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们就是要通过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既应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又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

所谓社会主义性质,是指它具有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坚持计划经济,贯彻按劳分配,实行经济民主,等等。邓小平同志曾说:“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线,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也决不允许用‘四人帮’所宣扬的那套假社会主义来搞封建主义。”又说:“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搞无政府状态”。这样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所谓具有中国特色,是指在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计划经济,贯彻按劳分配,实行经济民主的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找到合适的恰当的具体形式。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需要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的。而根据邓小平同志在改革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以及这几年我们通过改革试点和初步改革取得的经验,现在还是可以看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将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这种情况是由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国营经济的优越性,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他还说:“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要切实保障集体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合理利益,同时加强工商业管理工作,防止非法活动。”

第二,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方面,要坚持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根据我国国情,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因此,我们要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早就把“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作为在发展经济方面“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是适度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邓小平同志说:“我国有这么多省、市、自治区,一个中等的省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有必要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第四,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方面,是给企业必要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同时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使每个企业能够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企业“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但是,“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在这方面,要规定比较详细的法令,以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

第五,在分配方面,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他还说,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我们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个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第六,在管理方法方面,是既要善于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又要学会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

第七,在民主和法制方面,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挥法律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制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第八,在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是要克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偏向,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有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没有一点大的骨干工业是不行的。但是,建设的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他一再强调要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提高资金利润率。他还说:“今后十年经济发展不会太快,因为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各种比例失调。”“希望下一个十年也就是本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更高些”。

第九,在经济结构方面,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比较协调地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这种情况,同经济体制存在缺陷有很大关系。改革经济体制,也将为日后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他说,除了安排好农业和工业之间,农林牧副渔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之间,“骨头”和“肉”之间的比例关系,还要安排好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关系。在具备条件时,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

第十,在对外关系方面,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他提出必须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认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完成四化大业的最重要的保证之一。

第十一,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方面,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林彪、‘四人帮’提倡什么穷社会主义、穷过渡、穷革命,我们反对那些荒谬反动的观点。但是,我们也反对现在要在中国实现所谓福利国家的观点,因为这不可能。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我们对于艰苦创业,要有清醒的认识。”本世纪末我们只能争取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十二,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赖以建成的条件,也是这种经济体制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保证。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当然还有其他特征。建立具有这些特征的经济体制,无疑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问题。完成这项任务,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他特别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我们一定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地、有步骤地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任务。

(原载《经济管理》1983年第10期)


[1] 本文写于1983年9月,原载《学习〈邓小平文选〉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刘国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