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3 白附子及其制剂致6例不良反应/事件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性温味辛,有毒,归胃、肝经。其功效可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治疗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临床多用炮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建议用量3~6克,生品适量外用,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主要毒性成分为次乌头碱。孕妇慎用[1]

检索1950~2015年3月发表的有关白附子不良反应/事件的文献,剔除综述文献、重复病例报告等,共计5篇文献,涉及病例6例[2-6]。详细情况见表3-1。

表3-1 病例文献统计

一、患者情况

在白附子及其制剂致6例不良反应/事件中,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2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0岁。详细情况见表3-2。

表3-2 患者情况统计

二、用药情况

1.原患疾病

因为白附子的主要功效为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因此患者中2例患者原患疾病为面神经炎[3,6];评价八白散安全性而选取健康受试者2例[2];自觉胃中寒冷1例[5];不详者1例[4]。详见表3-3。

表3-3 原患疾病统计

2.用药剂型与剂量

这6例病例中,白附子的剂型有汤剂、配方颗粒、成药散剂口服以及冲泡后代茶饮。各剂型的用药剂量及病例数详见表3-4。

表3-4 白附子及其制剂用药剂型、剂量与病例数统计

6例患者中除2例斑贴试验阳性病例外,其余4例均明显超出药典建议使用量(3~6克),其中1例9克为散剂口服,另外3例均20克以上。

三、不良反应/事件

白附子所致不良反应/事件中,2例在彭氏的单味药皮肤斑贴研究中[2]因白附子颗粒外用出现皮肤阳性反应(发生率为7.1%)。另外4例全部出现口唇及/或四肢麻木,抖动,其中3例伴恶心呕吐,2例伴心率失常,2例伴视物模糊,1例合并意识丧失。

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除1例不详,2例根据诊断标准定为72小时外,其余3例均在3小时以内。

具体表现与潜伏时间详见下面表3-5。

表3-5 白附子及其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统计

四、治疗与预后

2例皮肤斑贴试验未给予治疗措施,另外4例患者予以洗胃、利尿、导泻、输液等措施加速药物排出体外,2例经对症治疗,次日症状好转出院[3,5];1例出现心律不齐患者予阿托品等西医抢救措施外,予生脉饮静脉滴注,配合针灸、吞服食醋生姜汁,次日好转,3日后痊愈出院;1例除西医对症治疗外,每日予绿豆汤1000毫升,同时高压氧治疗,痊愈出院,随访2月面部神经功能恢复[6]

所有4例患者经及时治疗与抢救均痊愈出院,未见后遗症。

五、讨论及临床合理用药建议

1.讨论

白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有毒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将其列为“有毒”,并提出“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1]。4例病例报道中有2例是患者自己购药服用,可能是与“白附片”—附子的炮制品混淆,造成误服超量。

白附子中毒的临床报道虽然不多,但是临床症状较危险,4例均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出现心脏毒性,若非抢救及时,极易出现生命危险。

白附子中毒机制不明,目前无特效解毒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加快药物排出,减少吸收。白附子辛温,有毒,归胃经,肝经。中毒症状多有四肢麻木、颤抖,类似肝风内动。有医生根据中毒患者表现辩证予生脉饮静脉滴注,针灸立法益气养阴定心,配合西医抢救措施,迅速缓解了患者的痛苦[4]。从临床治疗角度证实白附子致害与热伤阴液,肝风内动有关。

2例斑贴试验阳性病例为白附子免煎颗粒,但是中药生粉未见皮肤阳性反应。这种差异的可能因素:(1)颗粒制取过程中的有机溶剂、防腐剂、赋形剂等物质引起过敏反应;(2)颗粒的有效浓度增高,更容易穿透皮肤而致敏;(3)生药中起抑制与拮抗的成分在提取颗粒过程中缺失[4]。总之,应该注意免煎颗粒外用存在一定过敏的可能。

2.临床合理用药建议

临床医生应重视并严格遵守白附子的用法用量,药师取药应注意处方信息,及时与处方医生确认剂量与品名,严格管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 一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彭长思,刘杰,丁佩军,等. 八白散单味中药斑贴引起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2):105-106.

[3] 周晓霞,汪弘. 白附子中毒1例报告. 浙江实用医学,2003,8(1):49.

[4] 黄钰玲. 中西医结合救治白附子中毒1例报告. 新中医,2007,39(4):78.

[5] 崔萍. 急性白附子中毒1例报告.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62.

[6] 倪姗姗,戚其华,马慧慧,等. 急性白附子中毒1例报道.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