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生命力的内涵
本书是以企业生命力为中心展开研究的,因而企业生命力的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企业生命力与企业的存在、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企业生命力的概念,进而对企业生命力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一 企业的存在
“企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enterprise,原意为“艰巨复杂、带冒险性或雄心勃勃的事业”。可见,企业从诞生那天起,就意味着是一个冒险、进取,需要胆量、创新的事业。经过历史长河的演变,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把企业看做一种组织,即赢利性的经济组织。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它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对企业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企业是如何产生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观点,即企业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产生而产生的。“斯密的企业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但是他只看到了企业规模决定的一个因素”, “因此,斯密所研究的企业只能算作一种 ‘初级’企业形态”。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只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黑箱”,并没有对企业如何产生和怎样组织起来作出解释。科斯发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要害并抓住不放,从而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先河。
科斯提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命题,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组织,“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组织?……如果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就能在没有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生产。那么,为什么还需要组织?”科斯的结论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所以,企业就产生了。
在现代社会,企业作为一个法人组织,一般而言,它的成立需要具备资金、人力、场所等条件,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这样,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就诞生了。简而言之,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通过它的输出为其他社会组织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企业输出的是产品或服务,要想有输出,就需要有输入。企业正是通过人、财、物、资金、信息等因素的输入,并将它们转换成产品或服务,以此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
西方企业理论按照其演进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企业理论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强调的是专业分工的重要性,该理论构成了西方企业理论的来源;第二阶段是新古典企业理论阶段,以奈特、西蒙等人为代表,该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在既定市场和技术条件下的企业最优行为;第三阶段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契约理论阶段,以科斯为代表,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该理论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出发,研究企业的性质、边界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阶段是企业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此阶段由于企业理论的迅猛发展,出现多个学派林立和多种观点纷呈的现象,即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企业理论进行研究。但是,在西方企业理论演进的过程中,古典企业理论和新古典企业理论阶段并没有解释清楚企业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两个阶段的企业理论在进行研究时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一个既定的前提,企业理论发展到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契约理论阶段,才真正解释了什么是企业、企业是怎样产生的。
自科斯之后,威廉姆森、克莱因、张五常等众多经济学家都对企业的产生进行了研究。由于已经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对企业的存在和企业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研究,显然,我们在进行企业生命力研究时就可以直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存在视为理论假设前提,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企业如何才能较好地生存、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使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长寿企业上。
二 企业的成长
企业产生和存在后,即企业拥有生命后,怎样成长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一)现有企业成长理论评述
国内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非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例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会促进企业成长。马歇尔(Marshall A.)在坚持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的同时,引入外部经济、企业家生命有限性和处于垄断的企业难以避免竞争三个因素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彭罗斯(Penrose)被誉为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人,分别从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管理能力方面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我国学者杨杜从企业经营资源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的成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侧重于企业系统内部,是一种内生成长论。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学派,将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成长归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爱迪斯(Adizes)认为,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企业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才能顺利成长。与爱迪斯观点相似的是我国学者陈佳贵提出的“企业蜕变”理论,区别之处在于,他认为企业经历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亡,二是蜕变。蜕变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关系到企业是否延续。
可见,传统企业成长理论侧重于企业最优规模的确定,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规模的影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作用;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突破了企业成长追求规模经济的限制,但该理论又过于关注内部资源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些理论是基于市场竞争关系的企业成长理论,都是通过击败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来实现自身成长的,没有考虑与竞争对手共同成长,即基于“竞争—合作”关系的成长。
(二)企业成长的一般含义
成长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企业成长是指企业的系统功能由不成熟趋于成熟、系统结构由低级趋于高级的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数量增加的过程,更是质量完善的过程。从企业成长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我们是把企业当做有生命的有机实体来看待的。
借用生物学的观点,把企业当做有机生物体来看待,将企业视为生命体,显然与把企业只当做一个企业(经济组织)来看待,研究的视角是有区别的,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和生物一样,会遵循自然演进规律,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也适合于企业生命。也就是说,那些最适合于它们自己的目的的有机体适合生存,同时,最能利用环境的那些有机体,往往是最有利于周围的东西的有机体,虽然有时候它们未必是有利的。马歇尔认为企业会生长和衰退:企业作为一项小小的风险事业兴办起来,如果在最初几年能站住脚,就会扩张或成长,其速度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最终会衰退或走向死亡。
阿里·徳赫斯在其著作《长寿公司——商业“竞争风暴”中的生存方式》中把企业分为“生命型公司”(或者称“河流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他认为“生命型公司”的目的在于要把自己当做富有潜力的、处于持久成长的团体来看待,并以此来造就自己,而“经济型公司”纯粹只是为了创造财富。他认为长寿的“生命型公司”是为生存而管理的,而“经济型公司”是为了利润而进行管理的。也就是说,经济型企业以追求经济指标为根本宗旨,把获得最高的投入产出率、最大的销售额和最大的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成功的最高标准。生命型企业同样也注重上述目标,但更注重培育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生命型企业认为企业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要使企业的生命伴随机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延续,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无论是初建的企业,还是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企业,都必须具备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企业生命。企业和人一样具有生命,有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当然也有再生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繁殖”能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算真正具有了以人为本的能力,才有了生命。具有生命的企业可以不断地培养和吸引人才,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不断地扩大其生存空间。只有生命型企业才能提高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成功进行企业管理的关键不是排除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在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目前所处的生命阶段存在的问题上,正确面对企业生命中的新问题,这样企业才能成长、成熟。
企业成长意味着企业具备了能够处理更大、更复杂(与原有水平相比)的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引导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企业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其内部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组织的改变,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企业的变化。也就是说,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企业的成长。通过对现有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内部条件因素。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环境、市场、竞争者等,内部条件因素如企业家、管理、资源、知识、技术、创新、控制等,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企业的成长,我们希望这些因素的改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系统功能由不成熟趋于成熟、系统结构由低级趋于高级,使企业这个系统不仅实现数量增加,而且实现质量的完善,即为了实现企业的健康成长,企业必须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同时,对企业内部的变化也要能够进行控制,使其朝着有利于企业长盛不衰的方向发展。
三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于1980年首次出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在不威胁后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能满足当代人持续发展的需求和欲望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可见,它是从保护生物资源的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此后人们开始在文献中大量使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社会等术语。而以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Brundland, G. H.)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野生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的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世界银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将发展和环境政策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较为谨慎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将能更好地加强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且能最终提高福利水平以及保持较好的持续性”。可见,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它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至少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二是经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毕竟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是指既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这就需要切实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它必须是在无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目的的经济增长。三是社会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三者中,生态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从最早的环境领域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也相应诞生。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相对可持续发展更晚,但其发展比较迅速。由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较新的理论,因此,目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尚未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主要的理论观点。
1.企业自身的发展理论,以王志平、郭东海等人为代表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实现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又能够保持持续的赢利增长和运行效率的持续提高的发展。他们认为持续性和成长性是企业生命活力的两大核心命题,当企业生命充满活力时,就说明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理论,以李占祥、朗诵真等人为代表
这类观点认为,和谐发展这一持续发展观一方面要求企业保持自身生命力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生存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理论观点认为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强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容共生,强调内在潜力的挖掘和优化。这一理论观点所包含的内涵相对较为广泛,也较为全面。
3.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以芮明杰、李本林等人为代表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实现持续成长的同时,能够持续满足消费者、社会及权益所有者的需要。
4.企业生存状态观,以钟陆文等人为代表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定的存在状态,认为可持续增长是对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的矫正。过度增长是指一种牺牲未来的增长,增长不足是对企业潜力浪费的一种描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对这两种增长状况的超越的存在状态。
以上四种理论观点主要涉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强调企业自身持续赢利,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他们所论述的内容稍显狭窄;另一方面,强调企业与社会、生态、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这种论述的范围比较宽泛但是又过于笼统。
综上,目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企业的经济行为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二是强调企业的生态行为,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企业生态化,建立生态企业,减少污染,实现废物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绩效最大化。由此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二是生命力较强。
笔者认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既强调企业自身的持续赢利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也强调企业与社会、生态、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笔者借鉴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把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持续的赢利增长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使企业成为生命力旺盛的长寿企业。显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企业能够不断地在高于前一发展水平之上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停滞在原有水平上。可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企业的生命问题,我们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企业长寿。因此,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如何获取和保持企业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实质和核心是持续地增强企业的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和控制力,使企业由小变大。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要随着企业的增长而扩大,由弱变强,在企业规模更大的同时,要有内部“质”的提升,使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使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长寿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施企业的绿色经营、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创新能力、注重社会责任等。但归纳而言,笔者认为主要的实现途径不外乎三个:一是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要有创新力,三是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是长期利润的源泉。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权。因此,企业应该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要有创新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使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较好途径。持续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价值创新。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还是扩大人与自然系统的环境容量变革的关键。创新就是企业利用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条件,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这将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获得。
3.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般而言,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迄今为止有两种企业社会责任观:一种是古典观,即纯经济观,认为企业管理者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为出资人(股东)谋求最大的投资回报。另一种是社会经济观,它反对企业只是一个对股东负责的经济实体,认为企业必须把一切经济活动融入社会大系统中,确保生存是企业的首要问题,其次才是利润,因此,企业要对创造和支持它们的社会承担责任。可见,社会经济观研究的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显然,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保护他们的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按社会经济观界定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效益。投资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资源和新能力,为企业带来内部效益。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价值。
四 企业生命力的内涵
通过对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进行研究后,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企业生命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企业生命力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企业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观点。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生命力是指维持企业生命活动的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陈枫、刘群京(2005)认为,企业生命力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新陈代谢的自组织能力;谢获宝、黄娟、沈思(2007)认为,企业生命力可以简言之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及发展的、新陈代谢的自组织能力,企业生命力主要是在意志、形态、组织、素质、交流和反馈六个方面的自组织统一,它是通过本体的协调发展来适应环境变化的,最终体现在发展的自由上;杨元开、费文美(2007)在《企业生命力的“力”的视觉阐释》一文中认为,企业生命力可简单地解释为企业的生存力与发展力,即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方舟、曾学龙(2003)认为,决定企业存在的内在因素,我们可称之为“企业生命力”,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上观点中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企业生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然,企业生命力的内涵与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加之从理论上讲,企业作为人造开发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企业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它可以根据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改造。第二,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改造和变革,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长寿企业存在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对企业生命力进行研究,希望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长寿企业,实现基业长青才有了可能。
笔者认为,企业生命力是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最终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既要活着,又要活得好,生命力要旺盛,如此才能基业长青。
显然,本研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对企业生命力进行研究的,而是把企业生命力置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下进行研究。为了研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企业生命力的内涵。
(二)企业生命力的内涵剖析
什么是生命?《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即蛋白质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一旦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就停止。与非生物体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自己的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生命是生物体的自组织形式,具有新陈代谢、抗干扰、自适应、自协调与自繁殖能力。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有生命的存在物,其生命的内涵由两个方面构成:空间上,企业是由那些构成它的机体的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一种结构的概念;时间上,企业是遵循自身的规律不断运行和变化的,以求实现自身目标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一种功能的概念。只有当企业存在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在一起时,才可能形成企业这个有生命的机体。
企业生命是指由构成企业的那些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有机体。企业生命作为一个运动过程,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力来推动和支持,推动和支持企业生命存在并不断运动的力量是企业的生命力,由于企业生命力有大小和方向上的区别,所以它是一种矢量。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力是由多种方向不同且量度不同的力纵横交叉、综合作用而构成。
我们来看企业生命作为一个运动、开放的系统是怎样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规律进行运动的,见图2-1企业生命系统运动。虚线框内表示企业生命系统的运动过程,该运动过程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
图2-1 企业生命系统运动
企业生命系统是通过周而复始的“输入—转换—输出”完成其运动过程的。“输入”的是满足企业正常运行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这些要素的“输入”必须按照企业目标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质、按量将要素输入,然后通过系统有效的转换过程,输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或服务,这是企业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在转换过程中,既实现物的转化,同时也实现价值的增值。为了保证企业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控制系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使企业生命系统朝着系统目标运行。在企业生命系统运行时,还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市场、自然等因素的约束。
企业生命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生命系统按照自己的运行模式进行运动,其运行模式见图2-1。
(2)企业生命系统运行时有自己的系统目标,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阿里·徳赫斯所论述的“生命型公司”一样,长寿的“生命型公司”是为生存而管理的,要使企业的生命伴随机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延续,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我们在进行企业生命力研究时,目的就是怎样使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长寿企业。
(3)企业生命力是一种自组织能力,既然是一种自组织,它的运行就需要有动力。自组织系统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作用,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当子系统之间处于竞争关系时,会打破系统平衡;当子系统之间处于协同关系时,会使系统趋于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生命力就是在这种运动中所发挥的整体功能,当系统趋于平衡、运作协调时,企业生命体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说明企业生命力旺盛;当系统部分机能失衡时,企业生命体处于非良性循环状态,说明企业生命机体处于“病态”,企业生命力也就不可能是旺盛的。如果在企业处于“病态”并且不受控时,企业很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只有当企业内部的子系统与周围环境有机协调运转,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旺盛的生命力也才可能表现出来。但是,企业作为一种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机体,不可能永远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当企业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时,企业家对企业生命力的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只有使企业的生命机体处于受控状态,使企业能够从失衡走向有序,企业才可能生存、发展,也才有了成为长寿企业的可能。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协同的关系,正是由于竞争和协同两种力量的存在,才推动着企业的自组织演化。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在竞争和协同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推动下,系统不断得到优化,朝着系统目标不断前进。也就是说,企业一诞生,就开始在自身内在机制的推动下自我协调、自我变更,把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自己的目标。
所以,企业生命力是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最终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既要活着,又要活得好,生命力要旺盛,如此才能使企业成为具有活力的长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