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瑞士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可持续协调发展是瑞士国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瑞士的城市化走了100多年,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增加,再加上有些地方受到洪水冲击,农村地区面临居住威胁。为了应对难以满足的居住需求,瑞士在1979年制定并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法案》。划定了建设用地、自然景观和保护区、交通和基础设施用地,所有建筑需要严格申请许可,用以大力保护农业用地。

在推进实施空间规划、协调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瑞士确立了三点基本原则:一是对大城市周围的住宅区建设进行统一安排,使其相互协调,节约用地;二是避免集中发展特大城市,避免居住用地的分散化,提倡集中与分散发展相结合;三是确保各城市之间交通和信息的畅通。在此原则基础上,形成国家在空间规划方面的四大策略:一是通过引导和协调,使城市空间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对城市郊区空间的管理,以更好地应对逆城市化的问题;三是特别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环境;四是顺应国际化的目标,注重与整个欧洲融为一体,整体考虑有关问题。

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瑞士制定了《联邦山区投资促进法》和“联邦经济更新地区促进政策”。瑞士非常重视保障空间规划实施的法制建设,其空间规划均具有法律效力,并且有相应的空间规划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空间规划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严格的生态环保法律是瑞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瑞士的环境保护立法相当完善且覆盖面广,分别从大气污染防治(空气污染防治、非电离辐射防治、噪音污染防治、震动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有机体污染防治、化学物质污染防治、废物处置、污染场地修复、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风景区保护、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对瑞士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目前瑞士共有9部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分别是:1876年《联邦森林检查团法》(1991年《联邦森林法》)、1877年《联邦水利工程检查团法》(1991年《联邦水利工程法》)、1925年《联邦狩猎法》(1986年全面修改)、1955年《联邦水保护法》(1971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了全面修改)、1966年《联邦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法》、1973年《联邦捕鱼法》(1991年全面修改)、1983年《联邦环境保护法》、1999年《联邦二氧化碳法》(2012年全面修改)、2003年《联邦基因技术法》。其中,《联邦环境保护法》是瑞士环境保护的基石。该法对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定、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关键领域进行了规定,包括污染物的排放及有害物质、微生物、废物(包括污染地的修复)和土壤处置。此外,该法对基本的环境保护措施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信息的公布、税收刺激以及机构的上诉权都进行了规定。除了对前期预防措施予以关注,该法对污染发生之后的修复工作以及违反相关规定产生的后果也进行了规定。

(三)回收资源是重要国策,发展循环经济是瑞士立国之本

早在半个世纪前,瑞士就将回收资源视为重要国策。虽然行政强制命令行之有效,但瑞士政府还是将更多引入经济手段作为污染防治改革的方向。引入经济手段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污染大,花钱多”的原则,使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环境保护置于其成本中,从而达到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瑞士政府对企业征收垃圾处理税、能源消费税等税种,这些收入的2/3都会被用于相应的环境项目,剩余的则被投入公共基金。

瑞士是世界上垃圾处理最有效、最彻底的国家之一,其资源回收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为了确保电子制品不造成污染环境,瑞士设立了废品回收税,该税收包括在电子制品的销售价格内。同时,瑞士政府明文规定企业只有在对自己生产的塑料瓶回收率达到75%以上后,才有资格广泛生产或使用塑料瓶。为了回收和充分利用废旧资源,瑞士政府因势利导地发展了一系列有关回收利用设备,不仅满足了国内需要,而且向许多国家出口。由于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瑞士为失业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仅过去5年就有2.15万人进入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工厂。

(四)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走高、精、尖产业技术路线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瑞士地处欧洲内陆,无一公里的海岸线,而且多山,耕地严重不足,矿产资源极度贫乏。瑞士在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就根据自身实际,绕开成本高的重化工业之路,重点发展以食品加工、钟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纺织业为主的工业,不仅成功规避了运输和资源匮乏的劣势,而且使整个主导产业群都和瑞士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构成所允许的技术进步路线相匹配,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工业化模式。

积极走高、精、尖产业技术路线。瑞士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将产业路线定位于高、精、尖,将产品的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和高品位上,往往只专注于一个或几个最具竞争力的细分产品的生产。如:尽管瑞士是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药品种类却相对集中于抗病毒药、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头孢类抗生素等特定领域,化工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特种化工领域,占比超过90%,产品的种类尽管超过3万种,但这些产品的全球年需求量仅为几吨或更少的产品;瑞士ABB公司的电站和输配电设备、迅达公司的电梯、苏拉和立达公司的纺织机械、法因图尔公司的万用冲床、阿奇夏米尔公司的电火花机床以及布勒公司的食品加工设备等都是国际同类产品中的精品;纺织服装工业主要以高档纱线和专业的面料为主,还有如圣加仑刺绣、苏黎世丝绸、薄纱、华达呢、蝉翼纱和巴里纱等特种纺织品,高级女式时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高科技面料分别占纺织行业的40%、30%和30%。

注重品牌培育和维护产品的优良信誉。瑞士对品牌和原产地标志的使用极为重视,如为了确保“瑞士”这个产地名称不致被滥用,瑞士钟表业者发起自律运动。1992年起,凡是对外宣称为“Swiss Made”者必须符合三要件,即一只表的机芯为瑞士制造,零件装配在瑞士完成,出厂前的最后检验也必须在瑞士,从根本上确保“Swiss Made”的声誉不致遭滥用而败坏。据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显示,瑞士就有劳力士、雀巢和swatch 3个品牌入列;此外还有维氏军刀,SIGG水壶,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伯爵、宝玑、欧米茄等手表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产品。

重视科研开发,积极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2008年,瑞士联邦政府的研发(R&D)花费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01%;在国内R&D上共花费了163亿瑞士法郎,其中研发(R&D)花费的73%来自私营企业的投入,24%来源于大学,而瑞士联邦政府和若干非营利性的私人组织的投入仅占3%;私营企业在国外共花费158亿瑞士法郎用于研发,略高于其在国内花费的120亿瑞士法郎。同时,瑞士还积极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近年来每年都申请专利80多项,10多年来成功孵化了近200个公司。瑞士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基础,吸引世界上不少著名的公司到瑞士设立各种研究中心。如美国巴特利研究所和IBM都在瑞士设立了研究中心。据统计数据显示,瑞士在2009年全球创新国家排名中名列第二,在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在全球科研机构质量排名中名列第一。

(五)采取就地城镇化模式,制定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城镇发展规划

瑞士农村的城镇化,其特点不是大城市化,而是就地城镇化,即将村庄、村镇改造成具有现代城市生活居住条件,改造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乡村变得美丽、舒适,适宜于居住、生活,供全体国民旅游、度假、居住等。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吸引城市市民,从而使农村居民结构发生变革。今天居住在瑞士乡村的居民除极少量为务农者外,其他主要是继承祖业(房地产)出租房屋者、在城市工作而在乡村购房或租房居住者、自由职业者、在城市退休后的老人等。农村的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但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将乡镇改成街道、将行政村改为“社区”,在管理意义上把“农民”变成“市民”,而是要真正地让农民市民化、非农业化。瑞士农民非农业化的最主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进程。首先在城乡大力发展零售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非农业化。其次是在管理体制上大胆改革。如取消户籍制度,让人口自由流动,农民能进城,市民可下乡;杜绝硬性将农民固定在本地的做法,改变农民只在本地非农业化就业的做法,转变所谓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观念;农民既可留在本地生活,也可就近进入周围城镇,更可迁徙至远方大城市,以主要从事非农行业为生。同时还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人的现代化才是城镇化和现代化最终完成的标志。

瑞士全国性的交通流向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主要是穿越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交通。城镇协调的基本目标和原则是把各个城市联成一个网络系统。其基本思路和做法如下:一是对大城市周围的住宅区建设进行统一安排,使其相互协调、节约用地;二是避免集中发展特大城市,避免居住用地的分散化,提倡集中发展与分散发展相结合;三是确保各城市之间交通和信息的畅通。

瑞士的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同旅游相结合,其建设布局和有关设施充分考虑了旅游服务的功能。同时,依靠旅游业发展推动了城镇化,建设了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如达沃斯小镇以会议旅游著名,天使堡小镇借助铁力士山滑雪和登山胜地扬名,阿彭策尔小镇以特色甜点和融汇东西方保健旅游吸引游客,巴得格拉斯小镇领先欧洲的温泉医疗旅游并通过趣味雕塑形成小镇特色,这些旅游小镇既是“景区”,又是城镇,全国城乡几乎变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大景区和大度假区。

(六)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是瑞士旅游业和谐发展的灵魂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当地居民,让当地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以人文本的理念,旅游资源的开发常常面临不可持续的尴尬境地。

在旅游交通等系列基础设施方面,注重便捷、安全。由铁路、邮政公共汽车、观光缆车和游船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覆盖了瑞士几乎所有城市和风景区(点)。列车发车、停车准时。无论列车、巴士还是缆车,往往采用大的玻璃窗户,保证游客在旅游途中能够轻松自如地欣赏到路旁的美丽风光。

在旅游餐饮和住宿方面,强调干净、卫生和舒适。每一处饭店、餐馆,店堂卫生、干净、整洁,即使是一些小餐馆也能让人体会到它的精细之处,尤其是厕所。瑞士全景观光地点通常位处高寒地带,在这样高寒的地方,如果仅仅注重观光瞬间的满足感是不够的,所以在瑞士的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配置了温暖舒适的餐饮设施和室内观光设施,强调从旅游者的角度认识和改善旅游服务,让人可以在体验“极地”风光之后,回归到如家那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中,从而能够保证旅游服务按照游客的喜好与满意程度进行相应的完善,真正达到旅游人性化的目的。

“世界眼光,国际品牌”是瑞士打造旅游精品的核心。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必须用国际化的眼光,始终站在无边界旅游国际化平台上来审视和发展旅游,按照国际化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策划包装、营运管理和宣传促销。瑞士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超市、品牌专卖店、路边店,均诚信经营,货真价实,同一型号的表标价在全国都是一样的。

(七)教育投入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瑞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瑞士教育投入力度很大,从学前教育水平的教育系统(幼儿园)到第三级(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职业教育)均属于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平福利,由组成瑞士联邦的26个州负责,就算是非义务教育其费用也由联邦和各州共同来承担。2010年,瑞士公共部门和私人分别投资305.39亿美元和28.5亿美元用于公共教育,尽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略低于世界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但如果考虑每个学生的支出或职业培训,瑞士排名则靠世界前列。

瑞士在国际竞争力的排行中多年居世界前列,其科技创新能力来源于其成功的教育体制。一方面瑞士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另一方瑞士具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型教育培养了高级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了其科技创新能力强和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了瑞士产品与服务的优质。学术型教育和职业型教育的结合是如此完美,使瑞士的教育体制高效运转,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接受职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继续接受教育获得大学学历,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复合型人才。瑞士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曾经接受过职业教育。瑞士的学生初中毕业就开始分流,一部分继续读普通高中,约占30%;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约占70%。学生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教育依据学生的兴趣,而非成绩。在瑞士,16~21岁的年轻人有2/3以上选择当学徒。根据学习的领域不同,大多数课程持续三到四年,且实行每周一天的在职训练制度。

瑞士职业教育采取企业自愿参与的教育模式,校企直接合作,学员可以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企业不需另招工人和培训工人这一环节,也节约企业的成本,双方实现了互赢。瑞士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教育的目的不仅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使他们能够在迅速改变的世界中接受新环境。

(八)科技创新为瑞士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支撑

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已连续4年位居榜首。瑞士一如既往具有出色的革新力量、深具发展力的商业文化及高效率的劳动力市场,有高达49.4%的大学入学率,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此外,在高强度研发投资、科研机构与经济部门紧密合作、制度透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卓越。

首先,瑞士通过立法确立政府及相关机构科技创新的职责。瑞士《联邦宪法》第64条规定:“联邦应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研究与创新促进法》保障宪法规定得到具体实施。根据2011年最新修订的《研究与创新促进法》,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提供支持并减少职能重叠。基于新《研究与创新促进法》,联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从隶属联邦经济部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局独立出来,成为专司创新促进的联邦机构。依据该法,政府的创新责任已经由“单纯促进科学和创新”扩展到“将科学和创新政策与科学和创新过程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进程”。为推动创新发展,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重点也明确放在了增强瑞士的竞争力、附加值和就业市场上。瑞士促进研究和创新的公共资金主要通过两个机构进行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瑞士联邦技术创新委员会负责促进“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

其次,大量的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经费支持。为提高瑞士企业在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精密与纳米技术以及IT及其服务等领域产品的竞争力,尽快利用技术创新手段摆脱因瑞士法郎升值给出口造成的困境,2011年底,瑞士联邦议会通过一项特别资助计划,决定增拨1亿瑞士法郎贷款,扶持重点领域企业迅速提高创新能力。这项特别资助计划实施后,瑞士联邦技术创新委员会共收到科研机构和企业提出的申请1064项,截止到2012年2月,共批准资助项目246个,总申请金额达1.4亿瑞士法郎;拒绝申请299项,未审查519项。目前这笔资助款额已全部下拨到位。在这批获得资助的项目中,80%为面向市场的短期开发项目,其余为具有长期打算的风险项目;其中生命科学领域项目占28%、工程科学项目占33%、精密与纳米技术项目占23%, IT及其服务业项目占16%。

再次,实施技术转移战略。2013年1月,瑞士联邦技术创新委员会推出知识与技术转移新战略,目的是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提供一个高效的合作平台和长期的技术支持。知识与技术转移新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关键领域,具体内容如下。①开通国家主题网络。通过网站把已确定的与瑞士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的重要创新主题发送给企业,并通过网络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创新合作关系穿针引线。②建立创新导师制度。“创新导师”就是帮助中小企业寻求和促成创新合作的联系人。创业导师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并确定政府资助的可能性。③搭建基于Web的物理网络平台。随着创新导师制度建立和国家主题网络开通,一个基于互联网物理连接方式的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将在瑞士境内形成。在这个人机交互的界面平台上,企业和科技界人士可建立创新联系并进行互动,中小企业可以谈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联系人可以参与信息的维护,为企业集中参与未来重点发展项目和讨论技术需求提供交流空间。

(九)全球性的开放政策是瑞士保持世界竞争力前列的重要保障

瑞士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国,历史上一直保持政治与军事上的中立,但瑞士同时参与国际事务,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设在瑞士。瑞士有美丽的山水、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经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瑞士扮演着强有力的中立、稳定角色。由于国境接壤的原因,瑞士有5个语言区,这也是瑞士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之一。联合国将欧洲总部设在日内瓦,这里还云集了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23个重要国际机构及250个非政府组织,这里每月举行4500场国际会议和活动,一些国家还把日内瓦作为一些重大和热点问题的谈判地点,日内瓦已成为各国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舞台。

第一,瑞士联邦政府日趋国际化的经济政策吸引了众多高端经济型移民。瑞士政府的诸多举措使一些有着敏感经济嗅觉的国际移民提早作出了落户瑞士的决定。同时,瑞士用人机制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相比显得更为灵活。瑞士大多企业崇尚多民族文化,很少有种族歧视,从而使得新一代高端经济型移民觉得瑞士工作环境安逸舒适。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吸引了高端人才。与本国人相比,在瑞士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外国人不仅工资待遇同等优厚,而且在职位的晋升机会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加上绝大多数移民在瑞士工作普遍勤奋踏实,其中不少人有机会进入瑞士公司的领导层,这使得这些高端移民觉得自己享有同等晋升的空间,可以拥有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第二,瑞士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主要得益于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多元化经济。瑞士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瑞士原料和自然矿产资源匮乏,农产品自给不足,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较贵,这诸多因素使得瑞士很早就重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经济联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拓海外市场,进口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能源和半成品,生产并出口高质量的最终产品。

第三,瑞士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取决于全球化服务理念。瑞士既是中、短期资本的分配中心,又是一个长期资本市场,还是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瑞士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在于:经济、金融和货币的长期稳定;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金融机构的业绩和服务质量、银行和保险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多语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适当的金融市场法律;持续而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

第四,瑞士成为了欧洲文化的缩写版,这也正是世界游人趋之若鹜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又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没有统一的历史、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文化传统。瑞士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罗马语,每个州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瑞士人格外珍惜和包容不同语区居民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为瑞士旅游业添上了文化的绚丽色彩,从另一角度看,瑞士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促进了瑞士旅游业的开放和发展,传统文化又提升了瑞士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