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目前课改实施状况的看法

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初中的课改,是以新的课程标准试行为内容,从2001年至今已经快十年了。高中新课改从2004年开始试行,逐批在全国推开,多数省市都已经进入试验,到现在也已经五年。总的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比较有收获,前年开始总结,并着手修订课标标准,现在等待教育部正式颁布。高中的课改阻力很大,暴露的问题较多,可以说举步维艰。这里多说几句,有些得失经验,也许可以给新进入试验的学校和老师参考。

高中课改试验从第一批开始,已经差不多进行两轮,开头是有些着急,接着情况就变了,很不均衡,一方面,仍然存在那种操之过急、满足搞花架子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许多地区学校,则是“水过地皮湿”,做些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认真推进,效果不太乐观。课改原来设计的一些“亮点”,事实上并没有很好落实,甚至有些走样了。比如,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次课改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板块。必修一律规定为1.25学年,选修为1.75学年。这是很大的改革,是课改的“亮点”。可是,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选修课的学校有多少?恐怕不多。很多学校都是1.25学年必修学完后,就转入高考复习了。也有的就把部分选修课内容变为必修,不少地区甚至干脆就规定几门与高考比较“贴近”的选修,让所有学校全都选这几门,学生不可能自主选择,那也就无所谓选修了。选修课本是这次课改的“亮点”,动机无疑是好的,可惜基本上实施不了。现在看来,选修课到底占多大比重,怎样来学,是否在考试中体现,等等,还需要试验总结,作必要的调整。这些都是可以试验、探讨的。问题是,课改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新鲜,有许多议论,也有担心,但过了不久,碰到阻力与困难,就都往回走了。上面来检查就摆个样子出来,有些课是表演给人看的,实际上大家拿不准,新的落实不了,旧的一套只好又拿出来。现在课改阻力确实太大,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有的还加重了,学生普遍的素质也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这次课改的原动力出自下面,普遍有这个要求嘛,而课改的实施却是从上到下,作为政策性的要求来推动的,加上试验阶段,有些配套措施很难跟上,现在确实效果不是很明显。课改如此艰难,阻力那么大,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前面也讲了,是社会转型,竞争加剧,很多矛盾转移到学校里来了。但无论如何,对这次课改我们应当支持,应当补台,而不是走过场,更不能拆台。大家都在一线当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有一个基本点,也就是共识吧,就是对于现在教育状态大家很不满意。所以,我们还是要大局为重,不管现下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坚持课改的大方向。不能一窝蜂上去,又一窝蜂下来,既然已经开始,总要留下一些成果。在改革问题上只要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要补台。我们当老师的即使从自身工作需要讲,也要支持课改。不管课改现在有多难,碰到多少问题,我们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来寻找出路,解决问题。

不过,我们发现,课改试验中也还存在另一方面问题,就是拍脑袋,把课改当做一场运动来搞,根本听不进下边真实的声音。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我不赞成那种从上到下、过分激烈的改革。上面发指示,把老师培训一下,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在确定课改大的方向前提下,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具体怎么改,应当容许选择和试验,不一定齐头并进。课改当然要有些刚性的要求,比如要让学生有些选择性,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等等,但又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式,有些柔性,不能一个模式硬性推进。改革有时还要有一些必要的妥协,要考虑改革成本。如果是拍脑袋搞运动式改革,下面就可能做表面文章,阳奉阴违,结果走过场,浪费人力、物力、精力。总之,对课改一是要改革,二是实事求是,稳妥一些,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地往前推进。中国那么大,学校类型多样,改革也应当有不同的办法与选择,有长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