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这种伟大的社会发明尚未出现

千百年来,人们总共只有三种防止这种灾难的方法。

人们能以传统为中心,将社会加以组织,以确保其存续。依据习俗,将各种必须完成的工作,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以子承父业的方式保持一种模式。亚当·斯密说,在古埃及,“每个人都受到宗教原则的束缚,继承其父亲的职业。若想改行,就是犯了亵渎神明的大不敬之罪”。直到最近,印度也都还是依据传统的种姓来分派特定职业。947年印度脱离殖民统治后,种姓制度已无法理地位,但于社会中仍可见其影响。事实上,在大多数未工业化的世界中,一个人要从事的工作,仍然是自出生时就已注定。

社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能用威权统治的力量来完成任务。古埃及的金字塔,不是因为某个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承包商,突然想到才去兴建的;苏联的“五年计划”,也不是由于它正好与习俗或个人的自利心相一致,才得以实行的。苏联与埃及都是“指令型”社会。除了政治之外,其经济生存也是由单一权威机关的敕令,以及最高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的惩罚措施,来加以确保。

多少年来,人们都是采取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处理生存问题。只要这些问题被交给传统或命令来解决,“经济学”这门特殊的学问就无法出现。尽管历史上各个社会,呈现出惊人的经济多样性,尽管它们颂扬国王和人民委员,用鳕鱼干和固定的石头当货币,用最简单的共产主义形态或最传统的方式来分配财货,只要他们是依习俗或指令运作,就不需要经济学家来帮他们理解事务。有神学家、政治理论家、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奇怪的是,就是没有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在等待解决生存问题的第三种方法,一种惊人安排的发展。由此,社会可以让每一个人在遵守一项指导原则的前提下,去做他认为适当的事,这样就可以确保社会存续。这种被称作“市场体系”的安排,其规则出乎意料地简单:人人都该尽可能地赚钱。在市场体系下,大多数人既不是被传统牵着鼻子走,也不是被官方所逼迫,而是受到利诱前去工作。虽然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逐利,但是人人“交征利”的结果,却能完成社会所需的任务。

这种解决生存问题的方法,看似自相矛盾,而且既微妙又困难。所以,我们需要经济学家。用习俗和指令来解决问题,简单明了。让每个人追逐自身的利益,就能让社会存续的道理,却不那么显而易见。假如不靠习俗和指令,社会上的所有工作(不论低贱或高尚),都未必会被完成。当社会不再服从领袖的要求时,由谁来掌舵呢?

负责解开这个谜题的,就是经济学家。但在市场体系的观念本身被人接受之前,并无谜题可解。直到几百年前,人们还是对市场体系抱持着猜疑、厌恶与不信任感。千百年来,世界早已安于传统与指令的支配。只有一场革命,才能让人们放弃这种安全感,转向让人怀疑又令人困惑的市场体系。

从塑造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这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革命。它所造成的冲击,凌驾于法国、美国,甚至俄国革命之上。我们的社会源于一个更古老,而且早已被遗忘的世界。为了了解这场革命的强度,以及它对社会的冲击,我们必须先置身于那个早先的世界。如此,才能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么晚才登场。

第一站:法兰西1305年

带着保镖的商旅,于今天早晨抵达我们参访的市集。他们架设起色彩斑斓的帐篷,与其他的商旅以及当地人民交易。销售的舶来品包括丝绸与塔夫绸、香料和香水、皮革与毛皮。有些来自黎凡特,有些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有些则来自仅在几百英里以外的地方。除了一般民众外,地方领主与仕女也常造访各摊位。他们很想调剂乏味的庄园生活,急切地想要得到沙发床、枫糖浆、洋蓟、菠菜,以及其他瓶瓶罐罐等。他们对来自阿拉伯的奇珍异宝与极远地区的新鲜事物都很有兴趣。

但是在帐篷里,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景象。桌上的商业簿册,有时只不过是一些交易的记录而已。比方说:“某人在圣灵降临周指自圣灵降临节(Whitsun,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开始的一周。欠我10枚金币。我忘了他的名字。”大致上,人们用罗马数字进行计算,而且常常算错。他们不懂长除法,也不太清楚“零”的使用方法。尽管展览会十分华丽,参与者非常兴奋,然而市集的规模实在很小。拥有史上第一座吊桥的圣哥达隘口位于现今瑞士南部瑞意交界处,13世纪起为南北商贾往返的重要通道。,是重要商业要道。当时每年经过该隘口进入法国的货物总量,还装不满一列现代的货运火车;一支规模庞大的威尼斯舰队运载的商品,也填不满一艘现代货轮。

下一站:日耳曼1550年左右

穿着皮衣、留着胡子的商人安德烈亚斯·莱夫,正要回到在巴登的居所。他在写给太太的信中表示,已走访了30个市场,而且深为舟车劳顿所苦。在那个时代,还有让他更感困扰的事。几乎每隔10英里,他就会被拦下来征收一次关税。在巴塞尔地处瑞、法、德三国交界,瑞士第三大城,仅次于苏黎世与日内瓦。与科隆之间,他就缴了31次税。

更有甚者,他走访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货币与自己的法规秩序。光是在巴登一带,就有112种不同的长度基准、92种不同的面积基准、65种不同的干货基准、163种不同的谷类计量标准、123种不同的液体计量标准、63种特殊的酒类计量标准,以及80种不同的磅重基准。

接下来,我们到了1639年的波士顿。

罗伯特·奇尼正在接受审判。“他是一位福音的老教授,才学出众,家境富裕,有一个孩子。他受到良心的驱使,为了传福音而来到美洲。”他被指控犯了可怖的罪行:在1先令中赚了6便士的利润。这是极不道德的。法庭正在辩论,是否因为他的罪孽而将之逐出教会。由于他以往的表现毫无瑕疵,法庭最后决定从轻发落,仅判处罚200镑罚金。但是可怜的奇尼先生苦恼异常,因此在教会长老面前,“流泪承认自己利欲熏心”。波士顿的牧师在周日布道时,利用这个良机,以任性的罪人奇尼先生的贪念为例,大力指责某些错误的贸易原则:

 

一、人应该尽量贱买贵卖。

二、假如某人意外损失了某些商品,他可以提高剩余商品的价格。

三、若他进货的价格太高,则可以依其买进价格来销售物品。

 

牧师大喊:这些全部都是错!错!!错!!!为利逐利,就会堕入贪婪的罪恶之中。

 

我们再回到英格兰与法兰西。

英格兰的“商人冒险家公司”召集伦敦重要外贸商人的同业工会,于1407年获准成立。是一个大型贸易组织。它的公司章程规定,成员不能说粗话,彼此间不可以争吵,不能玩牌,不能养猎犬,不能携带不雅观的包包上街。这家公司真的很奇怪,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个兄弟会。

后来,法国纺织业出现大幅度的全面性创新。科尔伯科尔伯(1619—1683),法王路易十四时代著名的财政大臣。于1666年公布了一项法规,以消除这种危险而又具有分裂性的趋势。此后第戎与色兰吉生产的织物,包括边缘在内,便一律含有1408条丝线,不多也不少。在奥塞、阿瓦隆以及另外两个工业城镇,丝线的数目是1376条;在沙提永,则是1216条。任何不合规格的织物,都会遭到指责。假如有三次被发现不合格,该名商人就会被指责。

这些旧世界的零星琐事,有某些共同点:第一,一个以个人利益得失为基础的体系是否适当(更遑论是否必须),还在未确定;第二,经济世界还不能从社会脉络中独立出来。现实事务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社会和宗教生活纠结在一起。等到这两个世界截然二分后,现代生活的节奏与感觉才会出现。为了将这两个世界分开,就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痛苦奋斗。

 

相对而言,利得是一个现代的观念。这也许让我们觉得惊讶。人本来就是贪得无厌的生物,若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展现出和任何一位自重的生意人一样的行径。学校老师就是这样说的。我们一向听说,人类打从一开始,就有追求利润的动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有“现代人”才有我们所知的谋利动机。即使对当世的许多人而言,以利益本身为目的的想法,还是很陌生。在有史以来的大多数时期里,这种观念显然不存在。威廉·配第爵士是17世纪一位杰出人物。他当过船舱小弟、叫卖小贩、裁缝、医师、音乐教授,也是政治算术以数学方式说明分析社会问题,为日后统计学之发展奠定基础。学派的创始人。他声称,当工资高的时候,劳工反而很难找到。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购买食物或酒。这真不道德。威廉爵士所表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偏见。他所观察到的事实,仍然存在于未工业化的人民中:劳动力未经训练,不习惯为了薪资而工作,不适应工厂生活,没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观念。当工资提高时,他们不会更辛苦地工作,而只会减少工作时数。每个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持续努力奋斗,以改善其物质生活,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化中的广大中下阶层,对这种利得的观念非常陌生。这种观念仅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零星出现,而大部分的东方文明皆无此观念。这种观念作为普遍的社会特质,就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新颖。

利得的观念,固然不如我们有时所想的那么普遍;这个观念得到社会支持的时间来得更晚,其发展也更为有限。中世纪教会不准基督徒经商,因为他们认为商人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在莎士比亚的时代,非上流社会的一般百姓的生活目标,不是要改善生活,而是要维持现状。即使对我们从英国移居美洲的清教徒祖先来说,也只有邪恶的人才会认为利得的观念可以被容忍,甚至是有用的。

当然,至少早在圣经故事中,贪求财富之心就已出现。但是一小群有权有势的人贪求财富,和整个社会都为了财富而汲汲营营之间,有极大的差别。古代腓尼基腓尼基,古代迦南北部沿海地区,即现今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一带,航海事业发达。水手之中就有商人冒险家。历史上的罗马投机客、威尼斯贸易商、汉萨同盟中世纪后期,欧洲北部沿海各大城市商会组织共同成立的贸易联盟。,以及为了追求个人财富,寻求前往印度之航道的伟大的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们,都是这一类人。然而少数人的冒险,与整个社会为投机精神所驱动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就以16世纪伟大的日耳曼银行家,令人惊奇的富格尔家族来说吧。全盛时期的富格尔家族,拥有金矿、银矿、贸易特权,甚至有权铸造自己的货币。国王和皇帝的财富都远不及他们,而且还需要该家族资助战争与宫廷开销。但是当老安东·富格尔过世后,他年纪最大的侄子汉斯·约伯却拒绝接管这个银行帝国,因为城市的事业与自身的事务,已经让他分身乏术。约伯的弟弟乔治则说,他宁愿过平静的生活。第三个侄子克里斯多福对此同样不感兴趣。这个富有帝国的所有潜在继承人,显然都认为不值得接下这份差事。

除了有钱的国王,以及像富格尔家族这种少数富豪之外,早期的资本家们非但不是社会支柱,反而常被社会排斥。偶尔也会有像芬夏尔的圣哥德里克这种积极进取的年轻小伙子。起初,他在海边晃荡。等他捡了足够的来自遇难船只上的物品后,就转而成为商人。在赚取大量财富后,他又退下来成为虔诚的隐士。但这种人还是太少。只要人们仍然认为,尘世生活只不过是到达永生的一个先行阶段,商业精神就不会被鼓励,也无由自行滋长。国王为财宝而争战,贵族为领土而征服。有自尊的贵族,都不愿出售祖先的领地。但是像农奴、村里的工匠,甚至制造业同业公会的领袖,都只想不受打搅地过着像他们父亲一样的生活,并希望儿子们也过着同样的生活。

在10世纪到16世纪那个奇特的世界中,日常生活并不以追逐利益作为指导原则。事实上,教会还大力抨击这种观念。这点和亚当·斯密之前一两百年才开始的那个世界,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差异。“赚钱营生”的观念,要到后者的世界中才出现。从前,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同一件事。工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赚钱以及购物所需的手段。当然,工作也会带来金钱和商品,但它是传统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市场”这种伟大的社会发明尚未出现。

 

市场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阿玛纳字版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统治官员与驻守迦南地区官员间来往的书信,刻于泥版上。中,就有关于法老与黎凡特诸王在公元前1400年,以黄金和战车换取奴隶与马匹的热络贸易的记述。尽管交换的观念,就跟利得的观念一样,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古老,但我们不能误认为,整个世界都和现今的美国学童一样喜欢讨价还价。举一个稀奇古怪的例子来说吧。据说,你不能向新西兰的毛利人询问,一个鱼钩值多少食品,因为他们根本没做过这种交易,而且认为这种问题十分荒谬。然而,在某些非洲社区,询问一个女人值多少头母牛,却完全合法。我们对这种交易的看法,就跟毛利人对用食物换鱼钩的看法一样(虽然聘礼的存在拉近了我们跟这些非洲人之间的距离)。

不论是原始部落中,将物品若无其事地摆放在地上的市场,或是中世纪令人兴奋的商旅市集,都不能等同于市场体系。因为市场体系不只是交换物品的手段,更是维系整个社会的一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