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 汪炬星主编
- 862字
- 2020-08-29 07:59:57
一 历史述要
1 吴、楚划疆之地
婺源历史悠久,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此地的先民们已创造出原始土著文化。1981年,文物部门对婺源中云镇善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纺轮、石网坠、骨针等文物。随后在中云镇江村、秋口镇茅坦庄等遗址中,又出土了圜底网纹陶罐、印纹陶片、石斧、石凿等文物。这些出土文物的时代与风格接近距今5300~4200年之间的良渚文化,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的遗存。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说明在4000多年前,这一带的古越族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早期生活在婺源地域上的土著先民,属于越族。古越族以蛇、鸟为图腾,习水便舟、巢居、善铸铜,并有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他们“饭稻羹鱼”“火耕水耨”,过着定居的原始农耕生活。
禹立夏朝,分天下为九州,婺源地域属“扬州之域”。西周时期,婺源地域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婺源地域的归属几度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王勾践攻灭吴国,婺源地域随之归属越国;周显王十四年(前355),楚灭越国,婺源地域又划入楚国的版图,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灭亡。
据《东周列国志》和府、县志记载,勾践灭吴后,把吴国太子吴鸿流放到婺源境内的龙尾山。吴鸿在流放期间经常拜访当地父老,采风问俗。他见山民不识字,于是设立“草堂”,教山民读书识字,并编《山中物语》作为农家识字课本。他去世后,葬于当地,人称其墓为吴太子墓。后人因此把此地称为“吴山里”,后讹为“湖山里”,即今江湾镇湖山村。
春秋时期,婺源位于吴国和楚国的接合部,境内大鄣山脉为吴楚两囯划分疆域的标记。大鄣山高耸于婺源县境北部,亦名“天鄣山”, 《山海经》称之为“三天子都”, 《大清一统志》谓之“三天子鄣”。大鄣山为鄱江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发源地。山体重冈复岭,山势磅礴高峻,主峰擂鼓尖气势雄浑,海拔1629.8米。古人称赞大鄣山“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大鄣山主脊迤逦而东有浙岭,是一条连接徽州和饶州的古驿道,岭头自古以来立有“吴楚分源”界碑,表明这里是一条重要的地域分界线。
立于浙源乡浙岭的“吴楚分源”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