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修订版)
- 李文才
- 2120字
- 2024-11-03 17:51:36
三、“八王之乱”的后果
“八王之乱”的过程、成因、主要人物,基本上讲完了,按照讲故事的惯例,还得交待一下结局,也就是“八王之乱”所造成的后果,或者说是影响。
从统治阶级来说,“八王之乱”造成了西晋王纲解钮,国家政权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野心家们围绕最高权力展开的争夺仍将继续。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登台亮相,并成为笑到最后的诸王,因为他接掌了西晋王朝的政治权力。不过,就像镜子一样,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司马越在收获执政权力、享受权力所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八王之乱”的后果与责任。这个沉重异常的负担,随时可能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司马越之所以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比其他诸王更有能力和智慧,而是因为竞争对手都已相互拼杀殆尽。所以,就在“八王之乱”的尘埃尚未落定,“五胡”铁骑的硝烟,已经滚滚而来!
公元310年,洛阳陷入匈奴胡骑的重重包围之中,十一月,身为执政大臣、肩负国家安危之责的东海王司马越,却扔下皇帝不管,带领四万主力部队悄悄地撤出了这座危城,准备退守许昌。次年(311)三月,在行至项城(今河南沈丘)的时候,早已心力交瘁的东海王司马越在忧愁恐惧之中病死。于是,这支早已丧失斗志的疲惫之师,抬着司马越的灵柩,在襄阳王司马范(?-311,楚王司马玮之子)和太尉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人,西晋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等人的率领下,改变行军路线,准备折向司马越的封国东海。
不知道是因为灵柩迟缓了行军的速度,还是胡骑的步伐过于神速,四月,这支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军队,在行至宁城(今河南郸城县东北)的时候,被一路追赶而来的石勒大军团团围住。就这样,又是一次血流成河!据历史记载,石勒指挥骑兵对晋军进行围歼,在胡骑“围而射之”之下,晋军将士自相踩踏,“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司马越也被石勒从棺材中拖了出来,焚尸扬灰,“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竟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宁城一役,晋军所剩不多的军事主力全部覆灭。留在洛阳的晋怀帝司马炽,艰难地支撑了两个多月,公元311年六月,匈奴刘矅与王弥(?-311,东莱即今山东东莱人,汝南太守王颀之孙,西晋末年叛民首领,后归附匈奴刘渊,311年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回师青州途中被石勒所杀)、石勒联兵攻陷洛阳,晋怀帝被虏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境内),不久被杀。刘矅攻破洛阳的时候,纵兵烧杀抢掠,美轮美奂的宫殿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被屠杀的王公士民有三万之众。自东汉末年董卓焚烧洛阳之后,经过魏、晋两朝惨淡经营加以修复的洛阳,在一百余年后,再次变成了一派残垣断壁的废墟!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普通民众来说,一个新王朝的兴起或一个旧王朝的衰亡,他们所收获往往都是同一个果实,这个果实就叫苦难。“八王之乱”不仅摧毁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更给无数民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连绵的战争,血腥的杀戮,在毁灭数十百万家庭幸福的同时,也夺走了数十百万无辜百姓的生命,据史书记载,301年三、四月间,齐王司马礒与赵王司马伦等诸王在洛阳地区展开激战,在短短的60多天中,战死者就接近10万,无辜民众枉死者更是无法统计。
“几处残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连年的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家园而四处流亡。原本繁华的城市遭到洗劫和焚毁,京师洛阳由于处在争夺的中心,因此,这里的人民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苦难。连年的战争和无尽的杀戮,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和物价的飞涨。据记载,在洛阳凡13岁以上的男子都必须应召服役,洛阳城内的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以至于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八王之乱”更严重的后果,还在于引起了“五胡乱华”。在混战期间,诸王竞相招引少数民族的贵族为援,从而将少数民族也拖进了战争的泥潭,结果既给广大的少数民族兄弟带来了苦难,也启发了少数民族贵族的政治野心,从而造成了“五胡乱华”的严重后果。
毋庸讳言,这些侵入中原的胡族,许多还保留着相当原始野蛮的习性,其中以羯、白种匈奴、鲜卑三族最为凶残。据记载,公元304年,慕容鲜卑大掠中原。他们在抢劫无数财宝的同时,还掳掠了几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他们不仅一路上大肆奸淫,还把她们当作军粮,随时随地宰杀烹食。当行进到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的时候,只剩下8000名少女了。他们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就把她们全部沉入易水溺死,据说当时易水竟为之断流!源于中亚的羯族,也是野蛮成性,他们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而专以抢劫保障军需,在抢不到食物的时候,他们干脆就以人肉充当军粮!这支野蛮的部队,还把抢掠到手的汉族女子称之为“双脚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汉族女人就是用两只脚走路的绵羊,是他们驱赶的羊群,既可夜间供士兵奸淫享乐,又可以在饥饿的时候当作羊肉来涮着吃!
“五胡乱华”为什么会出现?虽然说少数民族出现并活跃于历史的舞台,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果说“八王之乱”为他们提供了契机,也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判断。正是从这个判断出发,有的学者甚至说,与其说是“五胡乱华”,还不如说是“华乱五胡”,意思是如果中原汉族政权没有发生内乱,“五胡”又怎么可能有长达百余年的表演机会?或许这也可以看作“八王之乱”所造成的一个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