬铁丝网等网栏可达1米高,还可以从一个很小的洞隙中钻出养殖场,在人们围观下往往不吃食,在喧闹的环境下很难抱对、产卵或排精。
3)食性。蝌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成体改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成体眼距大,不能形成双目视觉,对静止的物体似乎看不见,而对活动的物体敏感,善于发现并捕食活动的动物。在自然状况下很少吃死物。但在食物缺乏时,饥饿难忍则自相残杀,一般为大蛙吃小蛙,也可能出现健壮蛙攻击衰老蛙的现象,饥饿的牛蛙也吃混杂于活饵中的或被动运动着的死物(如人工配制的饲料),经驯养即可改变吃活食的习性。
4)群栖性。牛蛙一般不集群活动,但也常几只或十几只共栖一处,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这些蛙有大致固定的栖居位置。尤其是生殖季节,常集体迁居到环境优良的水陆场所高唱婚歌,然后繁殖。完成生殖任务后仍能各返回原栖息地。这种定向迁移的距离可达9千米之远。有人把牛蛙的眼弄瞎,它仍能从800米外返回原地栖息。因此,牛蛙在雨天黑夜能返回原栖息地就不足为奇了。
5)冷血变温性。牛蛙为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不具备恒温调节的结构功能。因此,牛蛙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各种活动明显受季节,尤其是水温变化所制约。如在北温带,牛蛙有冬眠4个月的习性,在我国两广、台湾、海南、云南,仅冬眠1个月,在适温的人工养殖条件下,牛蛙则不冬眠。
(2)主要生态因子。牛蛙的生活习性、活动、生长、繁殖、数量消长及其分布等均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影响牛蛙养殖的主要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水质(如溶氧量及酸碱度、盐度等)、食物、天敌等。
1)温度。水温为9~12℃时,牛蛙起蛰出土,冬眠结束,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水温达18~32℃以上,约5—8月份,牛蛙开始抱对、产卵、排精、孵化、变态等繁殖活动。水温降至6~12℃以下,牛蛙则进入冬眠期,开始穴居,闭目绝食。此时呼吸次数减少,甚至停止肺呼吸,耗氧量降低。冬眠的起止时间,在我国从南到北,逐地后移与提前。牛蛙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0~32℃,最适温度为25~30℃。
牛蛙受冻致死的临界低温为0~0.05℃,在0℃以下过久,则冰冻死亡。其冰冻过程的顺序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皮下腔、淋巴液冻结;第二阶段,四肢肌肉、体腔及内脏冻结,接着是眼球、脑和脊髓开始冻结;第三阶段,心脏、血管及其中的血液开始冻结;第四阶段,当大脑及血液完全冻结时,随着体温下降到-1℃而发生深度冷冻。据报道,当牛蛙冰冻受害达到前三阶段时,还有复活的可能。但若进展到第四阶段,即死亡。水温低于20℃,牛蛙不产卵。低于10℃,精子与卵不能形成。
牛蛙的致死高温为39~40℃。在高温下,牛蛙急剧挣扎、窜游、跳跃,之后身体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凡受热致死的牛蛙均无法复活。水温高于35℃均不产卵。
蝌蚪生长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5~30℃。蝌蚪较为耐寒,在冰下洁净的水中可安全越冬。4℃开始冬眠,5.8℃终止冬眠,9℃开始摄食。它对高温忍耐性较差,水温达35℃时,即不安、浮头,40℃即致死。
2)湿度。蝌蚪像鱼一样,离开水就不能生活。幼蛙、成蛙多在水中或高湿度的岸边生活。幼蛙在干燥空气中日晒30分钟即可致死。到干燥空气中呆20小时也会干死。成蛙对干旱的忍耐力比幼蛙稍强些,在50℃的干燥空气中超过3小时也会很快死亡。
3)光照。光照对牛蛙的热能代谢、行为和生活周期都有影响。
光照季节性变化影响性腺的活动。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成熟中断,或性活动受到抑制,以致停止产卵、排精。
4)水质。水质包括水的溶氧量、酸碱度、盐度及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含量等。
溶氧量:牛蛙成体可行肺呼吸,一般来说,水中溶氧量对其影响不大,但对卵孵化、幼体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水的溶氧量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高溶氧量少,水温低溶氧量多。如水温20℃时,1升水含9.7立方厘米氧气,而在30℃时,减少至5.4立方厘米,夏季池塘藻类或微生物繁殖过多,常导致水中缺氧,尤其在蝌蚪养殖密度较大情况下,会引起蝌蚪缺氧死亡。
成体牛蛙通过皮肤呼吸可获得水中溶解的氧气,但这只是辅助的呼吸方式。在成体牛蛙的活动时期,主要靠肺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如牛蛙完全浸泡于水中,其寿命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骤减。可见,牛蛙在夏季缺氧的水中,如不出水面呼吸空气,也很快会致死。
酸碱度:适于牛蛙生活的水酸碱度为6~8。一般未被严重污染的水源,基本上均能达到上述要求。
盐度:水中常含有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等。盐度主要通过水的密度和渗透压而对牛蛙产生影响。牛蛙在盐度高的海水和碱水中不能生存。盐度对蝌蚪以及孵化中的卵影响更大。因此,养殖牛蛙的水一般不要喷撒农药、化肥。若为防病需要,可应用某些适宜药品,待病害消除后,应适当换水。一般来说,未被严重污染的江、河、湖泊、池塘、溪水在盐度方面均能满足牛蛙的需要。
微生物及浮游生物:若水质肥,则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繁殖较多,既为蝌蚪提供了饵料,也为病原生物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尤应做好牛蛙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适当控制微生物及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与数量。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养殖池中可能出现某些有害藻类的过度生长,使池水养分消耗过多,影响牛蛙及蝌蚪活动,甚至被藻类缠住而致死。
对这些有害藻类的防治方法有:人工捞除,用0.1‰的硫酸铜溶质倾入池水中,每立方米水体用药量0.7~1.4克,藻类不久即自行死亡,待藻类清除后,应立即换水,以免牛蛙中毒。
养殖牛蛙的水源很多,常见的有江湖水、井水、地下水、山泉溪水、自来水、高山雪水等。江湖、池塘水较肥,有机物及小生物多,要注意防止水污染及病虫害防治。井水、地下水及高山雪水水温低,自来水中含氯,均应在阳光下暴晒3~4天,并贮放7天后,再引入养殖池,或每吨水用硫代硫酸钠1克处理后使用。城市上空所降的雨水,可能在下降过程中吸附了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质,不宜单独用作牛蛙的孵化用水。当然未受污染的雨水可直接用来养殖牛蛙及蝌蚪。
5)食物。牛蛙成体摄食对象以吞食动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甚至幼小的鸟类和哺乳类,其中以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较多。牛蛙还吃少量的植物,大多为叶子残片、花和种子(表1)。胃检时发现其中动物性食物消化完后,吞食的植物性食物还保持完整,说明牛蛙消化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远比消化植物性食物强。牛蛙贪食,食量大,耐饥饿。1只300克体重的牛蛙,捕食4只蚱蜢后,又吞1只重20克的青蛙,一次摄食量达30克左右。牛蛙饱食后,其胃的体积比饥饿时可大10倍以上。牛蛙的摄食量随季节而变,7—9月份水温21~30℃时摄食量最多,气候变冷、水温变低则食量下降。饱食后的牛蛙可忍受4~12个月的饥饿而不至于死亡。这主要是牛蛙的肝脏可贮存大量肝糖元,脂肪体可贮存脂肪,而饥饿状态下代谢大为降低的缘故。牛蛙摄食多在夜间进行,在自然状态下,多隐伏不动,待食物接近时突然跳跃,以翻卷伸出的长舌捕获、吞食,最后以前肢清理口外围。牛蛙也能跳跃、游泳、爬行去寻找或接近食物,并发起突然袭击。人工养殖的牛蛙,经驯化可到固定的饵料台吞食人工饵料。
表1 蛙得到食物种类
牛蛙蝌蚪摄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藻类中的绿藻、蓝藻、硅藻等。随着生长,也吃草履虫、水蚤、轮虫、孑孓等及动物尸体。人工饲养时,对刚孵化后3~4天的蝌蚪可喂生长于肥水中的藻类,5~6天后可喂蛋黄滤液,14天后可喂用动物、植物原料制成的混合饲料(配合比例为4∶6),如豆浆、豆饼粉、麦麸、米糠、切碎的动物内脏或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