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当水镜照见卧龙

谈三国,离不开蜀国;谈蜀国,离不开刘备;谈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谈诸葛亮,离不开一个默默无闻的关键人物——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世人常称“水镜先生”。至于“水镜先生”这一称号的由来,那要问庞德公了。这是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送给司马徽的称号,也许是缘于司马徽有一双能望穿秋水的眼睛吧。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却缄默固守,甘愿隐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这位隐出了名的隐士,可惜了他那一肚子学问。

据史书记载,司马徽是庞统、诸葛亮、徐庶的老师。而在《三国演义》中则说他们是朋友,刘备之所以得到诸葛亮,那完全是因为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包括后来的“凤雏”庞士元,这也是司马徽推荐给刘备的。

只是,历史太不够意思了——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有记住。我们只知道,他在赤壁之战爆发那一年(公元208年)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实,《三国志》中也没有明确地说诸葛亮的老师是谁,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还是不难知道的。诸葛亮青年时期在古荆州生活,交游甚广,与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经常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年龄和资历来算,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他们都是当时的大名士。当然,也可以算作诸葛亮的长辈和老师。

在这些长辈和老师中,数司马徽最有个性,他的眼光也最为独特、锐利。如有人向他询问某人如何,他一般都是三个字:“好!好!好!”如果有人问他某事好坏,他也是这三个字。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送给他一个绰号——“好好先生”。

“水镜”这个称号是庞德公给封的。卧龙、凤雏这两个称号也是庞德公给封的。庞德公何许人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庞德公也是一个“隐”出了名的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他一概不去。刘表问他:“你不肯去当官,拿什么来留给后世子孙呢?”他却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是所留不同罢了。”

在当时,司马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关系很不错,德公的侄子庞统,没有人知道他是少年才俊,但庞德公和司马徽却很器重他。十八岁的庞统前往颍川拜见司马徽,二人交谈十分投机。司马徽以一句“江南第一名士”的评价,让庞统的声名不胫而走。

由此可见,司马徽的确有“知人之明”。他这双水镜般的眼睛,不但看出了庞士元这一“凤雏”的非凡潜质,也看出了诸葛亮这条“卧龙”的超群才智。

在水镜先生的眼里,“卧龙”是一位能认清社会形势和时代潮流的英雄豪杰。他不仅很清楚现在的形势,也很清楚自己能在这个形势下扮演好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还知道如何去把这个角色演好。知天知地,知己知彼,有多少隐居山林的青年能做到这一点呢?

而诸葛亮做到了。司马徽也看到并感觉到了。甚至可以说,在司马徽见到诸葛亮的第一面时,他就对诸葛亮另眼相看了。后来,在长期的游玩和交流中,司马徽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司马徽虽然是见什么都说好的“好好”先生,但对于诸葛亮和庞统,他的确是发自内心地赞赏。他不仅有一双能够望穿秋水的眼睛,还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一向爱成人之美的他,也习惯了好事做到底。司马徽不愿意出山,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诸葛亮想借机展翅高飞,这个事情司马徽是知道的……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襄阳记》记载,建安十二年,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司马徽借机竭力向他推荐诸葛亮、庞统二人,并告知刘备:“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卧龙乃诸葛亮,凤雏乃庞士元。”

在《三国志》里,记载到此算是结束了,但《三国演义》接着又把戏剧推向了“高潮”——司马徽又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便可安天下。司马徽看出了诸葛亮与庞统的过人之处,也在“演义”里告诉了刘备这句天下人皆知,且皆怀疑的一句话。

既然水镜先生已经把卧龙推荐给了刘备,余下的事情,那就看二人的缘分了。

刘备呢?他非常相信司马徽的话,于是亲自前往。但是,刘备也很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在“演义”中,“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司马徽自称是山野闲人,并说自己不堪世用,谢绝了刘备的邀请。

司马徽谢绝了刘备,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了。看来,这与司马徽首荐诸葛亮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隐士,也算是做到“极品”了。

刘备是幸运的——卧龙、凤雏,他全得到了;但天下——他并没有全得,或者说只得了个三分之一的天下。那么,问题在哪呢?司马徽的眼光是没有人怀疑的……

在荆襄这片学术中心,最有名的学术领袖是庞德公、司马徽、宋仲子等人。庞德公是当地的士族领袖,司马徽是颍川人,视德公为兄长,两人亲密到不分彼此的地步。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姐姐,这么近的关系,司马徽应该算是最了解诸葛亮其人的。

凭着司马徽对诸葛亮与庞统的了解,他能够把这两个人推荐给刘备,说明还是很高看刘备,并对其寄予了很大期望的。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其实,这并不是司马徽在忽悠刘备。那至于没有得到天下的悬疑就要问刘备了。对比一下《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和庞统虽然都才智超群,可是诸葛亮一直在家做后勤工作,庞统离世较早。

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什么火烧新野啊,火烧博望坡啊,那都是罗贯中帮他烧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这些事。诸葛亮出山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东和孙吴。之后,在刘备生前,他就极少有机会在战场上表现自己的能力了。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司马徽的“任务”也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可是,就是在这一年,三国历史差一点发生了极为尴尬的矛盾冲突。

公元208年9月,曹操直指荆州,率领大军到新野。由于久闻司马徽大名,曹操就征聘司马徽。征聘书到了,曹操也打算重用司马徽。不幸的是,司马徽却于不久后患病去世了。

司马徽这一生不知活了多大岁数,但死在这个时候的确有点蹊跷。他把两个最优秀的“学生”都推荐给了刘备,自己却被曹操征聘走了。如果司马徽不死的话,如果司马徽被曹操征聘走了,我们很难想象三国的历史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不巧的是,曹操来了,司马徽去了。没有等到亲眼看见刘备一统天下的那一天,他便撒手而去了。水镜先生啊,莫非你那双眼睛在远方提前看到了曹操南下的脚步?这水一般清澈、镜一般纯净的眼睛啊,还是在九泉下多关注关注“卧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