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国的社会经济改革

一 20世纪的国际形势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告别了20世纪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在世纪交替之时,回首20世纪国际形势发展中的四次大的分化与改组,对于面向21世纪,认清未来国际形势的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世纪的国际形势发展中有过四次大的分化和改组:第一次是1914~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第二次是1939~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法西斯国家集团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两大阵营;第三次是在1944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两极世界;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而出现的一超四强的多极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日益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为强国,开始谋求对外侵略,在欧洲形成了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转嫁国内矛盾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性质而言,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十月革命不仅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深刻的社会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21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性侵略战争,后发展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这次战争再次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方为德、意、日等7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集团,另一方为中、美、英、法等50个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组成了新的军事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与北约相抗衡,1955年5月11日至14日,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八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即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很显然,华约是同北约相对立的,也就是说,世界上再一次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一直处于冷战时期。其显著特点是两极世界,即美苏争霸全球。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取代北约的是欧盟,而华约则销声匿迹。中、美、苏大三角也不复存在,冷战结束。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形势朝缓和的方向发展,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对我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非常有利;二是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对我们利用大国矛盾发展自己、扩大外交回旋余地十分有利;三是经济优先、国家利益至上已成为时代潮流。反思与总结20世纪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上述规律和特点,对于我们研究和判断未来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走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 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到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这场不期而至的大危机,当时的美国企业界和政界大多数领袖没有清醒的认识,包括新上任不久的总统胡佛。1929年初,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她辉煌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惊慌失措,一筹莫展。尽管胡佛总统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能够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也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结果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300万。全国上下的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1ief)、改革(Reform)。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新政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主要措施是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罗斯福采取的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是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国家调整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第三,复兴工业。主要措施是制定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第四,实行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是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急就章”,也就是说它是应对危机而急速做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给美国历史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 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过程。15世纪末,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和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两种途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产生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经济危机的实质则是生产相对过剩。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影响深远:第一,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封建社会不存在经济危机,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不存在经济危机的,究其原因是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品甚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谈不上出现生产的“过剩”。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才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第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充分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三,经济危机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929年经济大危机发生后,自由主义思想不能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迫使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转而探索通过强化国家干预的途径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即是其实践例证。西方各国的反危机措施,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逐步取代了不加干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模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逐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