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
- 判官李泽澄
- 17字
- 2020-08-28 02:24:59
第2章 破局:做产品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发现巨头遗留的问题,寻找我们自己的机会
微信老了。
当一个产品达到了它场景决定的最大边界之后,再加什么功能,都显得有点画蛇添足。我每天游走于一些社交产品交流群,浏览一些描写社交类互联网产品的媒体文章,似乎话题总离不开微信。每当我嘲讽微信设计老气横秋,揶揄张小龙时,也总有人跳出来指责我的大不敬。
不知道从何时起,微信已然说不得了,张小龙也被封了神,从业者吹捧微信成了“理论正确”,并且常有创业者惶恐不已,“腾讯抄我怎么办?微信吸我用户又怎么办”?
2.1.1 微信的产品定位和边界
微信从刚开始发布时,口号就定位为“连接一切”。虽然表面上看很好很强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微信只是部分取代了短信,成了熟人之间新的连接器。在熟人IM产品的基础上,微信的朋友圈满足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和社交需求,于是微信其实是IM产品和社交平台的叠加产品,它给每个人一个网络ID,并在建立双向好友关系之后,可以互相沟通。无论你承认与否,微信事实上已经是(华人地区)最大的虚拟电信运营商。
社交产品创业者认为微信与其是竞争关系,挤占了他们的用户需求和用户时间,其实,他们没有认清熟人社交产品的边界。互联网产品是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与商业关系的映射和延伸,我们不妨看一下,现实社会中熟人之间可以发生的社会关系与商业关系。
中国社会是非常强调所谓关系和人脉的,对于关系的神化和人脉的攀爬,现在简单到了只需要加个微信,是不是很好很强大?于是你们互换了微信,彼此在朋友圈里点个赞,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你们的社交关系并没有得到有效建立。微信上更多保持互动的,是你的亲朋好友和同事客户。你们通过微信保持联系,节约了手机话费,但微信没有赚你一分钱。
某天,你发现某人在朋友圈中开始刷屏,“啤酒饮料矿泉水,瓜子花生八宝粥”时,于是你抬手将他送进了黑名单。如果你不讨厌微商,甚至开始从他手里买东西了,也不错。但是,微信仍旧没有赚你一分钱。
如果你们是朋友,你们之间借助微信发生了一手或者二手的交易行为。买方很不爽,因为觉得朋友赚他的钱了;卖方也很不爽,因为给朋友本来就是赔本卖的。中国人不与朋友谈生意,大抵如此。不管事实怎样,双方至少有一方不开心,觉得没法做好朋友了。说了半天,这个过程中,微信还是没有赚到你一分钱。
有人可能会提到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和微信支付的变现能力。媒体、客服和支付,本质上都是属于工具产品。工具产品的最大问题,是过于扁平单薄,也就是用户场景狭窄,容易跳出,且不容易留存。公众号和服务号作为媒体和客服的价值,受益方不是微信本身;微信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能搭配高频的交易场景、高额的佣金分成以及资金沉淀、转化,是其能否盈利的关键,腾讯体系比起阿里体系,在这方面还是逊色不少的。以及国家即将出台的第三方支付管理办法,对此类产品的前景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况且,在社交产品上过度地叠加工具产品,对于用户体验也是有伤害的。
如此这般,作为一个用户涵盖了华人地区的通信社交平台,微信的商业价值又在哪儿呢?
我在讨论社交产品时,经常会提出一个观点:熟人社交对互联网产品是最没价值的。人和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与熟识后维护关系的过程,如果取单位时间长度,显然是建立关系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举个例子,开车的人都知道,匀速行驶和加速阶段,单位时间内后者更加费油。这种情况,放在人和人的关系建立中,就是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源和金钱,就是用户需要付出。如果这个重构和建立关系的过程是在网上完成的,那么释放出的需求更容易被产品捕获——最起码你可以收一个会员费。于是,产品赚了钱,双方高高兴兴地互加微信,加了就加了,产品反正已经赚到钱了。只要你产品对用户重构关系是有价值的,不怕他不回来。
关系的维护过程,确实也是需要投入的。从长期看,也显得可观。然而,熟人之间通过微信聊天约见,然后高高兴兴去线下见面,但微信还是没有赚到他们的钱。
人的社会关系,在不停地重构和变化。微信将熟人关系链迁移到了线上,提升了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却也受制于熟人社交的定位和价值边界。究其原因,当用户在线下和线上建立关系以后,将加微信作为一种结果,那么微信就承载了社交过程中最为沉重的沟通功能,却难以享受社交关系建立过程中释放需求带来的商业价值。于是,微信的商业变现方式,只剩下卖表情包、卖广告、游戏分发或贴片广告这类常规手段,对于用户的价值发掘极为有限,天花板效应明显。至于那几个尴尬的入口,也都是以相应的价格给合作伙伴使用。如京东的微信入口能卖多少货赚到多少钱,当事人甘苦自知。如果社交产品对于电商交易可以有效拉动,腾讯早就秒杀阿里了。
以上,我并未否认微信的价值。但很可惜,由于先天的定位和产品边界所限,微信的产品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还隔着很多个陌陌。微信被管道化这个事实比较容易理解,有人在微信上赚钱,不代表微信本身好赚钱,这个处境与微博类似。微博因为是独立上市公司有财报,微信则包在腾讯大体系里,歌舞升平,盈利能力语焉不详。从反面说,如果微信的盈利能力超越了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大基数低转化率,财报中怎么可能不提及这一亮点?
可以看到微信的熟人社交以外,陌陌的陌生人社交也做得很好,从财报中可以看出,陌陌的用户数、收入都很不错。我们不能看到微信的熟人社交火了,然后就想模仿甚至“抄袭”一个出来,这个不同于O2O的美团、饿了么,吃饭可以选择多家优惠,而社交基本上是朋友在哪儿我就在哪儿。除了少数人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多个同类App外,大部分用户对此的需求极其有限,当然,留给我们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
2.1.2 微信的“老龄化”是怎么造成的
如果只是商业价值的瓶颈,只能说微信已到中年。微信的迟暮,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微信的表现层以及年轻人对于微信的态度。
打开微信的默认表情,你会发现2007版的QQ表情跃然眼前:中规中矩的层级结构,保守的界面和图标设计,多年不变的启动屏等。大家笑称微信是中老年人应用,不只是因为老爸老妈们也开始刷朋友圈转发鸡汤,更多的是因为,微信真的没有跟上时代。
产品的品位和高度,无疑是由产品掌舵人决定的。张小龙的情怀,对微信产品品质的坚持,是非常值得称道的。然而作为一个年近50岁的长期互联网从业者,对于产品观感的把控,显然是弱项。即使作为熟人的通信平台,大批年轻人也毫不犹豫地转向了LINE和陌陌等新生代IM+社交平台,甚至是QQ。没有特别复杂的原因,不只是为了回避父母的眼光,更是因为,那些产品更酷更年轻态,更有利于拓展他们本来不宽的社交关系链。
微信的保守和土气,除了团队本身的限制,与其产品定位也是分不开的。要做大一统的IM+社交平台,覆盖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用户,对于他们的需求,只能取最大公约数,而不是最小公倍数。任何过于激进和炫酷的设计,激烈的产品迭代和功能变化,对于年龄较大的用户群体都无疑是灾难性的。去风格化、保守迭代,成了微信迫不得已的选择。换谁来掌控微信,这一点都是不能忽视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增用户的红利消失,大量新兴的社交产品不断地涌现。他们在收割年轻用户、活跃用户的同时,不断将沉淀后的社交关系丢给了微信。微信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这些创业者所敬佩的。然而,作为一个承载而不是重构用户关系链的产品,微信的产品前景和商业价值的堪忧,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下一次社交平台大更迭之前,我们期待微信团队,用一种天才的方式完成微信的涅槃重生。毕竟,腾讯的前途,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微信的表现。
作为超级App,微信上的任何一个小改变都会引起一群人关注。作为产品经理以及相关的创业者,找出类似微信这样的巨头中遗留的问题,并将其展现为机遇,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所长,甚至可以依托这种超级App成就自己的事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