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
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高考语文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2008年秋季这个学期,北大中文系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这门课研究的成分并不太多,主要是通过作品的细读和鉴赏,展示文学评论的不同方法,以打开眼界,提升艺术感悟力,并有意转变中学养成的偏重应试的学习习惯,引发同学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课程面向低年级本科生,选课者面很广,来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及医学五个学部十多个院系,一共87人,包括留学生9人。该课由笔者主持,有七八位教授一起“抬课”,每人讲一到两次,这种“抬课”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名教授以及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开课不久,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小论文作业,题目是“我观中学语文”,要求大家回顾中学阶段语文课开设的情况,包括教师、教学方式、作文、高考、教材等等,说说中学语文到底给了他们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设想自己来当语文教师又可能有哪些作为。这次作业本意是引导学生反思以往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现下大学生是如何看待中学语文的,对当前课改也许有一些参考价值。下面分6个方面,介绍北大学生作业中对中学语文的回顾与反思。需要说明的是,87篇小论文中,有9篇是留学生的,他们谈到各自国家与地区中学语文学习的情况,具有参考价值,但这里暂不列入分析。实际列入分析的是78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