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二版)
- 陈劲 郑刚编著
- 7273字
- 2020-07-09 20:58:28
2.1 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本质
搞好创新管理,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与把握创新的概念及其本质,这是有效地进行创新管理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2.1.1 创新的基本概念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英语里“创新”起源于拉丁语的“Innovare”,意思是更新、制造新事物或者改变。
创新成为一种理论则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美籍奥地利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系统地定义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
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熊彼特从创新的内在机理出发,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循环的原因,说明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会产生长短不等的三种经济周期。熊彼特将其所指的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① 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②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③ 开辟新的市场;④ 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给来源;⑤ 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独立和突出的价值,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开始走向深入,被用于解释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其重要地位逐渐得到确认。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技术创新调查手册》(《奥斯陆手册》)中,为收集数据而推荐的国际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此外,不同学者给出了创新的不同定义:
• 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英国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教授认为,创新是指在第一次引进某项新的产品、工艺过程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活动的诸多步骤。
• 美国学者切萨布鲁夫认为,创新意味着进行发明创造,然后将其市场化。
• 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通过应用创新,企业家把变化作为不同业务与服务的机遇;创新可以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学术或者一项实践。
• 中央和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相对较为系统:“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本书认为,创新既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又是一种将远见、知识和冒险精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
2.1.2 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变化
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变化,也不一定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引起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技术,而是雅虎、谷歌、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络商业模式。2002年,中国政府将“网厂分离、竞价上网”这一制度创新引入电力产业,从而引发中国电力企业战略、组织、控制管理模式以及运营机制的持续创新。可见,创新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形式多样。制度创新往往比蒸汽机车头或电报这类技术创新更重要,也更难实现。例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深圳特区这一制度创新。
2.1.3 技术上的领先不等于创新成功
多年来国内外企业的创新实践证明,技术上的领先不一定等于创新成功,如表2-1所示。
表2-1 技术上的领先不等于创新成功
资料来源:根据Teece(1986)和RCID(2003)研究成果总结得出。
这些技术领先产品或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与市场、营销、制造能力与企业的组织、文化等非技术因素间的不协同。例如,1994年万燕在世界上推出了第一台VCD机,但市场开拓、营销和制造能力没有协调好,导致在后来的VCD大战中销声匿迹。相反,英特尔、海尔等企业能够把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正是因为保持了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有效协同。
案例
EMI公司CT创新失败案例
1972年,英国EMI公司向市场推出世界第一台医用CT。EMI公司掌握了几乎所有关键技术并申请了大量专利,在扫描质量上是领先的。但公司过分重视技术的领先性,而忽视了市场对扫描速度的要求。竞争对手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在CT的扫描速度方面占有优势,而CT最大的市场在北美的医院,CT的扫描速度对它们的购买决策影响很大。此外,EMI公司的早期产品结构复杂、稳定性差,营销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结果被竞争对手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到1977年,EMI公司的医疗事业部开始亏损,1979年被收购。
资料来源:乔·蒂德等著,陈劲等译,《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132页。
2.1.4 创新成功的过程因素
对创新成功重要的因素有:
(1)建立良好的内、外部沟通交流机制,与外部科学源和技术诀窍源有效联结,接受和采纳外部新构思。
(2)将创新看成是整个企业的任务;有效的交叉职能联结;从创新早期开始,所有部门就一体化地参与创新;设计出的物品可制造性强。
(3)精心计划和增加项目控制程序。即配置资源,对新项目进行公开筛选;评价项目;对项目实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4)提高开发工作效率,高质量生产。即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使用最新的生产设备。
(5)强烈的市场导向。即强调满足用户需要,尽可能让潜在用户参与或涉及研发过程,充分发挥领航式用户的作用。
(6)顾客服务。即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包括适当的顾客培训、保证物品供应。
(7)配备某些关键人物,包括有影响力的项目倡导者和技术桥梁人物(Gatekeeper)等。
(8)高质量的管理。即经理人员有活力;能吸引并保留住有才能的经理和研究人员;对人力资源开发承担义务;组织具有柔性,易接受创新。
除了这些与项目实施相关的因素之外,还有三类因素对创新的成功比较重要。它们是:
(1)产品的性质,尤其是它的独特性或优越性,以及它带来的消费者价值增加。
(2)市场的性质,即市场需要的密集度、市场成长率和市场容量。
(3)新产品与现有产品之间的技术与生产兼容性(利用已积累的诀窍)。
除上述与创新过程有关的因素外,有些战略层次的因素也是创新成功的先决条件。它们是:
(1)高级管理层对创新承担义务,并给予有力的支持。
(2)有一个长期的企业战略,创新在该战略中起着关键作用。
(3)重大项目的长期资源配备不能仅仅依据单一的短期投资收益准则,更要基于未来的市场渗透与未来的市场成长。
(4)企业具有柔性并对变化有积极的响应,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合理。
(5)高级管理层接纳风险。
(6)创造一种接纳创新、利于创业家成长的企业文化。
(7)企业家环境、制度环境和金融环境支持创新,外部激励有效。
(8)研发与企业其他职能的联结强度及企业内部的研发结构比较合理(对我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美国学者Peters和Waterman对取得创新成功的企业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这类企业具有下列特征:
(1)行动上具有倾向性。
(2)与顾客有着密切接触。
(3)具有自主权和企业家精神。
(4)利用人来开发企业的生产力(率)潜能。
(5)创新的传递依靠价值驱动。
(6)紧密结合自己的业务,例如,与自己所了解的业务保持适当的接触。
(7)组织形式简单,职员带有一定倾向性。
(8)松紧结合的组织特性,例如,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结合。
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成功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高层领导的支持,研发部门与营销、生产部门的合作等非技术因素是决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如图2-1和图2-2所示。
图2-1 技术创新成功的内部因素
资料来源:高建、傅家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1051家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析》,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第24—33页。
图2-2 技术创新成功的外部因素
资料来源:高建、傅家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1051家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析》,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第24—33页。
2.1.5 创新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创新与创造
创新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提出创意并把它商业化。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创造性(Creativity)和创新(Innovation)二者具有区别,创造性仅仅意味着“提出创意”,创新还意味着“把创意转变为现实,实现商业化”。
创新与发明
创新与发明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很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但创新与发明有着根本的区别。有些创新根本不包含发明。即使某个具体的创新与发明有关,创新也不仅仅指发明。对发明的衡量要看专利的数量或是那些冷清的实验室里传出了多少次成功的欢呼,而创新是指将发明转化成实际应用。正像爱迪生(Thomas Edison)告诫他的助手时所说的:“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
熊彼特最早对发明和创新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企业家的职能之一就是把新发明引入生产系统,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因此,创新可以看成是变化的单元,而发明,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创新过程的一部分。
在技术发现和创新实现之间有一段自然的时间延迟。也就是说,研发所创造的重大科学进展和发明,不一定立即产生效果。一般说来,在创新产生明显的经济影响之前,都有个扩散或调整时期,传真机从发明到真正的市场化就用了145年。
将发明转换为商业上成功创新的概率并不高。在美国,平均大约只有12%—20%的研发项目有可能转化成商业上成功的产品或工艺。
创新实践证明,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创新成功率,而低劣的管理很容易造成创新失败。企业之间的创新成功率差别很大。许多情况下,创新成本高得惊人,因此,加强创新管理可以提高创新投资效率。
关于创新与发明有以下公式:
创新 = 发明 +开发 +商业化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特征的集合。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例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沃尔特·迪士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士尼乐园,而是迪士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
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他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此外,冒险、合作、敬业、学习等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特征。
创新与创业
创业是指创业者发现、创造和利用适当的创业机会,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立新的事业组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的概念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创新强调的是新发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首次商业化,而创业可以视为创新技术或产品的进一步商业化拓展和持续发展,同时,创新也为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业机会。例如,谷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6年时都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他们在进行一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研究时,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网络搜索技术——BackRub系统。后来他们惊喜地发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数位导师知道的BackRub系统。刚开始两人准备出售BackRub系统,但当时各大门户网站对这项技术非常冷漠,于是他们决定放弃学业,尽快将这项新技术商业化。1998年9月,他们依靠从一位斯坦福校友那里拿到的10万美元,在朋友的一个车库里创办了谷歌公司。15年后,2013年5月,谷歌公司的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苹果公司的全球第二大科技公司。
创新与研发
19世纪,爱迪生把发明创新转化成了一门科学,即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研发成了国家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研发的定义很多,OECD认为:“研发是一种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宝库,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新发明、开拓新应用。”
OECD将研发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个部分。
基础研究指的是“以现象和事实为基础的实验或理论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没有任何具体的应用目的”。基础研究的作用是产生新知识和发现真理,无指向(目的)性。在美国,虽然大量的基础研究由政府资助,但许多处于技术进步领导前沿的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很成功。例如,杜邦公司1987年的研发经费为12亿美元,其中7%被用于基础研究。研究人员之间有这么一个观点,即只有通过对已有技术知识进行基础研究与开发,产生发明的潜在机会才能很快被发现和利用。这是一种技术推动创新的观点。
应用研究指的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针对某个特定应用领域或具体实用目标获取新知识。”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它有明确的指向,所产生的发明更有可能被采用。应用研究的倡导者认为,目前已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存量供企业利用,自己无须开展基础研究。
试验开发指的是“系统的试验工作,它把从以生产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和经验中获得的知识,用于新工艺、新产品、新系统和新服务开发,或者用于改进已有的工艺、产品和服务”。
研究与发展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完成的过程。研究与发展强调的是“过程”与“产出”(由设想到试制品)。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研发能力,国内外一些大的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研发机构,像IBM、微软、西门子、华为、中兴和海尔等。这是因为:① 企业难以从市场上购得所需先进技术。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具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不会在拥有模仿能力的竞争者出现之前轻易放弃利润丰厚的回报。② 企业即便可以购得一些常用技术,但其用于交易的费用也会很高。尤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而购得技术的代价将更高。③ 引进的某些技术并不能立即为企业所利用,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消化吸收,并与本企业生产、管理融合之后,才能取得实效。综上所述,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通过研发,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知识积累,尤其是形成自己的研发人才积累,才能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创新离不开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突破。以MP3技术的发展演进为例,在1965年,开发一个能存放1500首歌曲的有录音重放功能的手持播放设备还是一个科学幻想,当时,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便携计算器都很稀有。但是后来由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国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等机构提供资助的基础研究使得磁存储设备、锂电池、液晶显示(LCD)等MP3所需的配套技术陆续实现突破,使得MP3播放器的开发成为可能,如图2-3所示。
图2-3 基础研究对创新的支撑——以MP3技术为例
资料来源:汪凌勇,《美国竞争力计划》, 《科学观察》,2006,(2),第43—44页。
表2-2总结了技术创新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区别。
表2-2 技术创新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资料来源:陈劲,《永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透析》,科学出版社,2001,第13页。
2.1.6 创新概念的本质
如图2-4所示,创新是从基础研发向应用研发转化的全过程。一个有效的创新需要建立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的桥梁,否则创新的最终商业化将付之东流,创新的价值难以实现。这其中,如何搭建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的桥梁成为创新的关键。
图2-4 创新的本质
从另一个角度看,创新反映知识与资本的互动。研究依赖资本的投入、实现知识的产出,知识作为创新的基本要素为创新的涌现提供基础,创新最终形成新的更大的资本溢出,如图2-5所示。
图2-5 知识与资本的互动
资料来源:改编自 http://www.tum.de/
从组织内部出发,创新强调战略与创意、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以及营销的有效整合。企业一般需要实现战略与创意、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和营销四大职能的有效协同,并着重加强支撑这四个职能的部门联结。通常,绝大部分创新的失败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由于在战略部署、市场调查、销售和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缺点。因此,要搞好组织创新,必须把战略与创意、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和营销四方面很好地协调和组织起来。这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见图2-6)。
图2-6 创新的关键——连接战略与创意、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及营销
2.1.7 自主创新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其实等同于技术创新或者创新。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这是针对以前过多模仿引进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言的。对于自主创新的内涵,尽管近年来已经有多种论述,但是仍然众说纷纭,存在一些争论。
1.狭义的自主创新
早期的自主创新,对应于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即“自主技术创新”,或“在自有技术上自主创新”,并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显然这是狭义的定义。傅家骥指出,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联合攻关探索技术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创新活动。后来,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不一定是核心技术的突破,也不一定是技术领先,也不一定完全依靠自己,只要能够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提高竞争力即可。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广义的自主创新
随着认识的深入,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不一定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倪光南认为,自主创新是在自主掌控下,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形成体制、机制、产品及技术上的竞争力,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李国杰认为,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从头做起,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也是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提倡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应尽量争取避免完全受制于人,减少“路径依赖”。
自主创新是指在创新中不单纯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而是在以创造市场价值为导向的创新中掌握自主权,并能掌握全部或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以打造自主品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自主创新不一定是单纯技术(新产品、工艺等)层面的,管理、制度、战略、市场、文化乃至商业模式等各非技术层面也是自主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