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政治与宪法结构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庄严宣告:“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历史性地确认和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者、执政者和领导者的核心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政治和宪法结构,都奠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法”之上。所以说,理解中国政治和宪法结构首先必须理解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了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族独立、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大一统传统,植根于近代中国百余年来的救亡图存事业,植根于当今世界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数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自身幸福的现实选择,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者,其执政合法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大一统历史传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1]中华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大一统”,即整个中华文明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统一体,而非如欧洲文明那样分裂为一块块封建领地和一个个民族国家。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中国,继承了清朝奠定的古代中国的基本领土范围,继承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继承了儒家基础上“和而不同”的基本文化传统,继承了各地各产业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基本经济格局。“天下恶乎定?……定于一。”[2]几千年来王朝更替的历史表明,统一带来和平、安定和繁荣,分裂导致战争、动荡和贫穷,大一统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维系于以天子(皇帝)为核心的官吏体系,当代中国的大一统则以中国共产党为组织中心和整合中心。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通过遍布各地区、各领域、各层次的各级组织,长期维持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这成为其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重要合法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使命的承担者,其执政合法性植根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繁荣富强、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传统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性冲击,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各阶层精英和民众的共同追求。一代代志士仁人为维护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但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中国其他阶层精英都没有寻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依靠和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经过长达28年的革命和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通过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之梦,这成为其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重要合法性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植根于其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就是全人类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占世界1/6土地和1/4人口的超大国家,作为较晚进入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作为不能也不愿通过侵略、压迫他国实现现代化的和平国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近十四亿中国人民走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推动着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人口之和的人类群体进入现代生活,这成为其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重要合法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与西方政党有着本质差异,直接建立在列宁主义的政党组织和领导原则之上,间接继承了中国文化精英集团领导国家和社会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不像竞争性选举下的西方政党那样,以获取和维护执政地位为唯一政治目标,而是通过党组织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像西方政党那样仅仅是占据议会和政府的职位,而是通过遍及全国的组织体系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九十余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发展历程。在1921年成立时,全国党员仅有57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员人数约45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党员人数接近3700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布的数据是目前党员的人数高达8900万,党员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区、各阶层、各领域。共产党员是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力量不仅体现在党员人数上,更体现在全方位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党组织上。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逐渐发展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组织架构,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党组织依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这一来自列宁主义的根本组织原则,使中国共产党中央能够通过各级党的组织和基层支部,领导到每一个党员,因而具备了西方选举性政党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举行一次,代表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党的最高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省、市、县都设有地方党组织,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当地党员选举产生的。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委员会闭会期间,由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党的工作。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所有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军队以及大多数非国有企业和社会团体中均建立了党组织,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各级基层组织,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参加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和基层党委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农村、街道、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连队,并逐步覆盖大多数非国有企业和社会团体。目前中国共产党有371.8万多个基层组织,覆盖面达到99%以上。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被形容为每一个单位中的战斗堡垒,通过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牢牢领导着每一个党员,进而联系和影响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作为中国政治和宪法结构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领导方式包含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领导,通过遍布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党组织对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组织领导,通过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全国人民的思想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对国家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政治领导的核心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西方选举性政党的政治纲领以获得选票、赢得执政权的需要为转移,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作为实现党的纲领、目标和任务的手段。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党需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全国人民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具体而言,要善于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是通过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培养、选拔、任用和监督党员干部,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及全体党员的工作,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保证,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就会落空。与西方选举性政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议会和政府重要职位的控制上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多地体现在党组织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种组织的具体领导。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尤其体现在党组织对干部人事任免的领导。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武装力量均以“党管干部”为根本人事原则,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重要领导干部均由党的组织部门统一推荐、任免和管理,在这些组织机构中担任领导工作的主要是共产党员。在人员构成上,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武装力量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也占了绝大部分。此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同时还体现为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通过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将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能够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思想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选举性政党的突出特征,在党的领导方式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特征:人民性、代表性和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征在于其人民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自建党以来,人民性是其先进性、代表性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政党和西方选举性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具体体现在其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广泛代表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最广大人民”不仅指数量上占优势的工农群众,更在结构上包含中国各地域、各阶层、各民族的人民群众。从党员构成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包含了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生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其中包含遍及全国的大量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4]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构成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性别、民族、职业、地域都在党内得以体现。历史地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国共产党有意从这些新兴社会阶层中吸收其中的优秀代表成为党员,这使得党员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其代表性也越来越广泛。以民营企业家阶层为例,据2006年胡润富豪榜统计,中国35%的民营企业家富豪都有党员背景。由此可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仅代表某一社会阶层或群体的西方选举性政党,不需要为了获取选票而去讨好某一部分选民,反而能够通过党内的包容和协商,形成中国人民最广泛的共同意志,从而促进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和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作为在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就始终强调自身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作为近代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其他阶级不具备的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质,因而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同样强调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从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中华民族实现独立、统一和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提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要求,丰富了党的先进性内涵。与大众化的西方选举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秉持十分严格的党员加入标准和程序,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党内法规和纪律,而这一系列规定和要求本质上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