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1978~2018年的中国治理改革本章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治理改革”课题的总报告。感谢杨团、王长江、周光辉、何增科、黄卫平、时和兴、姜晓萍、杨雪冬、陈家刚、周红云等教授的参与。笔者充分吸取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文中观点笔者负全部责任。

俞可平*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导读: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政治改革。在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变化。本书11位作者均为国内著名学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公认专家,他们分别以党的建设、根本制度、协商民主、基层民主、行政改革、政府责任、政治监督、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十个重要政治领域的改革为例,系统论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主治理的变化与进步。作者们不仅扼要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变迁的主要成就,而且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存在的各种挑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不仅对改革开放前期30年的政治变迁做了系统总结,也力图对党的十八大后新的政治变化做出理论阐释。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党的十九大还具体确定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要完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第21~29页。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将其纳入“两个百年目标”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