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竞争力

一 城市发展战略

战略最早是军事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史学家司马彪著的《战略》一书,本义是指战争全局的方略;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和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发展战略”(Development Strategy)这一概念,并重点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身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使“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跃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其他区域。

“城市发展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使用,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的评估,从关系城市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要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的力量部署和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环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第49页。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加剧的今天,其实质是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二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源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率先提出“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企业以比其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能够达成持续经济增长的能力。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又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1999年再度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修改为“支持经济在中长期高速增长的制度和政策安排”。2000年该报告给出两个定义:一是增长竞争力,即较长时期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能力;另一个是企业竞争力,即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2004~2005年该报告认为决定竞争力的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一套制度、政策和因素。Porter, Schwab, Sala-I-Martin, Lopez-Claros,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4-2005. Ashford Colour Press Ltd, Gosport.2004.WEF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①竞争力的实质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获得较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居民收入;②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及因素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国家创造良好环境使企业保持强劲竞争力的能力。他们认为,财富主要由企业创造,但国家环境左右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生产率和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表现,而产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等四个因素,加上政府的作用和机遇,这六个要素构成了著名的“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同时,波特指出竞争力同样适用于城市和区域层面的分析。

国外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评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以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卡尔·克拉索教授、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丹尼斯教授、斯坦福大学的道格拉斯·韦伯斯特教授、英国学者伊恩·勃格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彼德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

丹尼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大都市国际竞争力概念框架:C=f(U, N, T, F),其中C代表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U代表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商业活动的当地城市环境,N是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因素,T是指对国际贸易条约的依附程度,F是指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伊恩将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城市产生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同时长期提升居民收入的能力”。Robert J. Rogerson, “Quality of Life and City Competitiveness,”Urban Studies 36(1999): 969-985.

道格拉斯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丹尼斯所提出的大都市国际竞争力概念框架中,对应赛事产业在城市战略中的作用依然是可以很好为赛事与城市发展奠定依据的。我们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对应关系:C依然代表着城市的竞争力,U代表着国际赛事产品含优秀运动员及体育用品的国际贸易和对赛事产品生产的投资,这里包括体育场馆及世界优秀选手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投入的城市环境,N代表的是该城市及地区国家因素,即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度、人员工资收入、城市文化及市场环境等,T是指对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条约的依附程度,F则是指该城市中的企业和产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城市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受国外研究的影响较为深远,无论是内涵定义还是分析框架、评价指标等各方面,都是在国外竞争力研究基础上追求创新。目前国内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和评价的较有影响力的机构有六家:以桂强芳博士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以连玉明为代表的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以倪鹏飞博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蔡旭初为代表的上海统计局、以宁越敏为代表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内外对城市竞争力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我们将国内外对城市竞争力的定义进行梳理,可基本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2)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以及城市集聚与扩散能力是城市竞争力最根本的因素和基础。

因此,国内外进行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初衷,都是为了清楚了解城市的现状和潜力,找到决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 打造城市竞争优势的基础理论——波特钻石体系

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以来,“竞争”对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准的积极作用就开始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钻石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理论的飞跃发展,同时也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钻石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正如波特本人所指出的,“与一般的理论和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宏观条件所不同的是,我的分析主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现在的大多数文献着力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角色认定,而我更强调公司所起的关键作用”。〔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07。波特认为只有抓住产业这个由公司组成的经济运行的主体进行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因此,波特系统阐述了国家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凡优势产业大多是生产效率高的产业,而产业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努力创新、持续全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第63页。据此,波特提出了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关键因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机会、政府),形成一个钻石形的双向强化的系统(见图1-4)。

图2-1 国家优势的关键要素

波特对这些因素做了如下阐释。

(1)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它们是任何一个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

(2)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它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其中国内市场的质量远比市场需求量更重要。

(3)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5)机会:“机会”与所处国家环境无关,也并非企业内部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响的。但是,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有好有坏。

(6)政府: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起一种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欲的作用,主要通过观念性的政策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同时,波特强调“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第115页。也就是说,钻石体系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这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

(二)“钻石体系”与城市发展战略

在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伴随着竞争范围的国际化、竞争领域的全面化、竞争程度的激烈化和竞争方式的复杂化,竞争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组织、个体都成为竞争主体参与资源争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国家对国内产业、区域的作用相对下降,生产、交通和通信技术变革使经济活动空间关系发生改变。正如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教授所认为的,国家边界的作用或者地位正在逐步削弱,而国家的下层主体——区域或城市,尤其是城市必须在未来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的制定,对新企业形成的支撑,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高校、研究机构等有效技术交流联系等各个方面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已经把构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群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波特从微观竞争主体产业和企业的地理集中性的效应角度提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随时按照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变动其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地理位置,因此,在研究竞争力时,国家不是最佳的划分单元。而他的钻石体系虽然“定位于国家层次,但其分析框架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州和城市等级别的分析”,并且事实上也已经“开始运用到城市和大城区”。〔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再版介绍。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因此,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城市内部资源优势,实现重构城市内在资源和吸引城市外部资源,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钻石体系试图通过分析一个国家的关键资源,解释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即国家如何进行资源重构和吸引外部资源以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运用到本文所探讨的城市这个竞争主体中,钻石体系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个城市怎样借助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崭露头角,而城市的这些环境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的。

因此,根据钻石体系,我们可以假设认为:一方面,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一个城市体育竞赛产业的竞争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另一方面,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该城市所提供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四个关键环境因素及两个辅助环境因素(机会、政府)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