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仁寿殿,九卿房

(2006年7月3日,周一,晴)

早晨被由东面高窗射入的阳光照醒,用脸盆从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接水,洗漱,然后到隔壁院子里的颐和园食堂吃饭。

8点过后,同学和老师集中在食堂前的空地上,聆听昨天见过的颐和园领导训话,主要内容是强调测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测绘时既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游客的安全。颐和园是对公众开放的园林,现在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了,看到工人上房踩坏一块瓦都会向颐和园管理处报告。最后嘱咐:无论如何,千万不要与游客发生口角和冲突,等等。

这位领导对我们在学校做好的安全提示牌子不太认同,主张用简化字代替牌子上的繁体字。理由是“主要是给一般群众看的,他们很多人不认识繁体字”。这种安全提示牌是近几年测绘时出现的产物,由于测绘建筑多是供游客参观的景点,为了提醒游人注意自身安全和防止发生意外,当有学生登高测量时,往往会在附近区域拉起一条绳子,提示游人不要过于靠近这块区域。

由仁寿殿西南角的小路看仁寿殿,右侧为国花台。

从东侧庭院看仁寿殿。

集中讲话完毕,各组老师带着本组学生去测绘点,众人随即散开。

我和小王老师商量后,给我们带的学生布置今天的测绘工作:先画测绘草稿,为后面的标注尺寸做准备。我们组共带有十四名学生,大概分工为:仁寿殿四人,北配殿两人,仁寿门和北九卿房两人,东宫门和外面朝房三人,大影壁和外牌楼三人。像昨天老师带着同学熟悉颐和园一样,我俩要求组内学生先跟着老师将组内测绘点走一遍。


第一个测绘点是位于颐和园宫廷区内的核心建筑仁寿殿。

晚清时这里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处理朝政、接见外臣的办公场所,为颐和园中宫廷区的一个主要建筑,目前的室内家具和陈设基本保持原样,都属于在册文物,据说最差的一件也是三级文物。白天园方在大殿里安排有一名工作人员,早晨上班后负责打开东向大门同时疏导门前的游人,因大门外还有黄铜的栏杆防止游人入内,游人只能隔着栏杆向里面窥视一番,当游人过多时也会出现拥挤现象。

当我们几位老师带着四名学生要进大殿熟悉环境时,室内服务员才将栏杆上的锁具打开放我们进去:室内空间很大,正中部分是高起于地面一米多的木制高台(地平床),上面设有雕花宝座和书案,面对大门一侧有三组台阶,两侧还各有两组。在台阶之间设有一些景泰蓝材质的香炉,立于雕花的香几之上。在宝座后面设有一面两米左右高的穿衣镜,大殿屋顶的四角都设有水晶吊灯。

留下测绘仁寿殿的四个同学在现场画测稿,我们又带着小组的其他同学去各个测绘点交代各点的工作,一组组走过去,一直走到东宫门东面的涵虚牌楼,这里原来是城里到颐和园的必经之路,如果从东往西看,透过中间牌楼构成的“景窗”,可以看到远处的佛香阁和更远的西山。

作者绘仁寿殿平面测稿。

交代完各个测绘点的工作,即回到东宫门北侧的侧廊下休息,静静地看着第一进院子里的众多柏树和一组组在导游小黄旗指引下的游人,因为这里是颐和园的主要出入口,每组进园游人都会在此停留一下,听听导游对全园的解说;出园的游人则显得很疲惫,往往在侧廊的台阶上休息、喝水或等待同行的伙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每天从早晨开始,大影壁到东宫门之间的游人都很多,旅游团的游客往往在这里等着导游去售票处购买团体票,再由导游分头带进园内游览;一些散客也在这里聚集,或以颐和园大门和门前的铜狮子为背景拍照。

在东宫门到仁寿门组成的轴线两侧各有一排建筑,被称作九卿房,当年曾作为等待召见的朝臣临时休息之处。目前南侧建筑的室内作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室内已改造得面目全非;北侧一排建筑的大门紧锁,据说还保持着当年的结构格局,却划归另一片非开放区,要想进到里面先得出东宫门,然后经过颐和园东侧院墙外的一段小马路(宫前街)后从另一个大门,也就是九卿房的北侧区域绕进去。


下午决定去北九卿的室内看看。

这组被称为北九卿的朝房连同东宫门北侧的一大片用地好像已经出租给某酒店,目前正在进行里面的结构改造和环境改造,据称改造后将成为一座国际性的高级宾馆。

后来在旅游频道看到一组节目,介绍世界各地有地方特色的酒店,其中提到的阿曼颐和园指的就是这里。其中的精华部分位于靠近北朝房和北九卿房的北侧部分,光绪时期称作东八所和茶膳房。从介绍上看,其中的一组南北轴线上布置有三进院落,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相继安排为咖啡厅、文化会馆和池畔酒吧,另一组轴线上安排有法式餐厅、中式餐厅以及游泳池、健身房、电影厅等。据说,酒店为每位客人安排六名服务员,其奢华程度可以与清室贵族媲美。

而位于小马路上的大铁门则换成了带有黄色门钉的红漆大门,大门附近没有挂招牌,门前新设了两个石制狮子,并安排有穿深色制服的门童作保安。

颐和园里一位姓张的工程师带着我们几人由东宫门出园,然后沿着大门南侧的人行道向东走,经过小石桥后沿着宫前街向北走,从马路西侧的两扇大铁门中的角门进入一个院中院。在院里再绕到北侧朝房的室内,因为要改成宾馆,工人们已经把原来的屋内平顶挑开,好对上面的梁架等做防火处理;这样一来倒使我们这些测绘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梁架结构,也方便后面的拉尺测量:由于房间的进深小,又是一层建筑,梁架关系并不复杂。

回到园内开始检查今天上午的测绘工作进展。

测绘北配殿的两个同学已经画出一套简单的平面、侧面测稿,随即到殿后北侧的一个职工小院里通过后面的檐柱下方观察内部的柱子、望板位置,在这里发现配殿北侧的一块望板有活动迹象,猜测很可能是一个检修孔,不知道是否可以从这里钻到顶部梁架内去测绘。

古建筑测绘工作包括测量外面可以看到的部分和外面看不到的内部两部分,后一部分只能爬到梁架里面用手电照着去测量,工作相当艰苦,而这部分又是绘制建筑剖面、了解古建筑构造必不可少的。

北九卿的两个同学也干得不错,已经画出房子的正立面和侧立面测稿,看完他们的测稿后给他们出主意,看看能否通过侧立面确定剖面中梁架的大概位置,以方便勾画建筑剖面。由于北九卿的入口不在颐和园一侧,进出一次很麻烦,只好用轴线南侧的同类建筑替代;后来发现在南九卿建筑的东侧有个堆放杂物的小跨院可以在眺望侧立面时使用。只是小跨院内的空地有限,加之没有登高眺望的梯子等工具,使得仰头观察侧面很困难,后来是测量这里的男同学把我托起来向上看了一会儿,才算对梁架位置有个大概的了解。“好一把力气!”想不到这个中等身材的男生有这么大的劲儿。


晚上快9点时,与小曹、小王老师在临时宿舍检查学生们画的测稿,有督促学生整理当天工作,加快测绘进度的意思。看测稿前曾先给同学讲解我们对测稿的基本要求:

首先,先画整体,分出大块,对界面的转折之处要交代清楚。其次对材料、色彩的变化之处要分清楚,要分大尺寸,标注大的尺寸线,开始时可以省略一些纹样和细节。测稿的深化是一项逐渐加工的过程。最后,对檐口的滴水和沟头等细节应搞清楚个数,标注他们与柱中线的对位关系,例如先在远处确定建筑的中心线是对实(指正对勾头)或对空(指正对滴水),其余的部分标注尺寸即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呈对称性立面,找到建筑立面的中心线虽说不难但很重要。

原来的测绘参考书《古建筑测绘与维修》对学生们在这个阶段画测稿帮助很大,但这次询问同学,多未带此书,不知何故。

目前古建筑测绘中要求的测稿深度要与国家文物局的标准相一致,不仅各种测稿要齐备,尺寸标注的要求更细,而且要求对测量的各部分拍摄现场照片,与现场测稿一并归档。

后来专门指定几个随队的研究生负责现场拍照,又建议每个爬高上屋顶的同学也帮忙拍些细部,好在现在的同学多带有相机,拍照并不困难。

待把这些事情交代完,把各组同学的测稿都看一遍,同时提些改进意见,手表上的指针已经过了晚上11点,与大家分手后草草地洗漱后上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