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治意识淡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

表2-13的数据表明,未成年犯对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有66.8%的未成年犯没有学习过法律,法律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未成年人不懂法,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表2-13 未成年犯对法律的学习情况

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人选择私下调解解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而缺少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相比之下大部分在校学生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可见法制教育对未成年人尊法、守法的重要性。

表2-14 不同人群对法律的运用情况

表2-15的统计结果表明,缺乏法制观念,缺乏对自己犯罪行为的预先认知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通过对未成年犯进行深入访谈,可以把法制观念的缺失分为两大类:

表2-15 犯罪原因分析

1.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未成年犯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所谓的“犯罪”就是故意杀人、持刀抢劫、放火、偷盗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犯罪的最基本条件是存在主观恶意。未成年人团伙犯罪行为的犯罪动机很多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和发泄情绪,而不是获取钱财和谋取他人性命。他们在犯罪时,很少考虑到法律后果。根据表16的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在发生犯罪行为时,85.5%的未成年犯“一时冲动,什么都没想”,58.1%的未成年犯“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会受到处罚”,64.7%的未成年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对法律的无知导致未成年犯没有任何畏惧之心,胆大包天,为所欲为,以为自己年龄小可以不受任何刑罚惩罚。在访谈中,一位未成年犯说道:“当时,我和同伙一起在路上看到别人不顺眼,就找乐子把对方打一顿。被害人逃走后,手机遗留在现场,我们把手机卖掉后分赃。当时没意识到是在犯罪。后开始猖狂作案几个月,开始是成年同伙带头,一起拿刀或可乐瓶,打人、抢钱。被抓后,判刑3年。”

表2-16 未成年犯对犯罪的认知分析

在对学校和社区进行的访谈中,我们还发现,现在学校乃至社会普遍缺乏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的法制宣传教育。学校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上,其中包括紧急情况的逃生避险、被害预防宣传等。相比之下,对学生的犯罪预防宣传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例如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抢劫与抢夺的界分、团伙犯罪的法律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教训等。未成年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缺乏适当的法律引导,对他们实施犯罪行为造成了重要影响。

2.对法律后果存在侥幸心理

与第一种“根本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的未成年犯不同,第二种类型的未成年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甚至有可能是违法的,在从事犯罪行为时,虽然对该行为的合法性已经开始怀疑,但是由于当时情境中的种种原因不愿意去进一步考虑法律后果,他们认为自己卷入不深,根本不可能被抓,也不应该被抓。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非常强的侥幸心理。例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31.7%的未成年犯认为“凭经验认为不会被抓住”,24.4%的未成年犯认为“几个人一起干,责任可以分担”,20.9%的未成年犯认为“犯罪后即使被抓住,找关系也可以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