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事:城市动态传播之灵魂
- 阮伟
- 52122字
- 2020-08-29 09:00:56
第二节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关系
一 体育赛事与生产要素的关系
生产要素是任何一个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波特把生产要素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几大类,并将其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学和研究所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初级生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由于需求减少、供给量增加以及回收周转速度减慢,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高级生产要素才是一个产业和城市真正的竞争优势。而高级生产要素的创造首先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资。正如美国区域经济学专家马库森所认为的,作为一种场所类型,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这个城市能否在保留已有的人才和投资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移民。
(一)体育赛事与城市人力资源
1.体育是一种贯穿城市居民一生的教育手段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一词,最早是从教育角度提出来的。顾拜旦曾深刻地指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我国著名哲学家张栗原在论述教育的本质时认为,“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它是一种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劳动诸方面之关系的工具”。因此,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波特将人力资源概括为“工作量和技术能力、人力成本(含管理阶层),同时也考虑标准工时和劳动伦理的表现”。人力资源通过人来承袭一切技术和知识,通过劳动实现个人和社会责任,推动城市和产业向前发展。劳动力的提高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而体育对人的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也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从事物质资源的生产。
正如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谈到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机体在城市的环境中逐渐萎缩,人们越来越需要体育。在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广泛运用的当今时代,人的肢体的天然活动机会减少,人们的机体开始退化,体育则成为形成、保持和增加人的活动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体育的教育功能补偿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体育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多种目标综合起来的教育过程和社会现象,其在塑造性格、加强团结、培养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首先是学校体育教育。虽然我国体育教育在过去60年有太多的失误,但是,学校体育教育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在当今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更应该是所有教育科目之首。因为,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习得知识、形成规范的场所,而大学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学生在学校接受一专多能的运动项目或者说健身手段的学习,并养成运动习惯,终身受用。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俱乐部或体育社团,在指定的时间和区域进行比赛和活动,了解社会规范。另外,大学也开始组队参加社会社团组织的一些比赛,并且还面向社会争取各种各样的赞助商,实施一定规模的商业运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参与和组织,了解规则、团队、责任、义务等,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功能。
其次,体育运动具有家庭教育的功能。集体参与比赛或观看体育赛事,能够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孩子通过对竞赛规则的理解与掌握,学会尊重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养成家庭健康生活的习惯。同时,全家共同观赏一场比赛、支持一只球队和欣赏一名优秀选手等,也能增进对一个团队、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凝聚力。在观赏比赛的同时,父母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世界观的塑造,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在家庭成员因为处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父母紧张的工作压力以及缺少共同话语的情况下,通过共同参与或观看比赛,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以及凝聚力等,形成共同的兴趣爱好,弥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观念差异,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的生活方式,由此来弥补日常缺少沟通的遗憾。体育教育的这种功能是任何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最后,参与体育赛事活动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形成现代都市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约瑟夫·马奎尔和凯文·杨在《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中提道:“现代体育是代理宗教和流行剧场的一种形式,人们在其中进行自我表露。”同时,他们还在书中对体育比赛冠军的意义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冠军需要有特殊的才能和独特的魅力,并且对冠军与英雄进行了差异化比较,认为社会需要把冠军视为英雄,发挥冠军为自己、社区所在城市与国家实现体育成功的显功能。他们认为:“作为理想化的产物,他们(英雄)提供灵感、动力、方向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过程。”约瑟夫·马奎尔和凯文·杨还认为,“19世纪的先驱者将体育与西方强硬派基督教联系起来:无私、自治、公平、绅士风度和道德高尚”。同时,“明确这本身就补充了传统的骑士精神:荣誉、体面、勇气和忠诚”。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参与体育竞赛在对人的身体文化塑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人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对社会所能提供的灵感、动力、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体育赛事也完整地显示了个人的荣誉、体面、勇气和忠诚。
社会的腐败现象同样会投影在体育赛事上,如中国足球的“假、赌、黑”等。而个人的身体文化也会在社会层面中显现,布朗内尔将“身体文化”定义为“人们用身体所做的一切事情(莫斯的身体技术)和形塑其行为的文化要素。身体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健康、卫生、竞技、美丽、服装和装饰,同时也包括手势、姿势、礼貌以及说话和饮食方式等”。在过去数年间,北京等一些超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交通拥堵、雾霾天气频频出现、各个行业的岗位竞争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效益。城市赛事则起到了一个积极的补偿作用,一方面在不断地塑造一个城市居民的“身体文化”,愉悦了精神,强健了机体,锻造了城市居民心理的多种向上的品质,提升了一个城市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生产要素,是一个城市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城市竞赛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体育赛事及相关产业对城市人力资源的需求
一个城市无论是拥有一支联赛的俱乐部,还是连续承办国际大型的体育赛事,或者是拥有一个大型的体育中介公司等,其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都是非常专业和庞大的,如《奥运人才行动计划》的数据显示,仅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旅游业就需要发展大约55000名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每天需要约1.2万名安保人员,2万名奥运交通服务人员以及8000~10000名的专业翻译人员进行奥运会的信息传达。此外,对卫生、宣传、建筑、商务等各类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需求。而奥运会之后,体育竞赛、培训、健身等相关的经营管理、场馆运营以及体育传媒等,都将形成较大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2005~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了将近150万个就业机会,也培养了一批相对专业的人才。这正是奥运会会产生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会为一个城市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原因。正如中国社科院教授倪鹏飞所说的,“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产业集群,而是人才因素。人才的聚集存在‘乘数效应’和‘规模效应’,优秀人才在城市的聚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闻讯而来,城市最终将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产生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而人才的汇集与城市环境特别是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两项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分别位于第二、第三位,城市产生人力资源的规模效应增强了城市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2009年,广州恒大女排俱乐部引进多年在美国执教的“铁榔头”郎平,一夜之间让恒大女排声名远扬,自此开始了他们选择体育作为品牌营销载体的道路。郎平的到来加上恒大的重金吸引,使周苏红、冯坤、杨昊等“黄金一代”球员也随之加盟,帮助恒大女排在2009~2010赛季以12战全胜的成绩从中国女排联赛B组成功冲入A组。接下来的两个赛季,恒大将引进高水平运动员的重点放在国际球星身上,2010年引进美国球星洛根·汤姆以及塞尔维亚球员布拉科塞维奇和泰国女排国家队队长维拉万,2011年,将女排世界杯冠军意大利队队员科斯塔格兰德招至麾下,同时引进了波兰的斯科沃隆斯卡和美国的法赛特,如此豪华的阵容最终帮助恒大在2012年3月3日一举获得了中国女排联赛冠军。一时间,广州和恒大俱乐部成为全国各大媒体新闻关注的热点。
恒大对于人才的重视在足球项目上表现得更为突出。2010年恒大入主广州足球后,郜林、郑智、孙祥等一批现役国脚相继加盟,随后恒大又以500万元的年薪请来了韩国名帅李章洙执教,仅用一个赛季的时间就冲入中超。随后,恒大加大了引援的力度,冯潇霆、姜宁、张琳芃、杨昊、杨君五大国脚相继加盟。恒大花费了320万欧元引入效力欧洲贝尔格莱德游击队的当红球星克莱奥,再加上巴西豪门主力保隆、穆里奇、雷纳托以及韩国前国脚赵源熙等高水平球员的加入,恒大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恒大最轰动的引援出现在联赛中段,2011年7月,恒大花费创纪录的1000万美元签下效力巴西弗鲁米嫩塞俱乐部的巴西足球甲级联赛最佳球员孔卡,这一转会费在欧洲足坛也是个巨大数字,而恒大给孔卡开出的年薪更是高达1040万欧元,在当时孔卡甚至能够跻身世界足坛高薪排行榜前五,前四位分别是C·罗(1200万欧元)、鲁尼(1150万欧元)、梅西(1100万欧元)和亚亚·图雷(1080万欧元)。该赛季恒大仅在球员转会费上就花费了近2亿元元,如此大的投入也使恒大足球俱乐部迅速得到回报,在冲超的当年就获得中超联赛冠军,谱写了中国版的“凯泽斯劳滕神话”。在广州主场,恒大的场均上座率为4.8万人。在客场,恒大的每场比赛至少都将当地球市上座率提升了三成以上。2011~2012赛季,为备战亚冠联赛,恒大继续加大投入,引入更高水平的球员。2011年12月26日,恒大宣布荣昊、赵旭日、李建滨、彭欣力四大国字号球员正式加盟,这也使恒大队汇聚了15名国脚,而有过国字号球员经历的球员更是达到了23人。在介入足球之后,广州恒大地产的品牌价值在半年内便有了很大的提升,2011年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公布的数据显示,恒大入主广州足球8个月时间里,品牌价值已达到80.16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将近1倍,排名全国第一。这与恒大在整个体育行业上的巨额投资所带来的品牌回报不无关系。
恒大通过资本运用很快获得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创造了恒大的辉煌,同时为恒大在地产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这是人才集聚的爆发式效应。同样,中国跳水梦之队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各大国际赛场一直创造着既辉煌又神奇的成绩,周继红这个名字是我们无法忘记的。人才需要我们去尊重和膜拜!
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子公司,与未来广告公司、央视·IMG赛事管理公司共同经营着CCTV-5的广告业务。2005年,笔者接手的时候,整个营业额也不过2800万,到2012年的七年时间,中视体育的营业额就超过了6个亿,而且是在频道资源配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被当时总公司领导称为:非理性的发展。到2012年,中视体育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了体育竞赛产业中的各个领域,包括CCTV-5的整体运营、各类大型体育节目的制作、优秀运动员的经纪、体育电视制作力量的输出,还与北京大学建立了“北大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产学研为一体的专业中介公司。此外,中视体育在拥有CCTV-5的电视传播平台资源基础上,又创建了纸媒——《第五频道》杂志、网络——官方网站等传播平台。2005~2012年七年的时间里,中视体育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图构建一体化的传播服务体系,并通过电视技术手段的创新、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为赞助企业提供经过调和、定制的全方位服务打包过程,使企业品牌传播效果更加清晰化、传播过程更加标准化。创新和合作既是对资源的占用,也是对资源的开发,而这都需要人才。在过去的七年时间里,中视体育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懂电视制作,又要对体育产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还要掌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有人说,中视体育即使三年不干,过去七年所奠定的基础和优质的团队,也能够顺其惯性继续前进!
体育竞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其对高素质的竞赛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这里不仅仅是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人才,还包括体育竞赛产品的策划、营销、推广等相关领域都能够通达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作为管理者,除上述专业领域,还应具有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高素质的体育竞赛管理人才的得与失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是一个大写的“人”,只为谋权获利最终必将葬送一个优秀的企业。正如波特所说,“企业若要以独树一帜的产品或独特的生产技术等换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非得靠高级生产要素不可。高级生产要素不如初级生产要素普遍,原因是它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资。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或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更精致的人力资源和技术”。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自1984年担任NBA总裁以来,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和“薪水封顶”等精明的财政改革,把NBA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联盟,打造成了全球知名体育品牌之一。斯特恩上任以来,连续执掌NBA运营管理20年里,NBA总资产翻了5番,球队数量从最初的22支增加到30支。2010~2011赛季NBA与篮球相关的总收入达38.17亿美元,较上一个赛季增长了4.8%,球员总报酬也从20.76亿美元增长到21.76亿美元,球员平均工资达到515万美元,位列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之首。NBA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斯特恩所推行的市场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其次,NBA拥有非常专业的体育竞赛产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在球员、球队、比赛的整体商业策划、包装以及各种衍生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团队都充分显示了其在市场上超强的人力资源整合能力。目前除了NBA、WNBA、NBDL,还发展了电视台、网络、杂志等媒体,并且开展了影视、餐饮、服装等领域的业务。近些年,中国成为NBA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从电视转播到引进中国球员,再到选择在中国举办季前赛,可以说20多年前,当NBA进入中国并免费将自己的产品送过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20年后,NBA中国公司一举可以圈到几十亿美元的资金,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想到现在NBA在中国的版权费用如此飙升,这就是一个产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所在。
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为留住赛事、优秀运动员以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都会给予球队较多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他们相信只有专业人才才能使该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将其置身于全球的关注之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正因为如此,城市发展战略尤其要考虑体育竞赛人才的储备、培养与引进。
当发展中国家依靠其廉价劳动力获得经济增长之后,其后发优势显然是要依赖人力资源的水平,这一点我们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中国正在经历的劳动力短缺现状中已经清楚看到。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转化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价值实现。一个城市要发展,人力资源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很多城市也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了战略层面,比如,上海市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写进城市规划当中,重人才、重知识、重创新,构建人才资源开发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竞争力。
体育赛事及衍生和相关产业完善了现代城市的文化产业,也提升了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知识资源。波特所指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知识上的发展,也会关系到产业产品和劳务的表现。知识资源存在于大学、政府研究机构、私立研究单位、政府统计部门、商业与科学期刊、市场研究报告和资料库、行业协会及其他来源。一个国家的科学与相关知识资源可以再细分为金字塔形的学科层级,例如专业音响、材料科学和土壤化学等。就体育竞赛产业方面来说,我国许多研究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开始重视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体育竞赛与越来越多的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产生了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新闻学等学科,并促进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建立,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也于近年开始对体育产业进行统计,体育期刊等也在不断增多。很多城市都拥有体育学院,例如北京,拥有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大学体育部,以及其他院校开设的跟体育有关的院系,这些学科与机构提升了人们的知识水平,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丰富了城市的知识资源,促进了体育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体育赛事及相关产业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和价值实现将对城市建立强大而持久的产业竞争优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赛事与城市资本资源
1.体育赛事产品生产的资本投入
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其原材料的主体是优秀的运动员,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和成本投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尤其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这种三级训练网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而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96%。一个能够参加全国性比赛的运动员,其最为基本的训练周期都有(各个项目会有差异)5~8年,这里还要包括被淘汰的选手,而真正能够从国内大赛走到国际大赛的少之又少,其中能够成为国际明星的已经无法用资本来衡量了。我们简单地从我国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培养进行分析。图2-2是我国在第27届和第28届奥运会周期内人才培养的投入状况。从图2-2中可以看出,整个奥运周期内,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连年增长。
图2-2 第27届和第28奥运周期内人才培养投入状况
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计划财务司(体育经济司)编《体育事业统计年鉴》,转引自周洪珍著《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从图2-2可知,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对人才培养的总投入分别达到约30.97亿元和86.77亿元,1997~2000年这个周期内平均每年的投入是7.74亿元,在2001~2004年这个周期内平均每年的投入是21.69亿元。
从表2-1可以看出,如果以一线优秀运动员的人数为基数,2000年和2004年分别是14959人和21897人,国家对每名优秀运动员的投入分别为20.7万元和39.6万元,而如果仅以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人数为基数,2000年和2004年分别为279人和407人,国家对每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的投入则为1109.97万元和2131.97万元。
表2-1 第27届和28届奥运周期与人均投入状况
注:参加奥运会人数数据来源《中国体育年鉴》,体育年鉴出版社,1998~2005,转引自周洪珍著《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第27届奥运会平均每枚奖牌的投入是5248.8万元,每枚奥运会金牌的投入是11060.1万元。第28届奥运会平均每枚奖牌的投入是13773.2万元,每枚金牌的投入更是高达27116万元。
表2-2 第27届和28届奥运会每枚奖牌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参见周洪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以上数据所展示的仅为一届奥运会所投入的资金,在我国的举国体制下,更大一部分资金投向了对其他运动员平时的培养,由此可以想象资本投入量的巨大。
2.体育赛事报道权的资本投入
赛事是体育竞赛产业的主要产品,同时也是体育电视传媒产业的核心生产资料。目前来看,在电视媒体上表现较好的赛事有美国四大职业联赛、四大满贯网球赛、英超、F1、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级赛事产品。随着体育赛事的日益商业化,越来越多的商家希望借助赞助体育赛事进行产品以及品牌的营销,再加上广大体育爱好者对观赏高水平赛事的需求,使体育赛事报道权价格逐年提高。而媒体要想获得一项赛事的电视转播权,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做支撑。
自1984年尤伯罗斯将奥运会、电视、TOP赞助商相结合以来,体育赛事尤其是全球最受人关注的奥运会的转播权费用连年上涨,电视转播权收入已经成为奥组委收入的重要来源。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已经为2006年都灵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权付出了15.08亿美元,而后NBC又以超过20亿美元的价格将2010年冬奥会(8.2亿美元)和2012年夏奥会(11.8亿美元)的美国本土转播权(包括电视广播,有线广播,视频点播和互联网)揽入怀中。对各国电视台和传媒集团来说,要想获得奥运会在本国的电视转播权必须有强大的资本做支撑。
随着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职业体育的全球传播,人们对职业体育的观赏需求日益高涨,因此,电视转播权费用也随着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一再提升。英超作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职业联赛,其电视转播权近些年一直垄断在隶属于传媒巨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天空卫视,而天空卫视为此付出的是巨额的电视转播权费用。1992年天空卫视花费2.87亿美元获得英超五年的转播权,而到了2007年,天空为了拿到2007~2010年英超的转播权付出了13.14亿美元。
表2-3、2-4、2-5、2-6是美国四大联赛在各种媒体的转播权费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得到这些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各媒体的花费都在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而这取得的还仅仅是某些特定场次的比赛而非整个赛季的所有比赛。以美国棒球联盟(NFL)为例,FOX花费30亿美元,得到的仅是2007~2013赛季周日下午的赛事,以及全明星赛、Alternate联赛、冠军锦标赛系列和世界全球系列等部分比赛;ESPN则花费24亿美元得到了2006~2013赛季,周一、周三晚以及周日晚间时段的比赛转播权。
表2-3 美国橄榄球联盟(NFL)
表2-4 美国棒球联盟(MLB)
表2-5 美国篮球联盟(NBA)
表2-6 美国冰球联盟(NHL)
注:∗ 无公开数据。∗∗ 本合同最初市场外转播权价值为7亿美元。当美国棒球联盟被迫在有线平台上提供同样节目包时,这个合同已被重新修订。∗∗∗ 仅第三方权益。微软,索尼和NINTENDO(游戏公司)可能为他们各自平台制作相应的游戏。
资料来源:Plunkett研究公司2010版权所有。
(三)城市资本对体育赛事的场馆及基础设施的投入
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首届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服务”,后于1996年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以应对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环境恶化使基础设施日益受到重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是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之一,这与“钻石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要素之一是相吻合的。
体育场馆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政府看到了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对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影响,希望借助赛事规划建设体育公共设施,优化城市空间。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要付出的资本也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奥运会和世界杯这样的大赛,对体育场馆、基础设施都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城市为了能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付出大量的资本以保证赛事的顺利举行。
北京自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希望借助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对城市进行整体的规划,力争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仅在奥运场馆上,总投资就接近130亿元,包括12个新建永久性场馆、8个新建临时场馆和11个改扩建场馆。其中鸟巢、水立方更是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式建筑,在奥运会结束以后成为北京新的旅游景点。除特大型场馆面临运营管理方面的困惑之外,北京各个场馆的市场需求依然还是不能够满足,各类商业活动层出不穷,每年场馆预定都会在上半年结束,如果想在下半年再去租赁场馆,租到的希望会变得很渺茫。但是,除了北京,全国各个城市场馆的运营情况依然不够理想。
除了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是另外一项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的项目。北京市对城市基础建设投入1800亿元,重点建设142个项目,其中,900亿元打造快速交通网络,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结合奥运会的建设,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第一,构建了由市中心区-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组成的城市格局,实现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借助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完成了200多千米的高速公路建设,轨道交通也在2008年前连接大部分边缘居住区,真正实现人口向近郊和远郊转移,加速实现了城市居住区郊区化规划。第二,按照2004年2月公布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将形成“两轴 -两带 -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在位于“两轴”之一——中轴线的北端、CBD商务中心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之间形成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而在市区则形成了集体育、文化、会展、休闲于一体的奥林匹克公园产业区,高科技、电子技术集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娱乐、文化等集聚的CBD商务中心区等三大城市产业集聚的布局结构。第三,北京城市中心从原以天安门为中心的地区北移至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整个区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及房地产市场都得到了改善,奥林匹克公园内修建了12条道路,再加上城市轻轨、地铁五号线、奥运支线和机场轻轨的联络,共同构成了奥运村里“棋盘状”交通网,形成高效、便捷、通畅的立体交通网络,极大地提升了亚北以及望京地区的交通状况。第四,促使一批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行,尤其是新增地铁八通线、地铁五号线、地铁十号线、地铁奥运支线、东直门至首都机场快速轨道交通等线路,到2008年,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提高到300千米左右。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使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10~20年,缓解了长期困扰首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短缺问题。但是,假如要把投入的成本计算在场馆的营业业绩评估中,我国目前能够盈利的场馆恐怕也就寥寥无几了!原因一:投资者在最初进行场馆设计时功能性的考虑过于单一,仅仅从举办赛事角度出发,虽然在赛事举办期间由于其很好的封闭性保障了赛事的举办,但后期场馆面对市场经营时,规划不足(例如,场馆内观众服务区缺乏)和设计方面(例如鸟巢和五棵松体育馆的包厢就是经过二次翻建才实现)的缺陷就完全暴露出来,场馆过于集中并远离社区的位置选择也无法为居民日常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便利,可谓“考虑了局部,失去了全局”。原因二:中国目前缺乏专业的场馆运营者,场馆管理者“体制身份”的限制也掣肘了赛事后场馆时代的发展。原因三:因为场馆整体运营成本较高,场馆面对市场的经营功能单一,致使场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于赛事,造成赛事承办方需要支付很高的场馆租赁费,也限制了赛事产品的生产,除北京、上海个别城市(赛事之外的活动较多)之外,全国大多场馆空置率较高,面临着经营困境。
而大型综合性赛事对城市的要求,远不止是比赛所需的场馆硬件设施,还包括选手、记者、游客、官员等多方人士的接待能力:这就面临着酒店、餐饮、服务的整体配套设施以及城市交通设施、运输能力的完善等。这就是为什么北京自申奥成功到奥运会举办的七年间的城市总体建设总投入达到或超过2800亿元。在体育场馆及基础设施上如此巨额的投入,保证了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空间布局,也使北京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从2005年第70位跃升到2008年第66位,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实现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目标。
F1是公认的最“烧钱”的运动。上海F1赛车场2002年7月开始建设,一期工程投资达26亿元,再算上2004年后续建的大型购物中心、赛车博物馆等环境配套设施,总投资超过50亿元。而赛场所在的上海嘉定区为F1所需的城区改造、清洁等项目,需要雇用3.23万名员工,投入130亿元。为了配合F1的举办,嘉定区投资4.5亿元将原有的15家宾馆中的12家进行彻底改造和整修,并新建了一座五星级宾馆。尽管付出如此巨额的投入,但上海继2004~2007年举办七届F1中国大奖赛之后,又续签了新的七年合同,可见F1不仅使赛车运动在中国开始推广,为上海带来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而且其在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影响力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城市借助资本的投入有效合理地利用体育赛事改善了城市空间,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有效地缓解了日益突出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与运动场地及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促成城市空间合理利用,进而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以上分析了体育赛事对城市中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与需求、产业发展等是相互关联的。城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创造更有效的高级要素。正如波特所说,“无论在任何时期,天然的生产要素都没有被创造、升级和专业化的人为产业条件那么重要。保持竞争优势仅靠初级要素难以持久,资源的匮乏有时甚至反向地抑制竞争优势”。
二 体育赛事与城市的需求条件之间的关系
需求条件在波特理论中指的是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城市的竞争力体现在城市内部各类产业的竞争优势上,而产业要想发展,必须满足城市的需求。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内部的需求,并制定出有利于那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同时期的城市有不同的需求,且同一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城市会同时有若干需求。体育需求就是其中之一,且全球城市的这一需求正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体育赛事产品与城市需求条件
目前,世界很多城市都在积极举办奥运会、足球世界杯、洲际运动会、单项世界锦标赛、网球公开赛、F1等高水平体育赛事,这既能反映全球各个城市对此类体育赛事产品的需求,也能体现该城市的产品进口与生产能力及其配套服务能力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等,同时也表明该城市居民对上述各类体育赛事产品的消费需求热情。
上述所列举的各类赛事,都是世界顶级的赛事产品。对中国来说,这些产品进入之前,已经经过欧美市场多年的培育,非常成熟,也可以说是体育消费市场中的稀缺产品,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中国媒体誉为“百年奥运”的原因,就是华夏子孙期待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已经一百年了。当然这里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世界杯也是如此。举办这样赛事的权利,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仅仅依靠经济实力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具有多种辅助条件。类似NBA、英超、意甲、德甲、西甲等这样的联赛也很难被引进,因为这类赛事的参赛者基本以该国国内各个城市球队为主,各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主场,所以我国城市想引进这样的正式比赛,也是非常困难的。这里也不仅是经济问题,参赛的各个俱乐部或球队还要满足俱乐部所在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虽然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举办了NBA季前赛或者是意大利超级杯等赛事,但这些赛事产品要么被高价销售,要么仅仅是作为联赛的推广,基于联赛的全球化战略,为牢牢抓住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安排或专门设计的。当然,这些联赛选择目标城市也十分严格。
那么,中国城市有可能引进什么样的赛事产品或者需要引进什么样的赛事才会对城市最为有利呢?
目前从全球竞赛市场分析来看,可以引进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进行积分赛的分站类比赛,适合于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如F1、田径钻石联赛、国际泳联跳水系列赛等;第二类是单项赛事的锦标赛等,如篮球、排球、游泳、体操等;第三类是引进一个或多个俱乐部队或国家队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赛可以引进国际上两个队比,也可以是分别与国内某一个或某几个俱乐部比,如上文提到的NBA季前赛、意大利超级杯等。一般不了解体育竞赛市场的人会把第三类称为商业性比赛。其实,上述三种都是有偿性比赛,也就是诞生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属于完全的商业行为。
当一个城市没有机会或不具备举办上述第一类顶级赛事的情况下,各级城市仍然有机会举办第二类或第三类的体育赛事。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建立自己的单项俱乐部,这一点我们在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关系时已经阐述得比较细致,不再赘述。当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体育传媒优势,同时又能够举办第二类、三类或拥有参加国内联赛的俱乐部时,这个城市也同样会在细分市场需求中呈现竞争优势,强大的体育传媒市场与体育竞赛市场共同构筑起这个城市强大的需求结构,而这个需求条件又是其他城市所欠缺的,这个城市的竞争力便随之加强。城市便可以借助体育赛事这一城市文化的传播载体,在体育传媒的作用下,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目的。
所以,上述三类赛事产品的引进、生产与消费,都会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也会考验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价值所在。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赛事产品的消费习惯是由体育电视传媒的发展而不断培育起来的。随着电子采集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加之我国改革开放后电视走进家庭,城市居民才借助体育电视传媒逐渐了解和熟悉了国际上各种各样的精彩赛事产品。当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了人们对赛事产品消费能力的提升,促使城市体育赛事产品的供需关系不断变化。由于体育传媒特别是体育电视传媒市场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在强势传媒的营销下,对各类国际赛事产品的消费欲望不断增加,对体育赛事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从屏幕到现场的消费欲望也开始强烈。有了市场,自然就有销售赛事产品的中介公司的诞生,赛事开启了全产业的发展态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体育赛事报道权的竞争就更加激烈,由于体育竞赛属于城市文化,自然这一切角逐的主战场均发生在城市,因此体育赛事与城市的需求条件首先体现在体育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最后创造了城市居民消费市场。在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城市的市场需求又开始呈现多样细分的结果。当大都市居民开始并首先接受体育传媒影响,产生内需市场和国际市场,而其他城市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大都市就抢占了先机,所以最初引进国际顶级赛事的城市自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当然,这也和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有很大关系。反过来,除北上广以外的城市在战略制定的时候如果考虑了赛事产业的巨大价值,也就比其他城市多了一个竞争优势。
城市选择哪一类体育赛事、举办多少赛事应该基于城市内部的需求条件。具体来说,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1.体育赛事产品与城市品牌营销的需求条件
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者,其生产目的都是需要将其变成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上消费者购买而最终获取利润,回收投资成本,投入再生产的过程。同样,城市作为特殊的商品,也需要获取资金、发展城市经济,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逐渐产生品牌营销的需求。因此,品牌的塑造与提升逐渐成为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正如美国营销大师科特勒教授指出的,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也可以成为品牌。
美国营销学教授科特勒指出,在剧烈变动和严峻的全球经济条件下,每个地区都需要将地区形象,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来提升,使地区形成独特的风格或理念,以满足投资者、新企业以及游客的需求和期望。佩吉(Page)和霍尔(Hall)认为城市营销的概念是对城市管理与规划过程的自然延伸,公共管理者需要考虑市场营销的背景、城市竞争的定位,尤其是在旅游和休闲市场中的位置。城市营销就是基于把城市当作产品的考虑,向潜在的消费者进行营销与推广。现代的城市形象塑造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对后工业化时代和全球化竞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经济的问题的一种政策回应。
中国学者于涛、张京祥认为:“城市品牌营销是指根据城市的合理定位,运用一系列市场营销的意识、机制和手段,对城市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在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以及城市有形、无形资产的增值,满足目标市场(投资者、游客和居民等)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种社会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城市之间因为争夺稀缺资源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城市的政府部门开始积极通过“城市品牌营销”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近些年,各地城市政府都在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努力打造城市的品牌形象进行品牌营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对我国部分城市品牌进行了归类(如表2-7)。
表2-7 中国部分城市的品牌形象归类
表2-7只是国内部分城市的形象战略,该表格所列举的城市,笔者自然有自己的看法,因为符合上述品牌表述的城市远远不止这些,甚至其表述是否准确都需要进一步商榷,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借鉴的,那就是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战略制定的作用。
我们发现,在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的今天,城市管理者已经逐渐意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积极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但是,由于有些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滞后及管理水平有限,其采用的品牌营销手段过于机械,使城市品牌营销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城市的品牌打造只是简简单单停留在宣传口号或者城市定位标语上,很难找到专属于城市自己的特质。同时,城市集群的发展,也使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苦于区域战略的掣肘,城市特色被城市群的大概念遮掩,比如京津冀地区,河北的很多城市被限制在这种区位概念下,且被北京和天津两座直辖市的光环遮掩了本来的核心价值。
基于这样的城市化发展背景,中国城市品牌营销的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从只需提升城市知名度慢慢转化为打造知名度与城市特色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城市管理者着手从发展经济强市到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战略转型。信息时代传媒的作用也被城市熟知和重视,多个城市开始从埋头搞建设,变为整合城市特色资源并予以放大,再整合、再传播的营销促发展的思路,创造了城市竞争力,提升了城市影响力。
2000年,我国云南昆明花费7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中国第一个城市广告,成为我国城市品牌营销的先锋。2007年,昆明市旅游总人数达到2508.31万人次,总收入168.92亿元,与2001年相比翻了20倍。截至2008年底,已有100多个城市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城市形象广告。投放广告只是一个开端,这种方式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但是要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恒久的烙印,必须借助更多的载体,不断将承载城市所要缔造的优势信息向外传播,城市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能够满足城市品牌营销需求的载体有很多,而其中能够与城市文化紧密联系的、内容积极向上的、传媒高度关注的、能够带动城市其他产业发展的却是少之又少。纵观各种载体,体育赛事恰恰可以满足以上的城市需求。如前文多次强调的,体育赛事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体育赛事报道权的争夺便是最好的市场佐证。举办体育赛事能够带动城市多项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体育赛事为城市所带来的一切,便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所应该认识到的,也是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一座城市能够连续每年为城市居民提供一项顶级赛事产品,且媒体能够高度关注,那么这个城市势必会与健康、活力、现代、时尚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城市管理者意识到体育赛事可以满足城市品牌营销的需求,围绕城市的资源环境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可以说,缺少体育竞赛产业规划的城市是不完整的。
英国的谢菲尔德长期以来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城市,钢铁及机械重工是该市的支柱产业。随着新兴国家的兴起以及能源的匮乏,谢菲尔德这样的传统工业城市开始出现衰退。为了转变这种困境,谢菲尔德开始寻求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型,并在1989年出台了城市发展10年规划战略纲要,明确到2000年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与战略计划是将谢菲尔德发展成为体育、休闲与旅游的国际中心,目的就是要提升谢菲尔德市在外来工商投资者心目中的城市形象,从重工业转向休闲、娱乐、零售以及其他服务业。谢菲尔德希望借助1991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契机,并利用大型场馆的建设促进投资、创造就业、改造和提升城区形象,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1990~1996年,谢菲尔德共举办了250项大型赛事,据估计,仅在大运会后的4年时间里,谢菲尔德依托赛事为城市带来的额外的经济效益总值估计为3100万英镑,为城市带来的媒体宣传价值在8500万英镑左右。直到今天,通过举办大型赛事吸引游客依旧是谢菲尔德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谢菲尔德共举办多达50项大型赛事,包括国际泳联的世界跳水系列赛,斯诺克的最高级别赛事——斯诺克世锦赛等。
谢菲尔德利用体育赛事进行城市品牌营销的策略使谢菲尔德摆脱了传统重工业萧条所带来的危机,成功由“钢铁之城”走向全英第一个“国家体育城”,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的城市形象和品牌。
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为城市化起步相对较晚的中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青岛市依托海洋资源和青岛的城市发展实际,制定了打造帆船之都和亚洲一流国际赛事集散地的发展战略,围绕战略目标,举办了众多相关活动和赛事。全力打造青岛国际帆船周,举办以“五赛一营”为内容的国际赛事交流活动,如“市长杯”威海-青岛国际帆船拉力赛、“鲁商杯”青岛国际帆船赛、全国翻波板锦标赛、全国激光级和激光镭迪尔级帆船精英赛、国际OP帆船营暨OP帆船赛,同时还辅以一系列的沙滩活动和比赛,适时配合青岛啤酒节,全面展示后奥运时代奥帆城市的幸福生活。此外,青岛还积极举办其他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如世界跳水锦标赛青岛站、男篮对抗赛(中国VS阿根廷)、世界柔道大奖赛(中国站)(2010年、2011年)、羽毛球苏迪曼杯等,这些赛事及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运动员的参与,同时,国内外的媒体竞相报道,极大地满足了青岛市品牌营销的需求,将2008奥运效应有效延长。
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上海整体经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上海迎来了世界赛车运动的顶级产品F1。F1这一“烧钱运动”一直饱受质疑,然而,这没有阻挡F1与上海的下一个7年之约。对上海来说,F1也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上海市政府真正看重的是F1作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国际体育赛事所具有的聚金效应。上海希望通过举办F1,把上海国际汽车城打造成亚洲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面对该项赛事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差距,上海无疑选择了一条长远的战略发展道路,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F1已经成为目前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枚棋子。正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所说,“一个城市如果有一项活动有生命力,其必定会对城市的思想推动、思维定势的打破、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程度的加大起到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8年来F1带给上海的”。
三亚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了实现打造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必须借助一个优质的载体不断地把自己传播出去、营销出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比较,三亚最终选择了可以体现城市风貌和特有精神的体育赛事作为推广城市的主要途径,并将目标设定为利用三亚的环境优势,把三亚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体育冬训基地和海上体育娱乐中心,利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契机把三亚建设成为未来的“体育之都”。先后作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境内首传城市的三亚,自1998年建市以来,共举办40多项国际体育赛事,从1993年首次引进的三亚沙滩排球赛,到后来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亚巡赛三亚公开赛、中日围棋公开赛以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通过这些赛事的举办,三亚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拉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经济收入。
此外,青海围绕“大美青海”,将已经举办了10年的环青海湖自行车赛视为全年重点活动着力打造;厦门国际马拉松的赛道串起了城市的旅游名胜,比赛路线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马拉松赛道,马拉松已经成为厦门的一张城市名片,成为厦门低碳生活、花园城市形象最好的体现。
随着城市竞争的不断加剧,城市品牌营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传播力与影响力上的作用日益明显,有的城市结合已有的整体发展战略,从体育的角度,诠释战略,提供对策;也有一些城市,根据城市特色,围绕体育重新制定或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将体育赛事与媒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作用于城市品牌营销。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城市在选择体育赛事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自身经济实力等因素,在前文提到的三大类体育赛事中,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符合城市发展特质的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充分考虑城市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竞赛产业势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城市竞争优势的提升。
2.体育赛事产品与城市居民娱乐观赏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2004~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的统计表(见表2-8)中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多,消费支出也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46282.9元到2009年的92296.3元,翻了近1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人们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时,就会向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因此,人们用于精神消费的支出势必增多,其中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从2004年的5650.4元上升到2009年的9046.9元。可以说居民对娱乐观赏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表2-8 2004~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同时,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媒介内容极大丰富,与之伴随的是受众市场的细分,以电视为例,电视出现了大量专业频道,其中还包括付费频道。其中体育频道是频道专业化的代表,人们通过专业的体育频道观看全球体育赛事,逐渐形成了对某一赛事或运动项目的偏好,这一方面会促使人们持续关注此类赛事,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这种愿望促使“观赏型”体育消费持续增加。
欧洲顶级足球联赛、NBA、F1的比赛通过在中国十几年到二十几年的转播,以及相当数量的宣传片和欣赏片的播放,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度很高的粉丝,中国的城市也适时引入了NBA中国赛、意大利超级杯、F1上海站,并拥有了可观的观众数目和较大的影响力。
2010年,北京的五棵松体育馆(现万事达体育中心)和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这两座按照美国NBA标准建造的球馆,迎来了NBA中国赛,中国球迷在专业的场馆感受着真正的美国篮球文化。两场比赛均是座无虚席,而这两场比赛在CCTV-5的收视率更是排在2010年全年收视的前十位(广州亚运会除外),分别是0.96%和0.87%。
2011年8月6日晚上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涌入了7万多名观众,超过了北京奥运会的最高上座率。中国球迷在家门口欣赏到了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米兰双雄的对决,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呐喊绝不逊色于他们在圣西罗(梅阿查)作战。这场比赛的球票官方报价最低是人民币199元,最高为3999元,票价不低,却仍旧一票难求,很多球迷只能在球场外感受比赛的气氛。同时,CCTV-5转播这场比赛的收视率为0.60%,大约有785万人通过CCTV-5收看了比赛。
2012年,在F1中国大奖赛三天比赛中,累计有18.5万人次观众涌入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据统计,2012年F1赛事票务销售比2011年同期上升15%。其中4月15日的正赛观众人数达到8.5万。票房收入大幅增加,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均恢复到2005年水平,练习赛当日,赛场现场就卖出了60万元的门票。经过9年的市场培育,车迷群体的消费能力大大提升,久事总经理姜澜表示“如今的观赛主体是一群真正热爱F1运动的车迷”。
这些国际顶级赛事的举办无疑很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观赏需求,但是进口赛事产品的同时,还应重视本土赛事产品的打造,培养自己的赛事特别是高水平的联赛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从国家层面积极规范联赛市场,让优秀运动员投身到市场环境中去交易和发展;另一方面,各俱乐部需要根据市场规律去管理与运营,通过市场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竞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广大球迷生产高质量的赛事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观赏需求。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联赛市场的确有了很大的起色,特别是近几年引进了一些高水平的外援,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但是由于某些体制方面的因素,整体竞赛产业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掣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能够更加开放,借助市场之力提供更加有利于竞赛产业的发展环境,让企业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竞赛产品,获得更有力的竞争力。
中超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1赛季中超联赛的现场观众人数达到了423.29万,平均每场1.76万,比2009赛季和2010赛季的场均1.59万人和1.46万人有明显上升。广州恒大以其抢眼的表现,15个主场比赛共吸引了68.5万人,场均达到了4.56万人,两项数据均排名第一;北京国安这两项数据则分别是60.6万人和4.04万人,位列次席。与中国足球国字号队伍在国际赛场上的持续低迷表现相比,国内的联赛市场为中国球迷保留了一丝对中国足球的希望。
篮球项目和足球一样,在中国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而国内篮球的顶级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在马国力总裁亲自率领的盈方团队极其有力的推动下,日渐成熟。2011~2012赛季可以说是CBA史上最好的赛季,各俱乐部都加大了赛季的投入,所有球队的总投入平均达到6.45亿元,加上以马布里为首的一大批NBA外援的加入和迅速成长的年轻新锐,在NBA缩水的赛季,为广大球迷奉献了精彩的比赛。最后的总决赛,北京金隅队为了满足更多球迷到现场观战的需求,将主场从仅能容纳几千人的首钢篮球馆搬到了北京万事达中心,即便如此,仍旧无法满足球迷想要现场观赛的愿望。18000人的现场观众加上数千万的电视观众,人们对高水平赛事的需求可见一斑。
总之,目前国内城市的体育竞赛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观赏需求逐年攀升,相关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除了已成规模或长期落户的赛事外,城市依托自身资源,从战略出发,进一步引进赛事,如2012年5月武汉举行的羽毛球汤尤杯、6月山东海阳举办的亚洲沙滩运动会、7月27日北京鸟巢上演的阿森纳对曼城的首届“圣殿杯”英超足球挑战赛等。一方面,赛事的举办满足了居民娱乐观赏的需求,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城市通过举办赛事,实现了城市品牌的营销,并积累了办赛经验和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人才的储备,为体育竞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进一步带动城市整体发展,提升城市竞争优势。
(二)城市居民健身休闲的需求奠定了竞赛产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近些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我国法定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15天,每年,人们大概有1/3的时间都处在休息当中,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娱乐。
同时,城市化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的产生,如前文提到的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文明病,虽然随着医疗条件和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是人的身体素质却并不理想。国家第四次卫生调查的数据显示,2008年,被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亿人次。其中,被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慢性病。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而且很多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杨桦进行了题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的发言,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第一,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与1985年相比,2010年我国7~18岁城乡学生肥胖率增长了7.9%,这将导致成年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病率大大增加。第二,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与1985年相比,2010年我国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大学生下降了近10%。第三,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0.9%,初中生为67.3%,高中生为79.2%,大学生为84.7%。这些对整个民族身体健康将造成极大危害。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饮食结构、学业压力等,其中,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2节体育课,这与中央文件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相差甚远。同时,体育场地设施也严重不足。可以说,中国居民没有将体育健身和赛事观赏真正融入生活,形成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除了与生活水平有关外,还与教育有关,没有从小培养运动的习惯,这也是城市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正视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的发展。
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形势所迫,居民包括青少年对于健身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十分迫切地要改善身体素质。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参与到体育中来,以求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强身健体,释放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张富民在《我国居民的休闲娱乐分析——基于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中的数据(见图2-3),可以看出工作日与休息日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时间比看电影、看演出、参观、游戏、消遣等活动的时间多。
图2-3 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休闲活动的参与率比较
资料来源:参见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张富民《我国居民的休闲娱乐分析——基于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数据》。
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的增加,促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飞速发展。以北京市为例,根据2009年7月统计,仅网上注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已达到645家(不包括单项运动及专业性较强的体育俱乐部),对比2007年的465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35%,按照北京市2008年常住人口1695万人计算,平均2万~3万人拥有一家规模型体育健身俱乐部。相比美国平均每1万人拥有一家健身俱乐部的规模来说,我国的健身俱乐部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城市在学校体育方面,也在积极改善目前的课程设置以及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并通过组织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以此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比如,2007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校园阳光足球计划”,目前已经在全市中小学建设了60个足球试点学校;2011年,青岛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投入100多万元向这些学校提供服装、训练器材等方面的支持;2012年底,试点学校预计达到80所。并计划与青岛市高校加强合作,成立青岛高校足球联盟组织,创办青岛市高校联赛。
哈尔滨市结合城市特色体育文化,已经举行了多年百万青少年上冰活动,市政府要求所有冬季上体育课的学校都要浇冰场,这些冰场假期时要对社会开放。对于浇冰场的学校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主要来自体育局和教育局。2011年专门设立了200万元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基金,从政府角度推动学生及市民上冰雪活动。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在积极提供健身场所、器材以满足居民需求,当然,学校和社会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也会促使需求的增加。而城市在制定相应战略、执行具体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与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因为只有当人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体育教育和熏陶,学习一项运动项目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一种习惯,并成为其终身的需求,这项产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体育竞赛产业随着城市需求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体育竞赛产业壮大后,体育竞赛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提升,爱好一个项目、掌握一个项目并养成参与的习惯就会渗透进城市居民的生活之中,形成居民生活方式,再反哺城市的人文环境、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改善,提升城市竞争优势。
三 城市与体育竞赛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
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城市,城市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波特认为,“产业是研究城市竞争优势时的基本单位。一个城市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一个城市的经济是由各种产业集群所组成,这些产业集群弥补并提供竞争优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波特的思想,每一项产业都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共同构成产业集群,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割裂的,集群的全方位提升,才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而城市竞争优势正是通过产业及产业集群来体现的。因此,城市产业布局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头戏,产业规划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强弱。
有人说,发达国家GDP的60%是服务业(第三产业)带来的,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服务业壮大了,它的竞争优势才会更强大。2009年,美国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0%,而我国只占43.4%,积极发展服务业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
波特认为,一个城市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当这个城市和其他竞争对手比较时,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一个城市如果要将体育竞赛产业培养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那么体育相关产业就要跟上竞赛产业的步伐,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给予支持。体育传媒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场馆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博彩业的完善会给体育竞赛业带来足够的支撑,彼此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城市竞争力。
体育竞赛产业属于服务业的一部分,它与传媒业、中介业、场馆业、用品业、旅游业、博彩业等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受集群内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制约。余守文在其《体育赛事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产业关联、影响机制、实证模型》中勾勒了体育赛事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关系图(见图2-4),从图2-4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赛事产业通过前向、后向和横向关联与城市第三产业体系形成广泛的关联关系。
图2-4 体育赛事产业与城市产业体系的关联关系
(一)体育传媒业
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媒产业的支持。正如美国著名体育社会学者迈克尔·里尔教授所说,“不认真关注媒体和媒体经验,要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困难的。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理解体育产业和大众媒介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原因”。
目前,能够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各种媒体来获取体育竞赛信息,尤其是通过收看电视转播,人们开始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差异的运动项目,在全世界不同的角落,同时体验体育赛事带来的激情与动力,与之伴随的是一些体育项目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如篮球、足球、斯诺克、羽毛球、网球等。2003年,中国观众在上海看到了F1,在此之前,人们便通过电视上播出的赛事专题片领略了F1的速度与激情,尽管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进入大部分家庭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电视的影像让中国人首先从理念上缩短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思想的进步有助于实践层面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上海迎来了F1,并希望通过举办这一顶级赛事,把上海国际汽车城打造成亚洲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
人们观赏体育赛事的需求日益旺盛,促使我国不断涌现专门进行体育信息传播的媒介,体育报纸、体育杂志、体育电视频道、体育网站等,有效地满足了细分市场的需求。这里尤其要讲到体育电视产业的发展,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体育与电视是天作之合。”正是因为电视的参与,奥运会才成为顶级的体育盛宴,电视为奥运会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舞台,舞台上不断演绎着为奥运会相关权益和资格(如报道权和TOP赞助商)而展开的激烈争夺战。而体育电视报道权费用正是体育赛事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了体育电视,赞助商、赛事、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得以建立。
体育传媒产品的原材料来自体育竞赛业。体育赛事产品要符合体育传媒的需求。在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关系部分提到,CCTV-5播出的赛事首先要考虑的是其受关注程度。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在CCTV-5播出的赛事中,播出数量排名前五的项目分别为足球、篮球、斯诺克、网球、排球。其中,足球项目共计播出了386场比赛(包括重播场次),居第一位。足球和篮球项目在中国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加之欧洲五大联赛和NBA在中国的影响力,CCTV-5不会错失如此巨大的收视市场。另外,其他几个项目虽然全年播出场次不如足球和篮球多,但是收视率不错,特别是斯诺克项目,随着中国球员整体水平的提升,2012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更是有包括丁俊晖在内的5名中国球员打进了正赛,带动了一大批爱好者观看并参与该项运动。中国的很多城市也在积极举办斯诺克赛事,目前有北京的中国公开赛、上海的斯诺克大师赛、无锡的斯诺克精英赛等,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于2012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在成都举行。该项赛事奖金为60万英镑,积分为8000积分,是英国本土之外世界排名最高的锦标赛。可见,“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传媒产品质量。
体育与电视是天作之合,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丰富了体育赛事的传播渠道,网络视频的发展无疑令体育赛事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最有效的释放。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为其赢得了奥运会等一批赛事的青睐,而对传播的需求也使新媒体之间对这些赛事版权的争夺战一触即发。多个赛事在出售电视报道权的同时,也开始了新媒体版权的销售。2012年4月12日,腾讯视频购买了2012欧洲杯赛事报道权。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表示,“此次我们将为球迷提供三种服务:第一,不仅全部31场赛事的实时直播和点播(VOD)服务,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直播权益,通过微博、空间、QQ等腾讯全平台间的联动,为广大球迷带来随时随地的赛事全互动体验。第二,发挥腾讯视频的优质技术支持,用户可以在电脑、手机、iPad三个终端观看比赛,可以边用微博互动边看比赛,给用户边看边聊的直播体验,让用户在社区体验到乐趣。第三,腾讯重点打造腾讯平台概念。在不断强化腾讯创作赛事产品的同时,在欧洲杯期间也会派前方团队进行采访和视频制作,我们后方也会制作互动性的原创节目,给观众更多的视觉体验”。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新媒体介入了传统媒体生产资料的争夺,也使新媒体开始借助顶级赛事资源和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传媒产品。在体育传媒企业的热情中,体育竞赛产业在满足了观众观赏需求的同时,再一次扩大了市场需求,随之带来的便是赛事产品价格的悄然走高。
传媒的背后是广大受众,中国城市在发展体育竞赛产业的时候,必须考虑传媒行业的需求。当然,城市也不能因为某些项目关注度高,就扎堆举办,城市政府在制定相应发展战略的时候也要结合城市自身特色,找准定位,实现城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此为前提,选择有影响力的赛事,并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对赛事进行全媒体推广。只有这样,城市的体育竞赛产业和体育传媒产业的叠加效应才能最大化地作用于城市间的竞争。
(二)体育中介业
体育中介是体育竞赛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体育中介活动实际上是资源共享、信息互换的过程。体育中介业的繁荣能够提高体育竞赛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使竞赛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速。体育中介业的行为主体被称为体育经纪人,不单指个人,而是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比如从事体育文化传播的中介公司等。他们从事的工作包括运动员经纪、活动经纪、组织经纪和其他经纪,并通过经纪活动获取佣金。
近年来,由于职业运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竞赛产业的产品生产资料——运动员拥有了很高的商业价值,球队支付的工资、广告代言收入及其他活动报酬使运动员成为最富有的职业之一。2008年,美国《体育画报》评出了2007~2008赛季美国以外的国际体育明星的收入榜,全部为职业运动项目运动员(见表2-9)。
表2-9 2007~2008年国际体育明星收入排行表
在以上收入榜中,足球运动员占了4位,其中贝克汉姆位居第1,他在2007年仅个人肖像权(含广告)的收入达到3000万美元。姚明在2007~2008赛季这一收入榜上排名第8,他是NBA外籍球员中收入最高的,在2008~2009赛季中的广告、代言等商业收入达1800万美元。另外,与国际体育明星收入榜排行共同推出的美国国内体育明星富豪榜上,高尔夫明星伍兹依然高居榜首,他的年收入达1.27亿美元,个人总资产超过10亿美元,其主要的收入来自商业收入。
欧洲足球五大职业联赛2009年夏季在球员转会市场上投入超过19.52亿欧元。其中英超联赛以5.47亿欧元(见表2-10),再度位居2009年转会市场的首位。
表2-10 欧洲五大职业足球联赛2009年球员转会投入资金
资料来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
从运动员的收入便可窥见负责职业运动员的参赛、转会、代言等活动的经纪人从中获得的佣金是相当可观的。他们不仅使职业运动员的市场认知度提高,而且使职业运动员企业代言的机会不断增多。
体育中介在我国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这是由于我国运动员的所有权、赛事的管理权以及强势传媒机构,大多为体制内产物。这些机构有自己的中介公司,但因为体制内的体育经纪人不够专业或者由于缺少某种市场激励机制,人浮于事,因此原本就不够成熟的中介市场雪上加霜,我国的体育中介业及体育经纪人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与国外的差距也很大,相关统计数据也极度匮乏。所幸的是,随着国内体育竞赛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体育中介组织及从业人员近几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逐步扩大了为运动员及赛事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转会与工作合同代理、赛事安排、法律和财务咨询、商务活动代理、赛事经营推广、赛事版权交易等(见表2-11)。
表2-11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及从业人员情况
与2003年相比,目前我国体育中介公司的数量增加了约2倍,持证体育经纪人增加了近4倍,即使如此,相对于如此大的体育竞赛市场,体育中介业恐怕也是太弱不经风。
目前,国内体育中介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有国际背景的中介公司,然后才是国内企业:①盈方体育传媒(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主要业务负责CBA和中国男女篮国家队的运营与推广。②八方体育也是一家国际中介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曾经有北京国际马拉松等业务,同时参与WTA、TAP等在中国的国际网球业务,如中网、上海网球大师赛等。③IMG国际管理集团在中国也是负责国际赛事的引进、销售和推广,并且与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合作建立“央视· IMG”体育赛事管理公司,IMG国际管理集团的业务是高尔夫、网球以及娱乐等项目的市场中介运营管理。④未来广告公司主要负责CCTV-5的广告业务开发,借助CCTV-5的垄断资源一直处于中国体育广告界的领头地位,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左右。⑤中体产业也是我国最早上市的体育领域的公司,过去的主体业务虽然是体育产业类的公司,但是其业绩主要是以体育地产为主体,近年逐渐开始回归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与经营。⑥上海久事集团投资建设了F1赛车场,其旗下的“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为上海取得了F1的举办权,负责F1上海站的商业运营、推广、版权销售等,连续多年承办了在上海举办的F1方程式世界汽车锦标赛,ATP大师杯网球赛,主旨是提升上海在国际同类大都市群中的影响力,打造上海的城市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等。⑦中视体育作为国际电视总公司旗下的一家中介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要负责体育频道部分面向社会赛事节目的服务工作,2005年,该公司改制,团队跳出传媒,着力进行了体育传媒、赛事资源、市场营销三大板块的整合,使这家企业到2011年营业额从2800万元快速增长至6亿元,被国际电视总公司领导称为“非理性狂涨”,也是创造央视经营业绩增长最快速的公司之一。目前主要负责体育频道广告经营的“未来广告公司”、赛事管理经营的“央视IMG”,以及与社会上一些中介公司对接,承接与CCTV-5的相关业务。⑧国家体育总局旗下各个中心,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遵旨,基本都下设了为自己中心的一些项目做中介服务的部门。⑨中网公司是北京青年报旗下的一家主要负责“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管理与经营的机构。⑩中国福特宝足球产业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是与中超及各级别的足球赛事相关服务、经营与推广。⑪北京众辉国际体育管理公司作为“姚之队”的重要团队成员,代理了姚明在国内的商务推广,还代理了台球运动员丁俊晖,篮球运动员陈楠、苗立杰等众多明星的商业活动,其还负责帮助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开发中国大学生超级篮球联赛。
这些中介公司主要特点:第一,三家外企拥有一定国际赛事资源、优秀运动员的资源,在赛事经营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同时拥有国际单项协会的人脉关系以及国际赛事的运作经验,显然在我国体育产业特别是竞赛产业处在一个发展初期,这些国际公司首先是通过商业信息不对称等获得了发展和壮大;第二,投资类的国家大型投资公司,自投自管,如上海久事集团的投资、管理、赛事承办、商业运营、推广等都是自发运营的;第三,利用央视垄断的体育传媒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发展业务;第四,利用赛事资源的相对垄断和众多体育类的知识产权做大做强的企业,如中体产业等。其实还有一类与投资地产有关系的类似体育中介公司,实际上是操纵地产开发的公司,这就是一直以来某些公司推崇的“体育地产”概念的运营模式,在这不一一列举了。
从上述所列举的一些代表性的企业中,我们基本可以梳理出我国目前中介公司的成长脉络,第一类是国际赛事和运动员资源的拥有者,这些企业有着多年体育赛事运营的专业经验;第二类是具有政府背景的资本或地方资源的拥有者;第三类是具有强势传媒资源的拥有者。这其中,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业务领域的延伸公司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也是中国特色在体育竞赛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的一个基本现状。
由于我国体育竞赛产业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即使某些具有资源和国企背景的经纪公司,仍须凭借专业的赛事运营管理人才的智慧,既要顺应体制又要适应体制,逐步完善体育赛事市场。
各城市不断举办体育赛事,为这些公司提供了运作平台,比如前文提到的几场即将举办的比赛,其中,武汉的汤尤杯由武汉体育中心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作、2012年7月在鸟巢上演的圣殿杯(曼城VS阿森纳)由北京中奥延旭国际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负责运作、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由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体育中介业让体育竞赛业更加职业化、商业化、规范化,体育竞赛业则促使体育中介业更加专业、成熟。目前,我国有影响力的体育中介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其中排在前12位中的11家都集中在北京,而体育中介企业大多是直接围着市场需求而生长与发展,支持体育中介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体育传媒与赛事资源大都集中在北京,这也是北京市体育中介快速发展的关键。全国竞赛产业的龙头城市当属北京市,这一点也说明竞赛产业与城市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以及城市发展战略是正相关关系。北京打造国际体育大都市,同样是一种品牌营销战略,目的还是促进整个城市在国际大都市中竞争优势的提升。
(三)城市体育场馆的战略布局
随着国际赛事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各个城市因为举办大型的单一或综合型的体育赛事都纷纷建造了各类单项或综合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体育场馆既是一个城市体育赛事的空间载体,也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载体,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城市的商业集聚区,在城市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成为该城市代表性的符号。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满足城市人群观赏赛事、文化娱乐节目、会议展览等城市重大活动的需要,还成为城市居民健身、购物、休闲等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现代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科技、城市教育、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等城市发展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
根据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一共进行了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普查时间分别为1974年、1983年、1988年、1996年和2004年,全国大型体育场馆5680个、室内体育场地55678个、室外体育场地485818个,共计547176个。据了解,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场地分布最多的为广东省,共计77589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其中标准场地58071个,非标准场地19518个。体育场地分布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共有1057个,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12%,其中标准场地721个,非标准场地336个。我国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自2004年之后,济南全运会、北京奥运会(辐射山东青岛、天津、秦皇岛市)、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昌城市运动会、合肥全国体育大会、沈阳全运会以及即将于2014年举办的南京青奥会等都为举办国内和国际大赛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和国内大赛筹建了一大批大型体育场馆,城市实际建造的大型场馆的数据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的调查数据。例如,北京奥运会共使用了37个比赛场馆(32个在北京)和59个训练馆,其中11个新建场馆。广东省审计厅发布,广州亚运会新建场馆15个、改扩建场馆63个,共计78个场馆(含备用场馆),以及新建1个开闭幕式场地。广州亚残运会场馆建设投资主要用于部分亚运会场馆无障碍设施改造,场馆建设费用总投资72.48亿元。深圳市审计局发布,深圳大运会共使用63个场馆,其中政府投资新建、改(扩)建及临时搭建场馆61个,企业投资新建场馆1个,企业现有场馆1个。场馆建设支出共计75.20亿元。政府投资建设的61个场馆计划总投资66.11亿元,实际支出58.06亿元。其中:新建场馆20个,支出52.80亿元;改(扩)建场馆31个,支出4.29亿元;临时搭建场馆10个,支出0.97亿元。而企业投资新建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尚未完成项目决算,按大运会实际使用场馆分摊的项目概算17.14亿元计入大运会支出总额。而与大运会赛事直接相关的配套设施、专项设备、场馆室外工程、场馆周边灯光与绿化工程等项目共26个,计划投资总额22.98亿元,实际支出19.86亿元。全运会给山东留下了可以媲美奥运的比赛场馆,一共新建、改建了130个体育场馆(新建42个,改造88个)。江西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一场两馆”:“一场”为可容纳五万观众的主体育场;“两馆”为跳水游泳馆、球类馆。首期工程投资约为7.5244亿元。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是“一场四馆”,即主体育场、体育馆、跳水游泳馆、网球馆、综合比赛训练馆,总投资约15.77亿元。
我国各个城市的场馆建设费用主要来源于市财政拨款,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的布局中缺少城市整体规划意识,一届政府一种举措,场馆建设和布局只考虑眼前,缺少考虑后续适应相应场馆的大型赛事、文艺活动、展览活动等内容的配套以及城市居民的使用便利,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应对策也相对滞后,同时场馆运营的专业经营人才相对缺失,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各类城市举办完大赛之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即使有报道称鸟巢和水立方运营中没有出现负数,没有拖整个集团(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后腿,但那是在没有考虑前期投入的情况下,所以不具有说服力。当然,很多场馆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体育场馆发展的经验之路。例如,上海国际赛车场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成为集高端赛车赛事、车商实验、跑车聚会、品牌发布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活动场所。除了一年中100天左右必要的维护时间,其他260多天,各种活动和赛事的安排已经达到饱和状态。2011年,一汽大众旗下的奥迪品牌正式冠名上海国际赛车场,冠名期为5年。由此,上海国际赛车厂开始启用“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的名称。这是世界顶级F1赛车场首次尝试商业品牌冠名,而上海赛场的收支开始有了盈余,至于投入与产出比,上海市政府一直未有翔实的数据公布(业内人士分析,上赛场依然没有把前期投入计算在内)。全国其他各个城市的体育场馆也同样没有公布过任何投入与产出比数据,所以,目前我国如此规模的场馆建设费用的投入一直是一种模糊状态。
在未来的场馆建设中,各个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该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进行综合考虑:第一,场馆建设的具体位置要方便城市居民健身、观赏赛事,方便文艺节目、城市会展的举办;第二,不在脱离高校和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建只为赛事服务的场馆群,这样既容易造成城市居民观赛不便,又为以后经营带来困难;第三,避免建造大而单一的场馆,增加维护费,利用率又低,目前国外的城市建造场馆都是以多功能为主体;第四,场馆建设要符合城市的人文环境,为内容生产服务,避免建成后无米下锅,空置时间过长;第五,要符合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竞赛产业相配套,做到持续发展;第六,场馆的最初设计与规划需要考虑其自身的商业运营空间,创造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场馆,既要适应市场需要,又要为城市商业集聚区的打造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七,场馆须与酒店、商场、城市休闲环境整体配套设计,不留经营死角;第八,城市场馆投入需要财政与社会集资相结合的道路,为赛事结束后交付社会上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创造条件,减轻大赛后城市财政负担和经营管理的困惑;第九,建议根据目前我国城市财政的主要收入很多是源于土地的开发的现状,如果能将场馆建设与当地的商业或房地产实施联动,不仅可以减少城市财政的压力,还可以实现双赢;第十,各地政府要相信社会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合理经营管理好国有资产,让其增值并服务好城市居民才是最重要的。上述十点建议仅仅是框架建议,供城市管理者参考。其实,城市场馆从投资到后来的经营管理都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城市管理者可以引以为鉴(见表2-12、2-13)。
表2-12 国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表2-13 国内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其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城市管理者已经开始采用国际上一些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比如,五棵松体育馆已经交付社会上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进行运营管理,万事达卡已经冠名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更名为万事达中心。上海世博文化中心更名为上海奔驰文化中心、宁波体育馆更名为宁波雅戈尔体育馆、上海国际赛车场被奥迪冠名等,这都是鲜活的实例。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体育场馆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体育场馆是城市地标性建筑,为城市的商业集聚区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操作。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要和城市自己的俱乐部、固定的联赛落地、能够拥有可持续的国际赛事落户本市等相结合,才可以让场馆业的持续经营成为可能,这都是城市管理者在场馆建设之前需要进行战略思考和计划的问题。政府在引进赛事和修建场馆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考虑市场容量、城市商业区、居民区、高校集聚区等各类现成的配套环境,还要考虑所建场馆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是否具有后续的生产资料,如果只为单一的赛事做一锤子买卖,大兴土木建设场馆,那么在城市经济无法提供后续补给的时候,场馆也就必然成为城市管理者的经济负担,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将原有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劣势,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所以,一个城市的场馆建设必然与城市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同时是一个城市发展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城市赛事缔造城市人文动态景观
城市体育场馆既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市商业休闲的集聚区,也是体育赛事的空间载体,并且共同形成一个城市动态的人文景观。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风光,策划、设计、组合相关产品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城市旅游产业、体育竞赛产业、传媒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领域。每年的北京中网公开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海的F1、上海大师杯、成都的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环海南岛自行车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都为城市制造了吸引游客的动态人文景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国内游客,为所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亮点。
城市如何借助体育赛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样是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发展战略中需要考虑的。在国外,体育旅游已是较为成熟的产业,例如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每年的6月底至7月初,全球的眼光都在温布尔顿,全球各地的游客前往观赛。同样的事例不断在全世界各地上演,如表2-14。
表2-14 部分国家及城市赛事带动旅游情况
维多利亚和墨尔本旅游的发展大都得益于该城市良好的体育、住宿、旅游设施和完备的内外交通基础设施。英国谢菲尔德、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意大利都灵以及我国哈尔滨等城市都将体育赛事与旅游结合,发展体育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圣莫里兹(ST. moritz)1928年和1948年两度举办冬奥会,被誉为冬季运动的发源地,因斯布鲁克在1964年和1976年举办两次冬奥会,冬季的冰雪美景和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使它成为四季旅游胜地。它们将体育纳入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赛事的举办,将城市发展成观光旅游与体育休闲度假的旅游城市。
我国除一线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在借助体育赛事营造城市发展战略方面,也有不错的举措。仅以我国北方的城市秦皇岛为例,其城市定位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其战略目标是充分利用其海洋、沙滩等资源,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北戴河地区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它同时将其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体育结合,如在北戴河新区即将建一个占地20公顷的综合训练馆,其定位是文化旅游、休闲体育产业,同时,还将打造一些高端项目,比如游艇俱乐部、高尔夫项目,以此带动相关消费。
此外,秦皇岛拥有包括中国第一个帆船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的篮球学校和足球学校等在内的省级以上训练基地7个。依托于自然资源创造的城市竞争优势,秦皇岛还积极承办国际级赛事以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秦皇岛作为协办城市承担了足球项目的比赛,2012年5月,承办了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这些都是秦皇岛城市发展战略顺利推行的利好因素。
《深圳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将盐田区建设成为优美的滨海旅游区和高品位的人文生态城区,重点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规划期重点发展沙头角、东部华侨城和大小梅沙等片区,重点推进沙头角服装设计基地及大小梅沙滨海旅游区项目。将龙岗区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东岸最具现代化气息、生态环境优美的文体休闲旅游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印刷业、体育休闲文化旅游业和高端工艺美术业。
这些城市在制订战略规划时,将体育竞赛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注重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以此带动城市发展。
体育竞赛产业与旅游产业有着先天的高契合度,赛事作为城市营销的载体,在其传播过程中也承载了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人说,奥运会就是奉献给世人的有关举办城市的旅游日志,16天的游记,甚至可以创造出16年的辉煌。赛事因为美丽的风景而更加鲜活,美丽的风景也因为体育赛事变得更加生动,城市也因此更加美好。
四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体育竞赛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在上文中,我们比较清晰地探讨了体育竞赛业与城市场馆业、旅游业以及与竞赛业相关的体育中介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对我国一些城市场馆业和体育中介做了一定的剖析。其中我们也能看到我国有些一线城市这类企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整体发展的一致性。对一个城市战略发展的评价,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对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评价,具体讲是对一个城市产业链或者说是企业群战略发展的评价。
波特认为,分析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产业”,而产业是由一群企业以产品生产或劳务服务直接进行竞争。波特说,“在城市竞争优势对产业的关系中,第四个关键要素就是企业”。“站在竞争最前沿的,是企业而不是城市”,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同样实用。所以一个城市的体育竞赛产品的生产企业与策划、组织、运营、推广、广告、体育电视节目的制作等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体育竞赛产业链或者说是竞赛企业集群,竞赛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企业集群共同完成,而这个企业集群中的每一类企业的战略、结构以及相关同业的强弱,都将决定着所在城市体育竞赛产业的竞争能力。
一个城市某个行业中企业的优势,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特点所在,如晋江的运动服装生产企业的集聚,便突出了一个地级城市的城市特点。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角逐的主角,企业不只在一个城市内发展、在一国内发展,还各自有一套全球竞争战略,可以进驻多个国家,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如果忽略了这样的行业强势,势必失去这个城市唯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第一家可口可乐公司打进中国市场到欧美及日韩其他企业及产品的全面进入,我们已经充分看到产品背后的企业优势和产品背后的文化倾入,而体育竞赛产业在这方面显然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比如,一个城市拥有一个优质的国际赛事资源,就有利于带动一批本市的体育文化创意企业、城市场馆业,继而繁荣以场馆为核心的商业集聚区、吸引优质的专业人才甚至达到吸引其他优势传媒企业的关注与投入的目的等。所以“站在竞争最为前沿的,是企业而不是城市”。
因此,了解一个城市的体育竞赛文化产业,必须了解该城市的企业如何创造、保持它的竞争优势,才能明白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在。一个企业的成功也许不能全面提升城市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具有一群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那么聚合起来就能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城市竞争就是企业集合体的竞争,所以城市发展战略要考虑企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通常都会将招商引资、吸引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落户本市以及培育本地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内容,并创造条件来促进企业发展。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选择300家以上重点企业,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级规模企业”,当然扶植中小企业以及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我们的企业才会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基础,拥有强大的企业才能够拥有有竞争力的城市,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具有竞争力。所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城市政策都应该将培育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作为重点。企业发展的环境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环境,也同样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 22号)提到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
那么,一个城市的体育竞赛产品的生产企业、体育传媒产品的生产企业及相关生产企业该如何制定战略、结构以及如何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竞争优势呢?企业战略是指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企业战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根据波特的钻石体系,企业战略需要根据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府政策、机会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制定;企业结构旨在通过对企业内部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的有效合理的组织,达到共同目的,强调企业的内部机制,需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同业竞争指的则是关联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突出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战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体育赛事、体育传媒、城市、市场四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本章所探讨的则是赛事与城市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赛事”,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赛事产品,这个产品同一切有形产品一样,可以引进,可以自己生产;另一个是赛事产品的生产企业。因为企业是国际市场进行角逐的主角,站在城市之前的是企业,而不是城市本身。所以说城市的企业集群优势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之一。本章重点分析体育竞赛产业群中企业战略与结构的制定,以及体育赛事产品生产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即同业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这里的体育赛事企业,包括直接生产产品的生产企业及其相关生产企业,比如与中超相关的企业、CBA的生产企业、英超的生产企业等相关企业。
(一)体育竞赛企业的战略与结构
体育赛事企业战略制定首先要关注的生产要素:①专业的策划、生产、经营、管理人才;②整体的生产成本,包括国际赛事产品的权利租金、选手邀请费用、赛事所需要的奖金、交通食宿、生产企业的基础管理运营费用、预计先期的推广费用等,也就是预先需要投入的资本;③资金回收的市场预测,包括作为该赛事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所能获得的赞助收入、票房收入、政府资金可支持的力度等资金回收的市场分析;④优秀的国际、国内的可参赛选手是赛事企业必要的生产资料;⑤赛事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这里包括交通、通信、场馆、酒店等生产大型和中型赛事产品的硬件条件;⑥某些赛事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比如帆船、赛艇、马术、汽车拉力赛等(帆船、赛艇赛事产品生产需要有合适的水域,马术系列赛事产品等需要各类可以参赛的马匹和场地); ⑦城市管理者的理念——这一点在我国各类城市生产赛事产品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主管机构是否可以免去赛事产品的管理费,当地政策是否可以降低赛事使用场馆的费用等;⑧该产品国内、国际强势媒体的关注度等。上述八点是生产赛事产品企业以及城市必须考虑的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此外,体育竞赛企业战略的制定还要了解当前的竞赛产品市场需求和发展潜质。这一需求在国内市场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城市原有的文化体系与该产品是否能够相融,这里指的是一个城市居民历史与现代文化体系的接纳度;二是该城市的经济基础,这里包括城市企业集群所具备的实力和政府的财政状况;三是城市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所制定的相关城市发展战略。
最后,体育竞赛产品生产企业战略的制定还要兼顾相关产业特别是体育传媒产业群中的各类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支持力度。一个城市或者是相关产业集群中的关键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体育赛事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甚至是生存问题。体育传媒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场馆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博彩业等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而属于体育竞赛产业或者说与之相关的体育赛事企业群的竞争优势的建立自然离不开这些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基础性支持。作为一个体育竞赛产品生产企业,在我国生存的必要条件除了与相应国际赛事的单项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各个管理中心达成可以获取优秀运动员这一必备的生产资料以及拥有专业的组织运营管理团队之外,假如你还不具备达到奥运会、足球世界杯、欧洲杯、NBA、世界锦标赛、亚运会以及国际顶级单项赛事等获得本市居民欢迎的优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你就必须与强势传媒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体育竞赛产业发展还比较幼稚,票房收入、版权销售市场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媒体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体育竞赛产品市场比较好的主要还是国际高端的赛事产品,还是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为辅的生产方式,比如每年举办的“北京中网公开赛”、上海的“大师杯”和“F1方程式赛车”、“成都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等;自主生产的产品如“中超”“CBA”“乒超”“全国排球联赛”等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基本都是政府与国企投入为主、社会上民企合作为辅,单一社会企业或者说民企独立生产的产品与销售大都不尽如人意,生产过程也是举步维艰。
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包括竞赛产业在内)收入预计占各国GDP的2% ~4%。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易剑东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获取的著名研究机构Plunkett Research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体育产业产值达4411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的3.05%。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年这两个数字下降到4350亿美元和2.88%。但是,这依然无法否定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是汽车产业的2倍和电影产业的7倍。
美国四大联赛与欧洲五大联赛及其俱乐部的成功运作是有目共睹的,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是国际各个城市都极为关注的产品。这些联盟及其俱乐部在探寻市场需求、与城市的合作以及寻求与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合作方面,一旦落地某个城市并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很快会带动整个产业在该城市的发展,如NBA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所举办的季前赛都是为了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实施的战略计划,这些企业以及它们的营销手段已经成为当今职业体育的典范。
联赛最大的特点:首先是赛事的连续性;其次是地域性。而联赛俱乐部则是联赛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也是联赛产品的核心资源。俱乐部作为体育竞赛产业中的核心生产模式,是竞赛产品生产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一个俱乐部就是一个企业,其核心产品就是一支优秀的球队或选手,其是赛事产品生产环节的组装阶段,此外,俱乐部还生产出众多与赛事配套的相关延伸或衍生产品,比如运动员、俱乐部品牌的服装、各类纪念品和各类贴牌产品等(见图2-5)。
图2-5 联赛生产运营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成功的联赛俱乐部均出自美国的四大职业联赛、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等,其发展历史都在百年左右。竞赛产业能够形成城市的企业集群,对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俱乐部作为竞赛产业生产产品的企业之一,是城市竞赛产业链中的关键环,一个城市俱乐部在联赛中的影响力,同样会影响到城市的品牌价值。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在城市企业集群中俱乐部企业的价值,分析其对城市的影响。
1.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及其俱乐部
2010年,NFL收入达到78亿美元,每个俱乐部球队的平均价值达到10亿美元。不仅《福布斯》把超级碗评为世界第一赛事,超过了世界杯;2006年世界杯前后,英国的《经济学人》也发表文章,说美国橄榄球联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联盟,超过任何欧洲的足球联盟。这些媒体的高度评价从一个侧面说明橄榄球联盟代表着竞争社会中的成功模式之一。NFL的成功与它的战略和结构以及同业竞争是相关的,通过了解NFL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壮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断出现其他橄榄球联盟与之竞争,而且俱乐部的数量也是一变再变,俱乐部成员也是进进出出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迅猛发展,这与其自身战略目标和结构有关,也与整个市场环境有关(如电视媒体的发展等),还与各个组织相互竞争有关,这些都对NFL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影响。NFL在80年后适时提出战略目标——“让整个世界的人,让下个世纪的人都知道美式橄榄球的乐趣”,通过大力利用媒介、举办活动、建立与最终消费者——球迷的快速反应机制等进行品牌造势和公共关系传播的同时,注重与球迷的沟通,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达成双向沟通原则,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塑造品牌形象和组织形象,从而达到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
目前NFL拥有32支俱乐部,每支俱乐部的战略与结构以及所面临的同业竞争促使其提升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所在城市的竞争优势。例如NFL新英格兰爱国者队(New England Patriots)成立于1960年,位于马赛诸塞州福克斯堡。一个城市有这样一支俱乐部会产生怎样的价值呢,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部。根据爱国者提出“建立和维持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最有价值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战略目标,于2002年启用新建的体育场馆——吉列体育场,可容纳68000多名观众、16500个停车位和1000多个电视屏幕,比尔·比利奇克担任主教练,现任主席、总执行官罗伯特-卡夫负责对整个赛事进行运营管理,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引和满足球迷,采取了一系列的球迷互动以及球迷服务措施,同时跟媒体、赞助商及其他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设置了完备的组织机构:最上层是董事会,公司事务由总裁管理运营,下设有球员招募部、橄榄球运营部、装备部、球员培训部、医疗部、影视部、行政部、广播产品部、社团与社区事务部、吉利体育馆运营部、财务部、食品饮料部、人力资源部、信息技术部、法务部、媒体关系部、爱国者啦啦队、爱国者队周刊与爱国者队网站、产品运营部、营销部、大型活动部、票务运营部等多个部门。可见一个俱乐部本身就能形成一个城市的企业集群。为了俱乐部的发展,总裁卡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容纳68000观众的吉列体育场,上座率几乎达到100%。200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第三,获得了最有价值的俱乐部和“最佳运动队”的称号,2010年价值为14亿美元,被体育界和商业界誉为成功运作的典范。爱国者队的成功给城市福克斯堡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2.休斯顿火箭俱乐部的中国战略
提起休斯顿,人们特别是中国人马上想到的是NBA休斯顿火箭俱乐部,想到休斯顿火箭,一定想到姚明,姚明让中国人快速知道了休斯顿这座曾经在中国默默无闻的美国能源城市。但是,一个篮球俱乐部让中国乃至亚洲关注了这座城市,休斯顿城市的影响力也由此辉煌了一把。
2002年,姚明加盟NBA的火箭队,这个2.26米的小巨人带给火箭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回报。这就是商业,交易。在中国球迷的心中,拥有了姚明后的火箭队及休斯顿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都不可小觑。福布斯杂志2007年12月最新公布的年度NBA各球队财富榜中,休斯顿火箭队的商业价值攀升至4.62亿美元,是其购买姚明价格的5倍还多,其成为NBA最值钱的球队之一。2007年11月9日,休斯顿火箭队对雄鹿队的一场比赛创造了中国19家电视台、两家互联网站直播的盛况,2.5亿中国观众关注了这场比赛,因为易建联加盟了雄鹿队,这是一场姚明对易建联的“中国德比”之战。因为火箭队有了姚明,中国人几乎把NBA的火箭队当成了主队,CCTV-5在排播NBA赛事转播计划中,也是逢火箭队必排。中国人的自豪感从来没有这样高涨,无论是火箭队还是雄鹿队甚至是NBA,获得更多的是金钱,各取所需。央视及全媒体的大力吹捧,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无数真球迷和伪球迷的高度关注,而这一切,都为中国企业进军NBA做好了前期铺垫——蒙牛、燕京、海尔、方正、青岛啤酒等相继涌入NBA阵营。NBA的各级球星也纷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被疯狂的中国球迷包围,甚至李宁也热血沸腾地把“大鲨鱼”请进中国。各家媒体、各级城市、各类企业真是忙得好不热闹。一家俱乐部企业用姚明撬动了中国市场,NBA多家俱乐部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也联动了中国的各类体育传媒、体育经纪公司、体育广告公司、体育制作公司等。在市场的作用下,NBA迅速形成一张无形的商业网络,横扫着中国各个“幸运”城市!
3.城市营销战略与体育竞赛产业
除了上述直接提供赛事产品的联盟及其俱乐部外,还有一类从事赛事运营的企业。在我国,随着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这类企业不断涌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城市营销是城市管理者的工具,是实现城市管理总体目标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的工具,就如同产品营销一样,城市是一系列产品的集合体,《体育与城市营销》的作者里奥·艾瑞克·亚历山大提到“一个城市要具备吸引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提供体育设施”。他认为体育设施是构成一个魅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潜在顾客展现城市魅力的工具,在城市对外营销过程中很有帮助。
亚历山大对巴塞罗那、赫尔辛基、鹿特丹、都灵以及曼彻斯特五个城市的体育赛事营销经验的研究所涉及的话题包括:①体育赛事与魅力城市;②体育赛事、场馆、俱乐部的地位;③体育赛事在品牌营销和差异化营销中的作用;④举办大型赛事对城市改造的催化作用;⑤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最后,亚历山大得出了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组织才能的要求以及组织能力的构成要素的框架,如图2-6、2-7所示。
图2-6 赛事与城市营销组织才能的要求
根据亚历山大的组织才能分析,再对应波特的“钻石理论”,我们就会对体育竞赛企业的战略和结构更加清楚,体育竞赛能够作为城市营销的有效工具,除了其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外,更是创造魅力城市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产业,其庞大的结构涉及的不只是一个赛事的组织者即竞赛企业的自身战略与结构,因为一方面中介机构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另一方面各类赛事会涉及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国际、国内营销,法律法规,赞助计划以及各方利益的平衡等都将影响竞赛企业的战略与结构。
虽然我们分析了大量的赛事与城市营销案例,充分证明了赛事对城市营销所产生的巨大功效,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一个赛事所需要的企业群的合作或者忽略了大型赛事所需要的组织能力,我们依然无法明确具有持续性主办和承办大型赛事所需要的组织才能,这一点也说明波特在其钻石理论体系中强调一个企业的或一个企业群的竞争优势的条件之一就是其企业的战略与结构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所以,采用体育赛事作为城市营销战略也同样需要把握作为一个赛事企业群的整体战略与结构整体优势。
图2-7 组织能力的构成要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竞赛产业与国际同行业中的产业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竞赛的产业化程度还是较低。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体育产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52%。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但是这也说明我国城市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体育培训以及体育健身业三方面,城市体育竞赛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甚至有业内人士放话称“我国城市根本没有体育竞赛产业”,基本处于“体育事业”或者说是“计划经济的核,市场经济的壳”,原因是作为竞赛产业主体生产资料的运动员完全属于事业体制控制,符合市场模式的企业化操作模式依然有些理想化,竞赛产业与体育用品企业相比较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也正是如此,大量赛事资源的市场能量尚未开始释放,我国赛事产业发展的空间及潜力巨大。
对在我国各个城市市场化程度尚不完善的竞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如果按照波特所建立的“钻石体系”中的各个要素来整体考虑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无疑能够得到一个有益的参考。城市经济和人文环境会对体育赛事的生产与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城市的体育竞赛产品生产企业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也可以成为对波特钻石体系理论在中国城市市场实用性的检验。但是,无论如何,对城市企业如何提升其竞争优势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些要素,企业生产出适合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易于传播的赛事产品,以吸引赞助商企业的关注,满足城市居民消费赛事产品的需求,并尽可能争取到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合作等来制定相适应的战略目标,对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有益的。
NBA、NFL、英超、中超、CBA等优质的联赛俱乐部,对城市的影响力和具有的竞争力都是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而看似简单的俱乐部在一个城市中实际上几乎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群,同样,一个优质的赛事也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的企业群,这就是竞赛产业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正如欧美学者所说,职业联赛俱乐部与赛事的成功举办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政治资本,而职业联赛俱乐部与赛事是城市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二)同业竞争不可忽视
波特认为,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集中在某一城市或区域时,一群企业相互竞争,对地方产生的贡献会大大高于没有竞争的单一企业的贡献。一群企业彼此激烈竞争,往往会带动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市场信息的流通,而相关科技与专业人力资源也会快速发展。企业因为害怕落后,必然会单独或以同业工会的方式进行专业条件的投资。企业竞争也会带动当地学校和大学开设专业的课程,政府也会投资支持设立学校和培训中心、出版专业的期刊、建立市场情报组织等。
波特还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波特说:“从钻石体系来看,同业竞争并不亚于创造生产要素、发展供应商体系,以及高水准、挑剔的市场需求等。在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静态的效率,而是企业的竞争活动。”这一观点在我国各个城市企业集群发展中已经得以证实,最具代表性的如北京的传媒企业集群、中网所带动的网球培训业、网球中介业、网球广告业,上海F1赛事带来一系列赛车相关企业之争,晋江运动服装企业之间的角逐等。城市体育竞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竞赛产品的同质竞争,还体现在一系列相关配套企业之间的竞争,比如,中介业的竞争、广告业的竞争、传媒业的版权之争、联盟俱乐部与俱乐部之争、消费人群之争、政府资源之争等;不同项目之间还存在着联盟与联盟之间的竞争,如中超与CBA之间的竞争、美国四大联盟(NFL、MLB、NBA、NHL)的竞争;同一项目不同赛事之间的竞争,如欧洲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西甲、法甲)之间的竞争、四大网球公开赛之间的竞争等。这些竞争促进了体育赛事企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要求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具有竞争能力及适应竞争的强大结构。企业的竞争实际上也是承办城市之间的竞争,在竞赛产业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企业之争也提升了城市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国家的竞争优势。
一个城市单一竞赛产品的市场竞争同样波及体育传媒产业的竞争,我们以NFL为例。美国棒球联盟MLB自1896年成立以来,在全面竞赛企业中一直占有竞争优势。而当NFL成立之后,两个赛事联盟之间的角逐便拉开了序幕,NFL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首先从球迷市场的培养开始,为了让观众养成观赏习惯,于1939年与电视台NBC合作,进行了第一次电视直播,仅这一年的球迷人数就达到了107万,超越了MLB。NFL市场火爆之后,1946~1966年又出现了两个强有力的橄榄球赛事竞争对手:一个是全美橄榄球联合会(AAFC);另一个是美国橄榄球联盟(AFL)。最后,通过与国会沟通,NFL进行政府公关而合并了AFL。竞合的结果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企业,那就是NFL。联盟与联盟之间的竞争促使NFL策划和吸纳了更多有利于职业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公关活动,如继续与电视台合作、各俱乐部利用地理归属感、参加社区活动、进行慈善活动等,至1964年,已经有41%的体育迷把职业橄榄球选为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同样,MLB、NBA、NHL也在快速发展。
自NFL与AFL合并后,职业橄榄球进入超级碗时代。NFL与电视媒体的合作渐入佳境。1970年,自国会批准合并后,NFL立即以950万美元把两个联盟的冠军对抗赛四年的转播权卖给了CBS和NBC,并且开播了混合运动与娱乐的周一夜赛。同时,NFL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公关体制来服务媒体,包括比赛采访的申请、为媒体提供采访便利、提供官方信息(如媒体指南与年册等)。NFL利用媒体巩固了美国顶尖运动和精英运动的地位。
NFL不断扩充至新的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一系列在美国之外的国际地点举行的季前表演赛,称为美国杯。1991年,成立了美式橄榄球世界联盟(即为现今的欧洲美式橄榄球联盟)。2005年在墨西哥举行例行赛,并打算在其他国家继续进行这样的比赛。同时,NFL向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国、中国等许多国家直播比赛,推广NFL品牌和赛事,并通过网络媒体等建立反馈机制,拓展全球市场。
一个强大的赛事联盟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而优秀的企业集群必然造就出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这就为NFL的32支俱乐部企业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反之一个联赛所有的32个俱乐部企业集群效应也为联赛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奠定基础,NFL的平台效应使其每个俱乐部企业的平均价值达到了10亿美元。并且联赛所具有的影响力,使得每个俱乐部企业的产品都渗透着不同的城市文化,代表着城市形象,制造着城市无与伦比的品牌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各个国家城市激烈角逐之际,一个城市俱乐部企业的竞争优势,无疑在城市间竞争、招商、品牌价值提升、城市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美国四大联盟(见表2-15)的竞争提升了美国的国家优势,这也是同业竞争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是美国体育产业居然可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11%的根源。
表2-15 美国四大联赛收入及俱乐部价值情况
欧洲五大联赛及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促使欧洲足球市场繁荣。根据2010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一项关于(足球)俱乐部“财富排行榜”的榜单(见表2-16),英格兰的曼彻斯特联队(曼联)俱乐部仍稳坐世界最具价值足球俱乐部排行榜第一的宝座,它是唯一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俱乐部,达22.3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曼联的价值增长了20%,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西班牙皇马俱乐部(其俱乐部价值为18.8亿美元),这意味着该英格兰俱乐部(曼联)连续八年蝉联最具价值足球俱乐部排行榜第一。
表2-16 福布斯公布最具价值的12大足球俱乐部
资料来源:2010年《福布斯》杂志。
皇马俱乐部的价值比2009年增长了29%,紧跟曼联。排名第三的是巴萨俱乐部,其价值增长幅度更大,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34%。一个城市俱乐部企业能够具有如此规模,对一个城市来讲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其价值本身。
其他还有五个英格兰的俱乐部出现在了排行榜的前12名中,分别是阿森纳、切尔西、利物浦、托特纳姆·热刺和曼城。虽然西班牙的两家俱乐部——皇马和巴萨分别排在了第二和第三名,但是进入排行榜的英格兰俱乐部还是多于其他国家的。德国(拜仁慕尼黑和沙尔克04)和意大利(AC米兰和尤文图斯)是该榜单中其他国家(俱乐部)的代表。每一个城市都因为拥有这么一家俱乐部企业而名声大振,享誉全球,这就是体育竞赛产业为其城市所创造的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福布斯》表示“曼联全球3300万的球迷帮助它成为最具价值的球队”,超过了MLB的纽约洋基俱乐部和NFL的达拉斯牛仔俱乐部的价值。曼联的首席执行官大卫·吉尔(David Gill)强调:“我们的收入有1/3来自比赛日、1/3来自商业收入,另外1/3来自电视转播收入。风险非常分散。商业收入利润很高,并且是长期的。”有报道称,鉴于股市行情的好转,该俱乐部有计划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格雷泽家族表示,将出售25% ~30%的俱乐部股份以换取大约6亿英镑(9.59亿美元)的资金,估计该俱乐部的价值会增长到32亿美元。曼联的成功与其面对的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这些强队与强队之间的竞争,不断培育和引进优秀球员,曼联共获得了19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1次英格兰足总杯冠军、4次英格兰联赛杯冠军(除了英格兰联赛杯冠军外,其他均是英格兰俱乐部的最高纪录)。在欧洲赛场上,共获得3次欧洲冠军杯冠军、1次优胜者杯冠军和1次欧洲超级杯冠军。另外,曼联的主场老特拉福德球场具有高贵、典雅与现代感的气质,在曼联球迷的心目中已经成为曼联永恒的象征。其整体的设计、讲究的座位、人性化的管理,开设博物馆并创新性的建立模拟演播室,观众戴上耳机麦克风,选一场曼联的经典赛事,制作自己的“现场解说评论”等,这就是曼联文化。除此之外,善于经营的曼联俱乐部还在老特拉福球场开了3个纪念品商场,其中最大的一家占地557.42平方米,它们经营的都是经过俱乐部官方授权的商品,品种不断推陈出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曼联俱乐部经营的精心程度。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品牌打造,曼联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俱乐部之一,也提升了曼彻斯特整座城市的竞争优势。
图2-8 2008~2009年曼联获得英超联赛的冠军
四大网球公开赛(简称四大满贯)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大网球公开赛在竞争战略上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对赛事做了不同的定位,如美网呈现的是纽约商业氛围的气息,澳网凸显墨尔本的激情,巴黎让法网充满着浪漫,伦敦的温网流淌着英伦高贵的血液。超越百年历史的赛事已经与所在城市融为一体,相濡以沫,四大赛事随处飘逸着城市悠久的韵味,传递着城市品牌的经典内涵,这就是竞赛产业所缔造出的百年辉煌与积淀,仅仅这一赛事产品便会让其他城市的竞争显得薄弱。
展开纽约的美网,便可嗅到这个城市的商业气息,一百多年的美网伴随这个城市一个多世纪。首届美网公开赛于1881年在罗得岛新港举行,1968年比赛移至纽约市皇后区森林山(Forest Hills)的西区网球俱乐部(West Side Tennis Club)举行,并于1978年从纽约森林山移至现今位于法拉盛草原公园的场地(USTA国家网球中心)。
美网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一项最赚钱的网球比赛。它在四大公开赛中商业化气息最浓,它们根据市场需求完全把美网当作商业活动来运作,使之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网球比赛,美国网协USTA每年的预算都超过1亿美元。美网由USTA负责,具有成功运营NFL背景的首席执行官阿伦·坎塔瑞安管理赛事运营,在激烈的竞争中,他制订了一系列竞争措施大大提高了美网的影响力与竞争力。通过对美网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一个赛事产品的营销过程,了解营销一个赛事产品所涉及的相关产业情况,由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一个赛事产品与一个城市的相关企业群之间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有所作为。
1.报道权买卖
美网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推广,美网的转播合同主要包括:ESPN和网球频道签订的6年有保障合同,金额达到1.4亿美元;从1968年开始转播美网公开赛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同样签订了为期6年至2011年的电视转播合同,合同金额达1.45亿美元。美网网络宣传的主要途径是美国公开赛官方网站,2008年美网的官网点击率、覆盖率都创造了历史新高。
2.名流汇聚与商业并举
美网每年都会邀请许多名人到现场观战,为美网造势,扩大其影响力,2008年则吸引了历年来最为庞大的明星阵容,涵盖了体育界、商业界、娱乐界、音乐界等,其中娱乐圈明星有威尔·法瑞尔、安妮·海瑟薇、卡梅隆·迪亚兹、托比·马奎尔、娜塔莉·波特曼、查理兹·塞隆、亚历克·鲍德温、金·卡特罗尔等超级大腕。而时尚圈则云集了包括时装大师拉尔夫·劳伦、“女魔头”安娜·温图尔、“家政女皇”玛莎·斯图尔特、超级名模娜奥米·坎贝尔等。至于商界名流则有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等。音乐界也有大师保罗·西蒙、《美国偶像》评委宝拉·阿布杜尔等名流。
美网男女单打冠名权、美网系列赛等以招商赞助的形式出售,但美网不会出售比赛场地的冠名权。为了在商战中取得最大效益,美网会将几乎所有参加美网的球星拉来造势。对比赛本身也是从细节入手,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与球迷的互动性,在美网转播期间,美国网球频道还会邀请观众与主持人一起评论比赛。
3.赛场与商场共赢
美网的中心赛场坐落于纽约的阿瑟·阿什中心球场,这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室外比赛网球场,占地182000平方米,拥有比赛场地33个,场地为硬球球场,它拥有22547个独立座位、90个豪华包厢、5个餐厅和2个球员休息室。在比赛期间,美网还有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供球迷娱乐,以刺激消费,例如各种高档餐馆、各种商店,球迷可以在那里购买美网限量版T恤或跟篮球一般大小的网球等产品。
4.巧定票价
美网的票价会根据需求指定最合理的价位,不仅能让富人观看,也能让普通民众欣赏精彩的比赛。在比赛期间,包括久负盛名的阿什球场的票价最低可至48美元,也有高至1万~6万美元的豪华套房,手持该门票,还可以漫步赛场去看其他比赛。这种根据消费水平不同而定价的策略有利于吸引各个阶层的网球爱好者,激发民众参与网球运动的热情,也有利于推广网球公开赛的品牌。
5.赛事推广与传媒联动
为了扩大知名度,各项公开赛事在开赛前,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强势宣传,包括电视媒体、网络、报纸等媒介。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各项公开赛事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各界名流来现场观看比赛。
6.“人性化”的赛事组织
美网的赛事组织者非常细心,很多安排都颇具人性化。例如,通向中心球场的手扶电梯赛前全部往上,而在比赛结束时便调整为全部往下。为了使洗手间在人流高峰时不出现拥挤,他们分别规定了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此外,赛事组织者还特别照顾残疾人,他们会在每个球场边上留位置给坐轮椅的人士。美国国家网球中心的网球部主任比尔·蒙特福德自豪地说:“每年的美网公开赛,世界各地的网球迷都会蜂拥而来,我们会在保卫、交通和服务等方面做出周详的安排。”
正是这一系列的措施与运营,据美国网协USTA发布的数据,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成为赛会公开赛40年历史中最为成功的一届赛事,在赛事收入、观众数、官方网站浏览量以及营业许可享受等方面均创造了历史峰值(见表2-17)。
表2-17 美网2008年数据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
无论是伦敦的温布尔顿小镇还是纽约、巴黎以及墨尔本这样的大都市,百年的网球赛事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球迷关注现代竞赛产业与传媒产业的“核反应”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一线城市的管理者以及专业人士首先感觉到了竞赛产业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间竞争的重要性,上海与北京的角逐在大型赛事活动中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北京的2008年奥运会、上海的F1、北京的中网公开赛、上海的大师杯等,中国两大都市在引进国际顶级赛事方面,角逐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奥运会,上海的市场经济在赛事运营与管理方面并不逊色于北京,但是由于北京的强势传媒地位,其所承办的赛事在推广方面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这就是我们在上文中所谈到的城市举办赛事的产业优势与政府资源优势。
2004年起,通过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中网体育推广有限公司的不断努力,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经过调整之后,男子赛事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和九站“1000分赛事”的十站“500分赛事”之一,女子赛事则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的四个钻石皇冠赛事之一(即皇冠赛A9赛事)。这样,中国网球公开赛在整体级别上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与印第安维尔斯公开赛、迈阿密公开赛和马德里公开赛并称“四大超级赛事”。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ATP1000赛事属世界职业男子网球协会于世界巡回赛中等级最高的ATP1000大师赛级别,全球仅在九座城市举行,亚洲范围内仅有上海这一站。作为全亚洲顶级的男子网球赛事,其规模和总奖金仅次于四大满贯赛,世界排名前20的选手全部强制参赛。此项赛事设立于2009年,此前,上海曾连续五年举办了ATP世界巡回赛的年终总决赛即原大师杯赛,但在2008年后举办地点不固定。
中网是女子网球最高级别的赛事,男子级别赛上,ATP将赛事分为ATP1000、ATP500、ATP250三个级别,中网男子属于第二个级别,而上海大师赛则是最高级别的赛事。中网号称自己为亚洲顶级的网球赛事,战略目标是成为第五大满贯赛事,而上海大师赛则被称为亚洲顶级的男子网球赛事,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男子网球赛事中举办最好的赛事,从其战略目标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都希望做最好的赛事(见表2-18)。
表2-18 中国网球公开赛与上海大师赛基本情况对比
为了达到这样的战略目标,两项赛事分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中网为了更好的发展,2009年将比赛场地由北京光彩网球中心搬迁到国家网球中心,其总建筑面积为26514平方米,共设置17块比赛场地,其中,中央赛场作为决赛场地,可容纳观众15000人,莲花球场可容纳观众10000人,映月球场可容纳观众4000人,1号球场可容纳观众2000人,2号平台有7块外围赛场地,另有练习场6块。而2009年,上海为迎接首次亚洲范围内唯一ATP1000大师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的举行,在拥有30649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个座位的圆形中央赛场的旗忠网球中心新建了拥有5000个座位的2号馆和1500个座位的3号馆,并对其他16块室外场地进行了改建,而且其可开启和关闭的钢结构顶棚,为世界首创。另外,2010年,在旗忠网球中心建立了美食天地及品牌天地建筑,取代了以往的临时帐篷。美食天地是一座3层建筑,更多更完备的餐饮设施不仅能为球迷和观众提供更高水平和质量的餐饮服务,还能为赞助商以及VIP提供一个更好的用餐环境和交流平台。品牌天地为一座两层的建筑,不仅让球迷观众更好地参与现场活动、观赏赞助商展示、购买赛事产品,还增加了休闲娱乐功能,设置了酒吧、咖啡吧等设施,让球迷和观众在观赛之余,更好地享受网球文化所营造的节日氛围。
此外,除了每年举行中网这样一个核心的赛事业务,中网公司全年还有一系列的在青少年、成人以及各类时尚人群当中开展的网球推广活动,还建设了中网名人网球俱乐部,形成了赛事和相关外延产业综合发展的局面。2004年WTA授予中网“年度最佳赛事”的奖励,2006年ATP授予中网“年度最佳媒体推广奖”, 2008年WTA又授予中网“五年贡献奖”。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媒体宣传和电视转播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2011年,国际电视的转播总时长是1440个小时。通过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中国网球公开赛覆盖了2.82亿的国际电视用户。在中国国内,电视转播的总时长是307个小时,加上1780万次的各种报道及网络传播,形成了中网特有的宣传价值。据统计,中网赛事媒体宣传总价值达28.9亿元。中网的成功举办和成功的商业运作是分不开的,赞助商的支持始终是办好赛事的动力。2010年,中网一共有37家赞助商。从2006年开始,赛事收入每年都以20% ~30%的速率增长。例如2006年,财务收入增长了29%, 2007年增长了24%, 2008年增长了13%, 2009年增长了31%, 2010年增长了12%, 2011年的财务收入增长了20%。通过举办赛事获得了两大资源:一是赛事资源,中网在国际网球界和中国网球界获得了很好的业界支持;二是中网的赛事团队获得了本土运营赛事的经验,锻炼了一批能够组织国际网球赛事的专业人才。
只有三年历史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从创办至201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年度最佳ATP世界巡回赛1000大师赛”。ATP总裁、执行主席布拉德·德拉维特说:“全世界有32个国家举办ATP巡回赛,每一个ATP巡回赛的赛事主办方都会赞叹上海的赛事,因为它真的很棒,就像一个标杆,而这恰恰印证了上海在这个网球世界中的地位。”很少有网球赛事像上海大师赛这样能为高排位种子选手提供独立更衣室;球员的休闲空间也有电影、游戏和无线上网多重娱乐;球员餐厅更是由米其林星级大厨主管。ATP董事会成员、上海大师赛主办方久事赛事的国际区域管理总监施成伟有着25年的赛事运作经验,在他看来,上海大师赛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拿球员餐厅来说,我们需要了解120位参赛球员不同的口味和需求,他们就是我们的顾客,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考虑顶尖球员,我们也考虑双打球员、低排位球员的需求,哪怕是一轮后就被淘汰的球员,我们同样一视同仁”。
“上海大师赛的举办也推动着中国青少年网球的发展,它一直在鼓励那些年轻球员,激励他们有朝一日参加这项顶级赛事”。在德拉维特看来,上海大师赛是中国网球未来发展的一个基点,它的影响力辐射着周边乃至整个中国的青少年网球赛事,“目前有上海、宁波等6站ATP挑战赛(青年球员参加的赛事),上海大师赛的存在也帮助了这些挑战赛在中国的发展”。
但是目前来看,这两个赛事还需要继续加强,例如在媒体推广上,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信息主要来自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票务网,而中国网球公开赛事的官网也是与其他媒体合作的网站,这两个网站的内容非常简陋。另外,上座率等问题始终是这两个赛事未能解决的大问题。
不管怎样,中网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与上海久事赛事管理公司两个公司在赛事的组织、经营等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两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促进了两项赛事不断创新和升级,提升了上海和北京的国际竞争优势,也符合上海与北京打造“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五 体育竞赛产业与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既是承载人的容器也自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服务人的精神生活。城市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发展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城市品牌营销的需求,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的需求和提供最佳人文环境的需求,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要确保其质量的高低,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经济、政策等优质的环境和拥有一个高附加值的品牌效应,这一切就自然会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城市管理者就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来考虑城市的发展。
体育竞赛产业的本源实际上就是游戏,当其作为一种产品提供给城市居民消费的时候,它生产出来的便是商品,从游戏到产品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从产品到商品是一个营销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现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的结果。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竞争前提首先是经济实力的角逐,而城市经济的水平则是企业的实力,现代城市的产业优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城市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体育竞赛产业必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中我们列举的大量事例充分阐释了竞赛产业作为一个城市的企业集群对一个城市所产生的战略效应,在此,我们可以梳理一下。
(一)城市品牌及文化的效用
美国营销学教授科特勒曾经说过,在剧烈变动和严峻的全球经济条件下,每个地区都需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来整合资源,使地区形成独特的风格或理念,以满足投资者、新企业以及游客的需要和期盼。佩吉和霍尔认为城市营销的概念是对城市管理与规划过程的自然延伸,公共管理者需要考虑市场营销背后城市的地位,尤其是在旅游和休闲市场中的位置,城市营销就是基于把城市当作产品来考虑潜在的消费者进行的营销与推广。
我认为在把城市当成一种商品来营销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其实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商品的集合体或者是一个商品集群,那么我们在考虑其营销手段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一种能够同时给予这个商品集群产生效果的营销和推广手段,使其达到最佳的销售效果。在上文大量的事例中,我们已经证实了现代竞赛产业是一个城市的企业集群,自身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又能够满足一个城市多种集合产品的营销与推广,同时能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为城市获取最佳的品牌营销效果。超越百年历史的伦敦的温网、纽约的美网、巴黎的法网、墨尔本的澳网四大网球公开赛的举办城市,以及巴塞罗那、赫尔辛基、曼彻斯特、鹿特丹、都灵、达拉斯、休斯顿、亚特兰大、米兰等城市对中国人而言跟赛事相连,提到这些城市的名字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电视屏幕上一场场经典的赛事、报纸杂志上一幅幅经典照片、互联网上球星的逸闻趣事,让我们的观众狂热的也是那里的赛事与球星。都灵让我们心动的是它那足球巨星的闪耀,尽管它是百年前菲亚特汽车的诞生地,但在如今,这些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无数个经典案例告诉我们,体育竞赛产业作为实现城市品牌与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助推器的功能,可以说已经无需赘述!
(二)城市企业群的集聚
道格拉斯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产业又是研究城市竞争优势时的基本单位”,当然我们关注的是能够形成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并且它们可以相互弥补与支持,也就是每一项产业都有与之相关的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并共同构成产业集群。体育竞赛产业便是这样一个可以形成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竞赛产业首先是一个项目集群,拥有众多的运动项目组合,每一个项目都独立形成一个企业群,项目与项目生产企业之间都具有共同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例如一个马术障碍赛所形成的相关产业包括马业、赛事管理企业、传媒产业、广告业、场馆业、政府等。同时还涉及舞美灯光、设计、策划、表演等多个领域,并与之共同构成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形成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而城市产业布局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头戏,产业规划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未来竞争力的强弱,体育竞赛产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重工业”,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是明智之举。
(三)城市商业区的形成
每一个城市承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便可以留下一个场馆群,每举办一次大型单项赛事便可以留下一个场馆中心。城市为竞赛产业提供了一个建筑群,而这些建筑群可以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历届全运会为每一个曾经举办过的城市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场馆群,每一个场馆群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新的商业集聚区——这就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新的商业集聚区形成的硬件基础。比如北京的工人体育场已经成为北京一个不夜城、青年人夜生活的乐园,而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场。假如我们能够在城市场馆规划过程中同步规划好场馆产业发展前景,那么,仅仅北京市巨大的场馆群就会为北京市形成多个商业新区,而无需增加更多的改建费用,这就是城市战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着城市场馆的规划问题。大型运动会之后,所建场馆功能过于单一、周边预留空间不足、配套商业环境缺失,场馆虽然集中了,却造成周边交通不便、人性化设计丧失,难以形成有效的商业环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2013年初,我去大庆考察,看到了一个新建的庞大的场馆群,周边还有很多的空地,场馆的功能显然很单一,没有看到整个场馆未来有多少可以符合该场馆的产品放在这里消费,周边也未看到可形成商业中心的配套设施。其实,一线城市场馆已经面临的问题,似乎可以用很多其他类的活动予以弥补,至少看起来也可以使这些场馆显得很忙碌,但是假如二线城市照搬一线城市场馆群的建设模式,恐怕除了留下“废墟”外,就是市财政的窘境了。
或许某些政府管理者或者决策者为了面子、为了政绩工程,或许是城市管理者或决策者的无知,或许是整个城市发展规划未把城市作为一个承载人的容器来考虑,结果就是耗资巨大的场馆群,一方面无法提供给城市居民日常的健身服务,另一方面却留给市财政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城市场馆功能的缺失,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一个值得城市管理者反思的问题。
(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
欧美包括日韩等的发达城市的GDP的60%是服务业所带来的,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也是一个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城市的服务业壮大了,这个城市的竞争优势也就会更加强大。《世界经济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2009年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0%,而我国只有43.4%,尽管我国的GDP总额比较高,经济发展态势也让国人确实自豪了很多——但是按人头算算,我们真的不高。所以城市产业转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已经不是城市管理中喊喊口号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予以实施。体育竞赛产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重工业”首先需要被列入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之中,因为,以竞赛产业为主线,以赛事产品生产为核心,便可形成体育中介企业群、体育传媒企业群、竞赛管理企业群、体育广告企业群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和支持企业群,而这些产业群又能带动延伸产业群的发展,直至最后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比如,一场赛事推出一场晚会,一场比赛带动一天的商业消费,一年的赛事带动了文艺晚会的市场、带动了周边的商业服务圈,而围绕这一系列的企业群也被带动起来,整个城市的第三产业也会被逐渐带动起来,其实,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只要做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者,上述这一切也自然比较容易实现。
(五)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农业无法造就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工业也无法造就一个适合人居的城市,只有第三产业才能让城市的人居环境得以更好地改善。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更多的需要精神生活,观赏、运动是一个城市居民最为基本的生活方式。一个城市必须为居民提供最为适宜人居的基本人文环境。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其他章节介绍。
在城市与体育产业竞争优势打造的过程中,“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极可能打破原本的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影响“钻石体系”各个关键要素本身的变化。城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协助支持等政策影响体育产业的生产要素。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影响体育竞赛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也影响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环境以及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者的形态。另一方面,城市政府本身也是体育赛事的需求者,体育赛事是其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之一。同时,政府的政策也受到“钻石体系”中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成败必须参照其他关键要素的状态加以考虑。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一个城市体育产业的竞争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体育竞赛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该城市所提供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四个关键环境因素及两个辅助环境因素(机会、政府)的共同作用,并通过反作用于这些环境因素影响城市的发展。
体育赛事产品生产、赛事报道权买卖及赛事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城市资本投入,而体育传媒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场馆业、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博彩业的城市中相关产业的完善会给体育竞赛业带来足够的支撑,并利用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彼此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城市的发展。
政府通过政策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微妙的、观念性的政策影响城市的竞争优势,而机遇的到来则极可能打破原本的状态,为体育竞赛产业和城市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模型(见图2-9)表示,它们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对城市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图2-9 体育竞赛与城市发展战略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