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带

一条巨大的沙漠带覆盖了从里海到戈壁东缘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的内亚南部大部分地区。沙漠带的中亚地段主要由图兰低地占据,图兰低地环绕着具有大面积沙丘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具有稳定的砂、石地面的克孜尔库姆沙漠。植被密集的阿姆河冲积平原将以上两大沙漠隔开,锡尔河沿岸的落叶林带起到了与它相同的作用,它把克孜尔库姆沙漠与朝向西北的卡拉库姆沙漠分开。中亚干旱带延伸到巴尔喀什湖以西荒凉的别特帕克达拉(Betpak-Dala)高地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萨雷耶希库特劳沙漠(Sary-Ishikotrou) 20的巨大沙化区。在中亚西端,乌斯秋尔特高原从咸海西岸和里海卡拉博加兹戈尔(Kara-Bogaz-Gol)水湾东部边缘急剧上升,与邻近的卡拉库姆沙漠相比,乌斯秋尔特高原更加贫瘠。

在卡拉库姆和克孜尔库姆沙漠的中心区,以及咸海以东以南地区,每年获得的降水量不足4寸。然而,在中亚沙漠带的一些外缘地区,年降水量高达8寸,以春季降水量最大。即便如此,降水量也只是当地蒸发量的大约15%。中亚的普遍干旱导致了地貌的盐化和土壤的高度盐碱化。然而,通过灌溉可以变成肥沃土壤的灰色沙漠土壤比比皆是。幸运的是,中亚最好的土壤分布在南部山脉山脚的绿洲和大河的冲积扇平原上。这些肥沃绿洲主要在黄土山麓平原上发展起来,其中,由锡尔河灌溉的有费尔干纳盆地、塔什干绿洲,阿姆河和泽拉夫善河流经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绿洲。此外,阿姆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哺育着生活在三角洲的人类。中亚河流有两个流量最大的时段,首先是基于降雨高峰和低坡融雪的春季,其次发生在冰川融化的仲夏。绿洲被生长着稀疏植被的沙漠环绕,沙漠中主要生长着灌木和半灌木植物。

季节和昼夜温度变化明显,它们构成了中纬度中亚沙漠的特征。然而,冬季一般很短,在南缘地区,冬季只有一两个月的温度在冰点以下。在南方,夏季炎热,7月的平均气温超过了华氏85度。在个别日子,温度高达华氏120度。

经过一组山脉的阻隔之后,沙漠带继续向东,被天山及其相邻沙漠草原分隔为两个沙漠带。它们在塔里木盆地的东部出口汇合,然后继续向东延伸,形成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沙漠,其中,蒙古南部的戈壁最为突出。这些高海拔的中纬度沙漠具有干旱、严冬酷夏,以及季节和昼夜温度悬殊等特征。虽然各类沙漠混杂的情况普遍,但一般来说,在西部,这类沙漠的表面由沙覆盖,在中部戈壁由石子和沙砾覆盖,在东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沙漠由沙和砾石覆盖。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了封闭的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在盆地边缘,有高度时达300—400寸的移动沙丘。除了注入罗布泊(Lobnor Lake)的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沿岸生长着茂密的柽柳属植物(tugay)植被外,这一巨大沙丘带几乎没有植被。由于远离海洋,加之周围高山地形对海洋气团的阻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它一年中获得的降水量不足2寸,在很多年份甚至完全没有降水。与之相反,在沙漠的南、北两缘,与昆仑山、阿尔金山、帕米尔山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天山内部山脉相连的一些肥沃绿洲构成了一个跳板系列。在南部和西部,这些绿洲有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克里雅(Keriya),以及位于塔里木河断断续续支流上的其他绿洲。诸如库车、阿克苏这些更小的绿洲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界上的天山南坡相连。在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中部的阿勒泰山之间发现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沙和砾石沙漠,草原将它与两个山脉隔开。

沙质沙漠与石头沙砾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在荒凉的北山沙漠中,正好在塔里木盆地的外面。这一无水沙漠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甘肃走廊西部边缘,表层有着闪亮的黑色鹅卵石,它给这些贫瘠的沙漠土地带来了黑色戈壁的名称。另外,这一地区经常有强风暴,尤其是在过渡季节。

尽管沙丘只覆盖了蒙古戈壁沙漠表层的一小部分,但看上去好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原,它获得的年降水量不足4寸,实质上含有石头和砾石的表面产生一个沙漠的路面。在很大程度上,底层的沙子和粉土因风蚀而移动,显然,在中国长城的南面堆积成了黄土丘陵。戈壁的表面在地形模式上显示出巨大变化。特别显著的是,这些土地被相对较低的山脉和丘陵分隔成广阔的盆地。反过来,这些盆地又有相对浅的,无法向外排水的洼地,在这些洼地中形成了间歇性湖泊和盐湖。戈壁的某些地段既没有植被也没有土壤,而在另一些地段则生长着梭梭灌木和草类作物。

再往南,戈壁融入了甘肃走廊北部的阿拉善沙漠及位于长城以北的黄河拐弯处的鄂尔多斯沙漠。阿拉善沙漠西部被称为小戈壁,它由表层有稀疏植被的大面积砂石构成。在戈壁的东部边缘以长着灌木植被的沙丘为主。鄂尔多斯沙漠是一个巨大的几乎没有被阻断的一望无垠的固定沙滩和沙丘,大部分地区没有植被覆盖。这些沙漠中的一些干涸河床形成了洼地,上面长着稀疏的杂草。

在讨论位于从帕米尔到阿尔泰山分界山脉两侧的这些干旱和半干旱自然带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相似之处时,还应该强调穿越山脉之间的交通或相互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可行性。尽管这些山脉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和地貌模式,但穿越它们的大通道仍然存在,并且一直频繁地发挥着作用。穿过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的路线从喀什噶尔延伸,经高耸入云的捷列克通道和宽阔而蜿蜒的帕米尔山谷可以穿越雄伟的帕米尔高原,直抵出产丰富的费尔干纳盆地。穿过固尔扎(Kuljia)21的一条北方路线经富饶的伊犁河草原,穿越天山的平行山脉,把巴尔喀什湖与经甘肃走廊、吐鲁番盆地和乌鲁木齐的距离很长的重要线路联系起来。这条线路的一个更重要的变化是使乌鲁木齐成为穿越著名的准噶尔盆地大门的一个小站。准噶尔盆地大门位于天山延伸地准噶尔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Baylyk Maili)之间。准噶尔盆地大门通往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Semirechye)和地域辽阔的哈萨克斯坦草原。这一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起于艾比湖(Ebi-Nor)附近东部通道的地方强风区,这些风比较温暖,即使在冬季也足以融化地面的积雪。

在巴尔鲁克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有两条山间走廊。其中之一是楚古恰克线(Chuguchak,即塔城),它的北部边界是塔尔巴哈台山脉。交通更加频繁的另一条是朝东北方横穿草原的线路,它沿阿尔泰山南坡,顺着流向斋桑(Zaisan)湖的黑额尔齐斯河的宽广河道延伸,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草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一般来说,在内亚不同自然带上的南北运动,或者碰到了较少的自然障碍,或者在遭遇阻碍地形干扰之时,与上述讨论的东西交通遇到的那些困难相比,不需付出更大的艰苦努力就可以克服。

1 本文译自丹尼斯·辛诺主编的《剑桥早期内亚史》(Denis Sino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原文题目为“The natural zones of Inner Asia”, 出自该书第二章第19—37页。罗伯特·塔斐系地理学家,此处引文系他发表的《地理背景》(The Geographic Setting)一文。——译者注

2 早期经丝绸之路运输活动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是经印度洋港口,见布尔努瓦夫人(Boulnois),1966年,第40—60页。

布尔努瓦夫人系法国汉学家,参考书目中没见到布尔努瓦夫人1966年的著作,此处引文可能是她1963年的著作《丝绸之路》,此观点在《丝绸之路》第4章中出现,见《丝绸之路——西方发现中国丛书》,耿昇汉译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译者注

3 陆性率是用来量度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气候之间区别的指标,即在陆地与海洋上温度的上升幅度差别,在大部分地方,陆性率可以解释平均气温及1月至7月间气温的改变。——译者注

4 地理研究所,1969年,第1卷,第236—237页。

此处指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A. A.格里戈里耶夫的倡议下,于1918年成立,是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1963—1972年出版了《苏联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丛书》,共15卷。——译者注

5 欧文·拉铁摩尔,1940年,第155—158页。常常伴随着征服草原绿洲的情况是,畜牧游牧的侵入取代种植业。

此处指《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美国地理社会系列研究》(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Research series)第21卷。——译者注

6 地理研究所,1969年,第2卷,第4页。

7 此处原文是西北,可能有误,似乎应该是东北。——译者注

8 Astyn-Tagh疑为阿尔金山(Altyn-Tagh),第22页也是如此。——译者注

9 穆尔扎耶夫(E. M. Murzaev),1954年,第237页。

穆尔扎耶夫是俄国历史学家,著作有:《在遥远的亚洲》(1956),《在亚洲腹地》(1990)。此处指1954年著作:《蒙古人民共和国:物理—地理描述》(Die Mongolische VolksrepublikPhysisch-geographische Beschreibung),译自俄文。——译者注

10 韦恩斯泰特,1972年,第4卷,第283、288页。

韦恩斯泰特(Frederick L. Wernstedt)系美国人类学家,此处引文为《世界气候数据》(World Climatic Data)第4卷。——译者注

11 对自然带做了最经典研究的学者是贝尔格,1950年。

贝尔格(Lev Berg)系苏联自然地理学家,首先提出景观学说,认为自然带及其景观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他还提出气候分类,并以自然植被带划分和命名世界气候。著有《苏联景观地带》(1931)、《苏联自然界》(1950)等。此处1950年著作指《苏联自然界》(Natural Regions of the USSR)。——译者注

12 柯本与盖格尔合著,1930年。

弗拉迪米尔·彼得·柯本(Wladimir Peter Köppen)又译科本,德国气象学家、气候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其中以气候方面的成就最大,发明了柯本气候分类法(Effektive Klimaklassifikationen),成为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盖格尔(R.Geiger)系德国气候学家,1927年首次提出小气候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出现一批研究小气候的专著,作为气候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小气候学形成,小气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局部地区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气候。此处著作是柏林出版的、柯本与盖格尔合著的4卷本《气候学手册》(Handbuch der Klimatologie)。——译者注

13 此段中的降雨蒸发率引自格里戈里耶夫与布迪科(Rudyko)1960年合著的文章。

A. A.格里戈里耶夫(A. A.Grigoriev)系苏联地理学家,苏联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倡导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定位研究的思想。1926年发表《地区综合研究》一文,提出的自然—人为综合体的概念模式,1936年又提出建立自然地理学新分支——化学地理学的想法。继格里戈里耶夫之后,苏联学者在水文化学地理、景观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其中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生物地球化学等学说和生物地球化学区划等理论成为化学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布迪科(此处的Rudyko应该是布迪科Budyko)系苏联物理学家,全称麦克海尔·I.布迪科(Mikhail I. Budyko),他在列宁格勒的地球物理观测台提出,每年将几百万吨二氧化硫投入平流层。此处指两人于1960年合著的《苏联气候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he Climates of the USSR),载《苏联地理学》,第1期,第3—23页。——译者注

14 胡森,1966年,第38页。

胡森(D. J. Hooson)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认为人口地理学不必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按他的观点,人口地理学会成为整合地理学的趋势,著有《人口地理世界分布形式》等书,此处指1966年出版的《苏联——人口与地域》(The Soviet Union: People and Regions。——译者注

15 庞兹,1961年。

诺尔曼·庞兹(Norman J. G. Pounds)系地理学家,此处引文为1961年的著作《匈牙利平原的土地利用》(Land Use on the Hungarian Plains),载入他本人主编的《东欧地理学文集》(Geographical Essays on Eastern Europe),即印第安纳大学,《俄国与东欧丛书》第24卷,第54—74页。——译者注

16 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是亨廷顿,1917年。

埃尔沃斯·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系美国气象学家,1903—1906年间在印度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1907年在波士顿发表划时代巨著《亚洲的脉动》(The Pulse of Asia),此书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变化与天气的异变有极大关系,例如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北宋时期契丹与女真族。1917年他在《经济季刊》上发表《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文。此处引文从年代看应该是后文,但本书第430页第2章的参考文献写的是1917年的《亚洲的脉动》,可能误为1917年。——译者注

17 梅格斯,1953年,第203—210页。

彼微里尔·梅格斯(Peveril Meigs)系气候学家,他将地球的干燥地区分为特干燥(年降水量100毫米以下)、干燥(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下)和半干燥(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3类。此处指1953年《干旱区水文》(Arid Zone Hydrology),《世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气候分布图》(World Distribution of Arid and Semi-Arid Homoclimates)。——译者注

18 有关此地区的许多讨论基于:贝尔格,1950年;苏斯洛夫,1961年;穆尔扎耶夫,1954年,1958年;阿努钦,1948年;王启无,1961年;谢觉民,1973年;另,科学院1974年编制的两个地图集特别有用。

贝尔格,《苏联自然界》,1950年;苏斯洛夫(S. P. Suslov),《亚洲俄国的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 of Asiatic Russia)译本,旧金山1961年版;穆尔扎耶夫,《蒙古人民共和国:物理—地理参考》,1954年;阿努钦(U. A. Anuchin,1913—1984)系苏联地理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曾提出“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反对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隔,反对把经济地理学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学科,主张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统一,1960年发表著作《地理学的理论问题》,书中抨击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和“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此处指《地理论文评审》(Geograficheskie ocherki Man hzhurii),莫斯科1948年版;王启无系中国植物学家, 1939年发表《云南植被的初步研究》,著作是 《中国森林:草原和沙漠植被调查》(The Forests of China with a Survey of Grassland and Desert Vegetation),1961年;谢觉民系浙江上虞人,旅美地理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1973年美国麦克乐公司出版了他的《中国地图集》。——译者注

19 落叶树林带和混合林带的大部分地区有更肥沃的灰棕色灰化土,它们比针叶林的灰化土更加不易滤走(即它们的上层有不被剥夺的矿质营养)。

20 疑是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Saryesik-Atyrau Desert),地处伊犁河下游,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译者注

21 伊宁市原名固尔扎,得名于固尔扎庙。——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