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

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关系密切的儿童发展领域。心理健康指的是儿童的精神和情感状态,以及他们对自己及未来的看法。测量指标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社会-情感福祉反映的是儿童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因为有精神疾病的儿童,比如抑郁、狂躁和其他情感自控障碍的儿童,通常表现出不合群、攻击性和反社会等一些社会不良行为。有精神健康问题和社会发展不足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认知能力发展与学校表现方面的困难(比如,Breslau, Lane, Sampson, &Kessler, 2008)。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一直在通过全国调查和登记系统来监控儿童的精神健康情况。参见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su6202a1.htm?s_cid=su62_02a1_w。尽管中国尚未有儿童精神健康的全国性数据,但有一些研究关注不同地区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比如,Tang & Qin, 2015)。

这一章从多个方面来考察10~1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包括抑郁、幸福感、对前途的信心、自尊和自我效能。只有10岁儿童回答自尊和自我效能量表。抑郁指数来自K6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见Green, Gruber, Sampson, Zaslavsky, & Kessler, 2010)的中国版本。这一量表共有6个问题,问及受访者过去一个月是否有抑郁和焦虑的6个症状。本书将抑郁界定为每周至少2~3次出现至少1个症状的情形。关于幸福感和对前途的信心分别只有1道题,直接问受访者有多幸福或对前途有多大信心。采用的是1~5分的李克特量表,从1分代表“非常不幸福”到5分代表“非常幸福”或从1分代表“非常没有信心”到5分代表“非常有信心”。其中,得分4分或5分的受访者被视作“幸福”或“对前途有信心”。

自尊则根据中国版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来测量。每个受访者的总分是对量表9道题得分的加总。中国版量表的1道题“I wish I could have more respect for myself”由于翻译不准确而被删除。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自尊量表的未调整均值为25.78分(标准差为2.24分,最小值为19分,最大值为35分)。Bandura(1989)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的能力的主观评估。CFPS用Pearlin掌控感量表7道题中的前4道题来测量个人对自我生活掌控能力的认识。将3道反向计分题重新编码,我们对这4道题的得分进行加总,得到自我效能总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自我效能量表的未调整均值为10.96分(标准差为1.38分,最小值为6分,最大值为15分)。

对社会福祉的评估是基于3个指标。它们是3道单独的问题。其中有2道题问及10~15岁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看法,采用的是1~5分李克特量表,1分代表“非常不好”,5分代表“非常好”。得分4分或5分的受访儿童被认为有好的人际和社会交往能力。受访儿童还会回答好朋友数量——一个连续性变量。

如表5-1所示,在10~15岁儿童中,21.0%的人每周超过2次出现抑郁症状,20.1%的人感到不幸福,22.1%的人对前途没有信心。图5-1表明儿童的幸福感和对前途的信心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儿童认为自己不幸福或对前途没有信心的比例高于城市儿童(不幸福:21.6% vs.16.4%;对前途没有信心:23.5% vs.18.7%)。农村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均值并不显著低于城市儿童(见表5-1)。

表5-1 2010年中国城乡10~15岁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CFPS(N=3464,已加权)

†0.05<p<0.10, p<0.05,基于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检验。

∗p<0.05,基于均值的后估计t检验。

图5-1 2010年中国分城乡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

∗p<0.05, 0.05<p<0.10,基于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检验。

资料来源:CFPS(2010)。

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在社会-情感福祉的3个指标上的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见图5-1)。超过1/3的农村儿童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而城市儿童觉得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例为23.7%。农村儿童平均约有6个好朋友,城市儿童的平均好朋友数量约为8个。

不同居住类型的儿童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上有所不同。表5-2表明,留守儿童和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最容易患心理疾病。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中有30.7%的人觉得自己不幸福。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得分低于农村完整家庭、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及流动儿童。在社会-情感福祉上,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是最弱势的群体。38.0%的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农村完整家庭的儿童和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的这一比例分别是33.4%和23.0%。

表5-2 2010年分居住类型中国10~1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CFPS(N=3464,已加权)

†0.05<p<0.10, p<0.05,基于皮尔逊卡方统计量的检验。

∗p<0.05,基于均值的后估计t检验。带相同上标的项在p<0.05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流动儿童最不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或感到自己不幸福。流动儿童比其他四类家庭的儿童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好的比例更高。不过,与农村完整家庭的儿童和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更有可能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的自尊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更高,更容易感到幸福,对自己的前途更有信心,但是他们比农村完整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这和城市完整家庭的儿童在社会-情感福祉的其他方面的表现更佳恰恰相反,这一点有待后续深入考察。

这一章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福祉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完整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和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